
2016年7月21日(星期四)【阅读87之二(总1145】--一日用儒学与国民精神文档.pdf
11页2016 年 7 月 21 日(星期四 )【阅读 87 之二(总1145】--一日用儒学与国民精神第 1 页 共 11 页 2016-7-21 李亚舒:“80 后”的翻译人生作者:黄忠廉《光明日报》 ( 2016 年 07 月 21 日 10 版:名家·光明人物)【翘楚】1991 年春,无锡,第四次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小伙子,来自哪里?”长者问道青年回答湖北哪里?”长者更近了湖北荆州 ”青年说出了一个众人皆知的地名荆州哪里?”长者追问荆州监利 ”青年觉得长者有些动了情啊,小伙子,我们是老乡我是公安人,县挨县你就直呼我‘亚舒’吧,以便平等交流长者的兴奋触动了青年的乡情就这样,一问一答,两人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会上,长者还赠诗一首——黎明倾听风争鸣,学得雄文艺更精智商高下无须问,好学苦读事必成那位初出茅庐的青年正是笔者,而那位长者,今年已成“80 后”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李亚舒教授为共和国外交而留学越南,为科技发展而译介东西,为科技兴国而创办刊物,为中国译学建设而创立新学李亚舒的翻译人生虽然历经多次转折,却无不与时运、国运相关从科学翻译到翻译科学,从为人生的翻译到为翻译的人生,他完成了一次次的华丽转身。
楚 材李亚舒,道地的楚材,1936 年生于荆州公安抗战后,他入新式学堂,两年后因长江决堤而辍学 1947 年考入县城公立中学,不到两月又因溃堤失学,后投考长沙林枫中学初中毕业时,亚舒顺利考入省立一中这所湖南最早的公立中学,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课余时间,他钻图书馆,办板报,作品频见校刊学业之外,亚舒还收获了爱情一中东南角清水塘边保留着毛泽东和杨开慧婚后住过的房子,正是在此,亚舒邂逅了后来的妻子刘惠兰,两人一见钟情高中三年,亚舒文科成绩突出,尤其是语文和英语从中学起,亚舒就有写英语日记的习惯,这得益于英语老师张普安的循循善诱:“解放后特别需要人才,学校提倡选俄文,而你可选学英文现在选修英文的人不及选俄文的四分之一,本来人就很少,如果你不坚持学下去,以后国家需要会英语的人才怎么办?年轻人学外语不仅要有自己的兴趣,还要想到将来拿它干什么填报志愿时,张老师又为亚舒指导:“要调整专业,你可以报语言文学或者外语靠你现有的水平,自学英语没问题,你有自学的条件和能力你喜欢欧洲文学,应该报考法语专2016 年 7 月 21 日(星期四 )【阅读 87 之二(总1145】--一日用儒学与国民精神第 2 页 共 11 页 2016-7-21 业。
”“想当翻译” 之志萌生于中学时代,而亚舒真正走上从译与国际交流之路,却是在 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之后听从师训,他选了法语专业北大西语系名师云集,系主任冯至的一场报告,更坚定了年轻人的信念刚上大一,亚舒就遇到了留法归国的齐香教授,她的先生罗大冈教授更是蜚声中外的法国文学专家和翻译家当时,亚舒任课代表,频频出入师门,两位大家为人之尚善、为学之严谨更是持久地熏陶着这位青年俊彦笔 耕亚舒真正的翻译“练手”则始于他的留学时期1956 年,高教部拟派亚舒留学苏东,出国前集训于北京俄语学院;但是不到两个月,又改派至越南河内综合大学文学系学习越语凭借着刻苦努力,亚舒学有所成,大二时就为访越的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做了接待翻译当时,这位“文青”有幸与越南著名作家陶武、诗人黄忠通等成为邻居,与之畅谈文学之际,也燃起了他的创作热情留学期间,他先后发表了《鲜花》《戴红领巾的小姑娘》 《爱情》等数十篇作品,先后刊于河内中文日报《新越华报》和国内的《诗刊》1959 年,亚舒开始笔耕译坛,主译诗文集《越南的女儿》(上海译文出版社) 、诗集《通往友帮之路》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向中国致敬》 ( 《世界文学》 )等。
