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文言文60篇专练汇总.docx
195页《二十四史》 ——文言文阅读训练100目 录文言文阅读一——《宋史·上官均传》 4文言文阅读二——《史记·刺客列传》 7文言文阅读题三——《隋书·列传第十八》 9文言文阅读题四——《明史·王洽传》 11文言文阅读题五——《陈迦陵文集》 14(节选自《陈迦陵文集》卷五) 15文言文阅读题六——《隋书•谯国夫人传》 16文言文阅读题七——《明史·黄福传》 19文言文阅读题八——《晋书》载记第二十 21文言文阅读题九——《宋史·宗泽传》 23文言文阅读题十——《北史•薛聪传》 26文言文阅读题十一——《北齐书·王峻传》 28文言文阅读题十二——《宋史·高琼传》 30文言文阅读题十三——《宋史·李壁传》 32文言文阅读题十四——《陈书·列传第十五》 34文言文阅读题十五——《后汉书·陈忠传》 36文言文阅读题十六——《宋史·赵子淔传》 38文言文阅读题十七——《宋史•张士逊传》 40文言文阅读题十八——《南齐书·王慈传》 42文言文阅读题十九——《旧五代史•高汉筠传》 44文言文阅读题二十——《宋史·孙洙传》 46文言文阅读题二十一——《南齐书·孔稚琏》 48文言文阅读题二十二——《晋书·郑冲传》 52文言文阅读题二十三——《汉书·景帝纪》 56文言文阅读题二十四——《三国志·许褚传》 59文言文阅读题二十五——《后汉书•梁鸿传》 63文言文阅读题二十六——《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 66文言文阅读题二十七——《南史·蔡撙传》 70文言文阅读题二十八——《明史·左光斗传》 73文言文阅读题二十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7文言文阅读题三十——《晋书•鲁芝传》 81文言文阅读题三十一——《晏子春秋》 85文言文阅读题三十二——《晋书·陶侃列传》 89文言文阅读题三十三——《宋史·王安中传》 92文言文阅读题三十四——《宋史·苏轼传》 96文言文阅读题三十五——《隋史·循吏列传》 100文言文阅读题三十六——《明史·朱英传》 102文言文阅读题三十七——《宋史•列传十四》 105文言文阅读题三十八——《宋史·辛弃疾传》 109文言文阅读题三十九——《晋书·王彪之传》 112文言文阅读题四十——《白苏斋类集》 116文言文阅读题四十一——《后汉书·王涣转》 120文言文阅读题四十二——《宋史·范纯礼传》 124文言文阅读题四十三——《晋书·邓攸传》 128文言文阅读题四十四——陈寿《三国志》 131文言文阅读题四十五——《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134文言文阅读题四十六——《晋书·王羲之传》 138文言文阅读题四十七——《新唐书.张文瓘传》 141文言文阅读题四十八——《明史·陈泰传》 144文言文阅读题四十九——《史记·聂政传》 147文言文阅读题五十——《史记•货殖列传》 150文言文阅读题五十一——《晋书·王珣传》 154文言文阅读题五十二——《梁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七》 157文言文阅读题五十三——《史记·游侠列传》 160文言文阅读题五十四——节选自《汉书》 162文言文阅读题五十五——《旧唐书孙思邈传》 165文言文阅读题五十六——《新唐书·路隋传》 169文言文阅读题五十七——《元史·秦起宗传》 172文言文阅读题五十八——《陈书·司马申》 176文言文阅读题五十九——《明史》卷八十八 179文言文阅读题六十——《汉书·卷六十七》 183文言文阅读一——《宋史·上官均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莘等卒无罪,天下服其持平元祐右初,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 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愿除开封、大理 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 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 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 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诏下其章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
张垛、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卒,年七十八节选自《宋史·上官均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术以理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B. 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C. 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D. 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10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 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注意“经术以理为主”“诗赋以文为工”“所根者本也”“所逐者末也”等分析,前后内容是对称的;结合连词“而”分析,不应该放在句末,应该放在句首,所以“而”前面停顿, 排除 A 项、B 项、D 项句意:经学以理为主,使人得到的是根本;诗赋以文为主,使人追逐的是末梢小节如果不考虑本末(的区别),而要承袭考试诗赋的弊端,我看不到这么做可以得到什么故选 C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里行,属官名,唐朝开始设置,宋代因袭,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B. 大理,即大理寺,我国古代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C. 临御,古代可以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或临幸至某地,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D. 风宪,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的官职,亦称御史11 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 项,“文中指皇帝临幸至某地”错误临御”,结合“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分析, 力求宽大为怀,官吏们就又草率简略,放纵松懈,(这样)政令在宽猛两方面都有所失。
文中指皇帝开始治理国政故选 C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 上官均坚持公正,敢于直言进谏蔡确推荐他为监察御史里行,他为法官窦莘等人上疏说明情况,请求下诏让大臣参与审理,被贬为光泽县县令B. 上官均重视经义,言论切中时弊宰相想废除经义科考试,上官均认为经术是以理为主,是立世的根本;他指出要从根本上整治官员过多的弊端C. 上官均考虑民生,主张宽猛相济他认为青苗法没有带给百姓真正的实惠,应该恢复为常平籴粜之法;他认为为政要宽猛适宜,兴起中正和顺之风D. 上官均刚直不阿,决不徇私枉法审理蔡硕非法借贷官府钱币的案件,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枉法12 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 项,“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抨击他身为宰相,却伙同坏人犯法”理解文意错误结合“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 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等分析,推荐上官均为官的是蔡确,做宰相的也是蔡确。
故选 D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l)蔡确安排猜忌阴险的官吏几十人,残酷地整治窦莘等人,没有人敢申明冤情2)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2)近来,监察官吏用法严酷苛刻,郡县等地方官员跟风催促办理,来不及把便利百姓放在心上13 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引”,安排,带领;“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定语后置句);“穷”,达到极点;“治”,整治;“明”,申明;“其”,代词,他们的2)“间”,空隙、间隙;“惨刻”,严酷苛刻;“趣”,古同“促”,催促、急促; “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以”,介词,把文言文阅读二——《史记·刺客列传》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9-12 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①,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 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