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有感.docx
27页读《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有感 【作品】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作者】 博登海默邓正来【译】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想看《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的想法存在很久了近期上行政法课程的时候老师经常把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自然法和社会法学进行对比分析由于才疏学浅,一直对各个学派为何而争,各学派的核心观点和代表人物不明就里关于斯多葛派、托马斯、格劳秀斯、普芬道夫、霍布斯、斯宾若莎、萨维尼、奥斯丁等一系列历史人物实在不了解听老师在讲堂上侃侃而谈在下面听得实在憋屈,索性把博登海默的《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花了一周左右时间啃下来终于可以理清老师上课的思路和脉络,不失为一种收获 《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全书大抵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的法律哲学的历史导读;第二部分法律的性质和作用;第三部分的法律的渊源和技术 第一部分作者从古到今梳理影响法学历史进程的法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作者从古希腊说起,他认为古希腊时期法律和宗教合一,后期诡辩派的出现,他们主张的强权即公理使得自然法和社会法逐渐产生分离这时期的柏拉图所倡导的社会蓝图是人生而不平等,在《理想国》中,他声称最理想的国度应该要区分清楚统治者、辅助者、农民和手工艺者,让他们各司其职,整个社会才能够运行有序,柏拉图并不特别虔诚相信法律的作用;而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虽然认同柏拉图的主张,但他较为敏锐地意识到权力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提出了要法治不要人治的主张。
他认为以正当方式制定出来的法律具有最终的权威性;在此之后出现了斯多葛派,该流派认为世界上有一种遍及宇宙的普世力量,那就是理性,这是正义和法律的基础西塞罗更是进一步把自然等同于理性,并把理性等同于宇宙中的主宰力量 到了中世纪时期,政教不分在此期间诞生了很多为宗教至上提供理论来源和法理支撑的学说,最早期的宗教教义以奥古斯丁的学说最为流传盛行,他认为国家制度起源于人性的腐败,教会对国家拥有绝对的权威国家只是作为人间和平的工具才是正当的国家必须捍卫教会,执行教会的命令,并经由实施世俗的法律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而后托马斯认为世上有四法存在,分别是永恒法、自然法、神法、人法其中永恒法最为主要,自然法是从永恒法中抽出一些规则所组成,神法是上帝发布的一些具体的命令和制定,人法则是人世间订立的法律其后出现了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的论证唯名论认为自然界中唯一实在的物质就是人们通过观察而认识的那些单个的事物和对人之感觉的认知而唯实论则认为外在世界存在与主观意象一一对应的实物 等到了古典时代,政教开始出现分离,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从中世纪神学和封建主义中求解放的过程。
代表人物格劳秀斯、霍布斯、斯宾若莎、普芬道夫和沃尔夫第二阶段权力分立保护个人天赋权利,代表人物洛克和孟德斯鸠第三阶段人民的"公意",代表人物卢梭格劳秀斯和普芬道夫认为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对他人施加压力,从而使他人能在其诉求中适当地控诉侵犯其平等权利的行为;霍布斯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自利的,利益是唯一合法的尺度法律不可能是不正义的,但却可能是邪恶的要成立君主专制的政府形式斯宾若莎认为只要人生活在自然统治之下,就会导向争斗和失序;洛克反对霍布斯的专制形式,倡导有限权力政府分权主要为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离,最后人民说了算孟德斯鸠则主张三权分立;到了卢梭时期,卢梭的思想更为激进和浪漫,他认为每个人向全体奉献自己,实际上就是没有向任何人奉献自己在市民社会,个人不服从个人,只服从"公意".卢梭的理论很容易导致专制民主制 在古典时代之后,德国出现了先验的唯心主义思潮以康德为首的学者认为人是经验现象世界的一部分他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其中自由与人之理性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物质和因果关系的经验世界是虚幻世界康德更加倾向于认为外在物质的世界是虚构和无妄的在康德的基础上,费希特则主张纯粹的唯心主义,他认为所有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核心都是而且必须是智性人的自我。
而黑格尔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了唯心主义,他将唯心论由主管唯心主义拓展到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提出进化的新观念,他认为社会生活的种种表现形式,都是一个能动的,进化的过程的产物历史运动的背后存在一个伟大的理想,即实现自由黑格尔的这种进化的新观点为历史学派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历史学派在德国的代表人物当属萨维尼,萨维尼认为法律是那些内在地、默默起作用的力量,深深植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之中,而且其真正的源泉乃是普遍的信念、习惯和"民族的共同意识";而美国的梅因则认为各民族的法律发展史表明一些进化模式会在不同的社会秩序中和相似的历史情势下不断重复地展现迄今为止的进步社会运动,乃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斯宾塞则提出了法理进化理论,他认为文明和法律乃是生物的和有机的进化的结果而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则是这一进化过程中主要决定因素文明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的或军事的社会形态第二阶段是增加对政府职能的限制,以增进个人自由马克思集前人思想之大成,开创新的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他认为法律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力量的工具法律是通知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较低阶层的权力的工具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社会控制之工具的法律将会逐渐减少其作用并最终消亡。