毕业后,他留校师从邓泰梅教授读研半载,主修越南文学,兼修法语,回国后拟做中越文化关系史研究高中、大学、留学,亚舒一步步踏上了“译”与“作”的双轨这种外语母语、国内国外、译作两栖的训练铸就了他非凡的起点,也决定了其人生之路终将以翻译为主业1959 年底,这位本名“志强”的有志青年学成回国,一工作便更名为“亚舒”——走出三楚大地,极目亚洲舒;到中流击水,浪遏译舟起初,亚舒被分配至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从事东南亚、南亚及欧美相关文献的翻译与写作,后参与《亚非文献》创刊,负责汉、越、英、法多语的编译工作之余,亚舒仍痴迷小说,但创作之路被各种政治风潮挤兑,译作不多,却有档次,其中包括: 《海鸥》 ( 《世界文学》 ) 、 《阮荐仁义思想试探》 ( 《哲学译丛》) 、 《像他那样生活》( 《世界文学》)等各种“运动” ,亚舒都“有缘” ,也因此抱憾: “那时的笔译基本被迫停止他曾下派安徽搞“四清” ,下放河南到“五七干校”劳动,其间,常被回调入京陪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等接待外宾1972 年,亚舒回京,正式调入中科院外事组(后改为“外事局”)从事外事接待翻译文革”一结束,已近“知天命”的亚舒更是惜时如金,1983 年,去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补学英语。
从20 世纪 80 年代起,他先后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政要做过翻译服务和接待工作2016 年 7 月 21 日(星期四 )【阅读 87 之二(总1145】--一日用儒学与国民精神第 3 页 共 11 页 2016-7-21 人到中年的亚舒,外事工作异常繁忙,可译作著述从未间断文学翻译仍是他不舍的追求, 20 世纪 90 年代,他先后翻译了《熄灯》(文津出版社) , 《亨利六世》(第三部)(新世纪出版社), 《从原子到生活》 (科学出版社) , 《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文津出版社)等大致算来,笔者与亚舒相识已有25 载,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人格魅力,无论对长者,还是对晚辈,他都那么恭敬与谦虚,而且发自内心几年前,中国译协本地化委员会的崔启亮先生第一次见到亚舒,谈及自己从事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本地化翻译亚舒很感兴趣,让对方回去发来相关文章,以便学习亚舒不仅自己广交朋友,更让朋友广交每次会议,他都乐意把初出茅庐的代表推荐给其他知名学者,为年轻学者找寻学术交流的渠道与平台而一到晚上,这位贤者的房间总是最拥挤的,一拨又一拨的学者,少长咸集,思想碰撞,谈笑风生,不舍离去耄耋之年的亚舒更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我要从越语重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名著《翠翘传》 。
”前 瞻在促进科技及其翻译的发展上,亚舒推动主办了三件大事:定期办会、成立译协、创办学刊 20 世纪 80 年代,国家提倡科教兴国,科技翻译因此风生水起1984 年,他参与组织了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1986 年经他推动,又成立中科院科技翻译协会1988 年,亚舒创办 《中国科技翻译》 ,并任常务副主编10 年之久 办刊之初, 稿件缺乏他“身先士卒” ,除约稿外,还亲自撰稿有时一期竟达六七篇,只好假以笔名,数量之多,业界少见《中国科技翻译》于1993 年荣获第13 届世界翻译大会“1990-1993 年度 FIT 最佳国家级翻译期刊奖” 近三十年来,这本期刊一直坚持科技翻译特色,矢志服务于科技翻译,成为国内三大译学名刊之一亚舒肩上的担子总是沉甸甸的他团结同仁, 发掘学者, 推介译界人物, 从不文人相轻十多年前,亚舒与笔者商议,计划约请获得“恰佩克翻译奖”的郭建中教授撰写《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书成之后,亚舒特别高兴,作序《在科学与文学之间》,给予高度评价: “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科普科幻翻译的专著它填补了我国(科学)翻译研究的空白践行译事研究一直是亚舒所坚持的他研究中国科技翻译本体问题,如科技翻译的性质、质量、特点等,常有独到的见解。
世纪之交, 亚舒提出了促进亚洲科技翻译发展的设想展望新世纪中国 (科技) 翻译时,他预言,观念会更新,思想会更丰富,阵地会更扩大,队伍会更优化,组织会更规范,条件会更改善,手段会更现代,交流会更活跃回眸 21 世纪头十几年译事译学的发展,已雄辩地证明了亚舒的高瞻远瞩为提升科技翻译的地位,让世人认识到“科学的翻译”和“翻译的科学”均大有作为,2016 年 7 月 21 日(星期四 )【阅读 87 之二(总1145】--一日用儒学与国民精神第 4 页 共 11 页 2016-7-21 1990 年前后,亚舒在《中国科技翻译》辟出“科学家谈翻译”专栏,先后采访了钱三强、严济慈、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等百位科学家,并将相关报道最终汇成《译海采珠——科学家谈翻译》一书与时俱进,前瞻学术,是亚舒思想敏锐的常态2011 年,青年学者贾宏伟研究语言安全问题时,发现澳大利亚政府十分重视译员的安全问题,写成《译员安全机制——以澳大利亚译员相关政策为例》一文,偶遇亚舒时,随口谈及亚舒很感兴趣,赶紧拿来一读,不出半月就打给贾宏伟:“有关译员安全方面的文章不多,能从澳大利亚借鉴有关译员安全的政策经验,为我国译员管理政策提供必要参考,值得称道。
长期置身于一流科学家之中,亚舒耳濡目染, 眼光也极具战略性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其翻译思想不断成熟1991 年,基于中国科技翻译史,他首倡“中国科技翻译学” ,并于 1993年在《中国科学报》撰文,论述了“中国科技翻译学”特定的对象、内涵及其理论体系、规范、方法和术语问题此后,亚舒虚心听取钱临照院士的建议,舍“中国”去国别,使“科技翻译学”之名更趋共性;而后,又向周光召院士请教,将“科技”升至“科学”,完善为“科学翻译学”,更趋宽广 1994 年,他整理主编了《科技翻译论著集萃》;1996 年,与黎难秋合编《中国科技翻译史料》,完成了科学翻译史的奠基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亚舒迎来了翻译人生的丰收期2000 年,亚舒与黎难秋联袂主编《中国科学翻译史》 ,被严济慈院士誉为“我国科学翻译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著作”,而时任中国译协副会长的叶笃庄教授则称该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科学翻译史空白”2004 年,亚舒与笔者主编“十五”国家重点图书“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科学翻译研究卷” ,先后推出五本著作,这是我国首个系统研究科学翻译的丛书,揭开了我国科学翻译研究的新篇章其中,第一本专著《科学翻译学》由二人合著,也是国内外第一本为科学翻译立说的著作,标志着“科学翻译学”的创立。
该书多次重印近两万册,并于2007 年入选中国出版集团千卷本经典名著“中国文库”2013 年,亚舒与笔者、方梦之等合著《应用翻译学》,将科学翻译研究又向前推进一步2001 年,亚舒退而不休,本着恩师齐香教授所倡“能工作就是能为社会多作贡献”的理念,又续任《中国科技翻译》主编十年历经数十载的“译”与“编”,鉴于他对中国科技翻译及其研究所作的杰出贡献,1993 年,亚舒获中国科学院“突出贡献奖”仁 者亚舒虽是家族中最小的男孩,却未得宠,反而管教甚严,从小便自强、谦虚、感恩、勤奋,可谓之“仁” 仁者爱人,身边的人与其交往,常如沐春风李塔娜,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高级研究员,40 年前与亚舒相识,也是越语出身的她一心想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却苦于不知从何入手亚舒建议:“只懂一门小语种对自2016 年 7 月 21 日(星期四 )【阅读 87 之二(总1145】--一日用儒学与国民精神第 5 页 共 11 页 2016-7-21 己的眼界大有限制,只懂一门大语种也有可能流于空泛,而有一门小语种再加上一门大语种,就会如虎添翼 ”于是,李塔娜收听许国璋英语,又脱产进修一年,最终考上北大研究生毕业后,得到澳中理事会奖学金出国留学,人生轨迹因此而变。
与青年交流,可以互补,是我生命价值的延续亚舒不止一次如是说自1985 年起,他受聘在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任硕、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兼职培养研究生2011 年,亚舒荣退《中国科技翻译》主编岗位,再次退而不休,仍参与审稿把关,但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培养年轻人:“我撰文出书,多一篇少一部,意义不大,现在更重要的是培养后来人 ”面对创新,亚舒永远是鼓励者1997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