除了唯心主义、历史学派、自然法学派外,还有以边沁、穆勒和耶林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法学派边沁认为政府得职责就是通过避苦求乐来增进社会的幸福穆勒认为人具有比动物的欲望更高级的官能耶林认为法律的目的是在个人原则和社会原则之间形成一种平衡法律是一种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被称为社会功利主义者 在此之外,奥斯丁、凯尔森则提出了分析实证主义学说该学说试图将价值考虑排除在法理学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外,并把法理学的任务限定在分析和剖析实在法律制度的范围之内认为只有实在法才是法律奥斯丁试图将法理学同伦理学相分离,凯尔森更加激进,他提出纯粹的分析实证主义学说,他希望消除法律科学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还希望使法律理论摆脱一切外部因素和非法律的价值判断认为法律是由不同层次的法律规范组成的等级体系之后还出现以庞德为首的社会学法学,卡多佐霍姆斯等人的法律现实主义还出现自然法的复兴和价值取向法理学 第二部分作者对法律的性质和作用进行深入的探析他首先先从秩序入手,从自然界有序模式普遍性的角度、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秩序的内心需求角度、对比了无政府状态和专制政体的缺点,从而认为法律的普遍性要求之一就是必须维护世界的秩序。
秩序成为法律形式上必须落实到位的关键要素;紧接着作者又将视角投射到正义的内涵之中作者首先界定了正义的目标,即满足个人的合理需求和主张,并与此同时促进生产进步和提高社会内聚性的程度,指出这是维续文明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然而作者对正义的内涵却无从界定,他对比了历史上权威人士对正义的定义,有与理性相挂钩的、有与平等相挂钩的、有与安全、自由等概念相比较最后,作者一一比较了正义与自由、平等、安全、福利、理性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法律就是秩序和正义的综合体并区别开法律与其他社会控制力量的区别,指出法治的利弊 第三部分,作者分析了法律的渊源和技术,探析法律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并分析法律的科学方法的范式以及司法过程中的技术 整本书的脉络清晰明了,内容详实,干货多,读起来带劲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很多 第一,虽然我学习的专业是法律,但从书的第一部分学习可以看出所有学科的起源应该都是来自于对宇宙的追问和探讨,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等一系列哲学大家所探讨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法律问题,他们追问的是宇宙深处的秘密,人性的深处人为什么活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于是有人平等、自由、公正等概念的出现。
从而衍生出法律这门学科出来部门法存在的前提可以由宪法所赋予,这也就是所谓的宪法资源而宪法存在的前提从哪里去获得任何问题的追问都会陷入对元问题的探寻,而元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这个答案的探寻就落在哲学家身上以此推演,经济专业、社会学科、甚至是自然学科所有现存的学科的无穷追问,都会面临一个问不下去的问题所以任何的学科都需要价值前设也就是说必须需要一个理论的基础以支撑一门学科的发展法律的理论基础就是《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第二部分的探寻结果:法律是秩序和正义的综合体法律的最原始的价值前设就是世界上存在秩序和正义,这是让每个人、社会可以很好生活发展的基础从而确立秩序和价值的无上地位法律就此沿着这两个价值基础开疆拓土,成为一门繁衍成长的学科 第二,从第一部分历史上对真理的探寻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哲学家对不同的学说甚至存在大量的疑义和分歧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对探寻法律的终极真理报失望态度呢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任何哲学大师的学说之所在在他所在的时代存活下来并指导当时的时代向前发展,就说明哲学的探寻能出成效如果我们接受"真理是任何特定时间人民经验的总和"的说法,我们就可能更能够坦然面对不同学说的争鸣和互相挑衅质疑。
不同时代学说之间的隔空甚至隔世对话,碰撞、争鸣,才更可能在新时代产生更灿烂夺目的时代成果世界上有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不知道但人们一直在前进如果失去对未知的好奇和探寻,人将成为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历史终结,时代崩溃瓦解 第三,单单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说我成功梳理了从古至今关于法律的争鸣,知道了何谓自然法学派、斯多葛派、分析实证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功利主义、唯心主义等等,知道了各个领域的大牛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所接触的学派理论和学说都是博登海默的二次加工,我是对于别人理解的再理解我吸收的是博登海默的知识而不是各个哲学家最原始新鲜的知识,并且我对于博登海默的知识传授可能都没有吸收一半如果需要更深入了解和学习,我必须要做的是去找各位大师的著作进行拜读其次,对于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看的并不是很透彻这是我自己的看书问题尽管我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看书写读后感的习惯,但对于书的精读仍然不够,仍需要好好锻炼 第二篇: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读后感【内容摘要】 “法律是秩序和正义的综合体”,博登海默对法律的独特理解,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其本质上就是对法律、权力、权利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种解读。
要使权力支持和尊重法律,国家制度必须蕴涵权力制衡机制,并进一步扩大权利保护机制只有权利和权力的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转型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关键词】 法律;秩序;正 义;权力;权利 《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法律方法》是美国法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bodenheimer)花费30年心血完成的法理学著作,较为集中地阐述了其综合法理学的观点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法律哲学的历史导读、法律的性质和作用以及法律的渊源和技术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按时间线索叙述了西方法律思想发展脉络,这种历史的介绍在主要是描述性的,除结论一节外并未对各种学说做出评价,并指出“这些学说最为重要的意义乃在于它们组成了整个法理学大厦的极为珍贵的建筑之石,尽管这些理论中的每一个理论只具有部分和有限的真理页198)第二部分在前面对法理学的历史进行综合的基础上,论述了法律的性质和作用,指出法律是秩序与正义的综合体,充分展示了其综合法理学的理念而第三部分主要就普通法系法律的正式渊源与非正式渊源,法律与科学方法及司法过程中的技术作了比较客观的探讨作者主要从美国法律制度的现实出发,以事实为根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其间列举了大量真实发生的案例,并以法院的判决说明问题,雄辩有力,令人信服 一、本书核心思想概述 不难看出,该书第二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