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平交通发展三十(新).doc
4页罗平交通发展三十年 罗平县交通局张鸿昌“出无路,行无车;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是30 年前罗平公路的真实写照,由于路不通,导致信息闭塞,观念落 后,丰富的旅游、矿产、生物、水能资源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改变这一现状,罗平县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以工 代赈”政策,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公路建设的历史机遇,拉开了公 路建设的帷幕,在“以工代赈”大修公路的三年时间里,新建和 改建公路439.67公里从1986年冬开始,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 进行修建村社公路,着力改善山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交 通运输条件,开启了村社公路建设的新篇章,“先修路、后致富, 修好路、快致富”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整个“七五”期间,全 县共新建和改建县乡公路821公里,“八五”期间,全县广大人 民大打交通建设攻坚战,五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46公里九 五”期间,罗平县委、政府将目光锁定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上, 围绕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开始了 “抢抓机遇求突破,浓墨重彩绘 宏图”的艰苦实践,1999年,板羊、新九油路的相继建成通车, 实现了罗平旅游环线的油路闭合十五”期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罗平再次迎来了交 通发展机遇,为着力打造“通县公路高等级化、通乡公路油路化、 通村公路畅通化、内外连通网络化”的目标,县委、政府作出了 《关于加快交通事业发展的决定》和《罗平县“十五”期间公路 建设实施意见》,举全县之人力、物力、财力大干特干交通建设, 十五公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顺利实施了国道324线罗平 段、黄罗公路,以及钻天坡至富乐、板桥至旧屋基、头道口子至 钟山、芭焦簣至八大河、煤家碑至小马街、法郎至白马田、干河 至老厂等9条287. 68公里公路主骨架网络建设,7个乡镇告别 了过去“晴天灰,雨天泥”的通路历史,公路主骨架网络中的 218. 44公里砂石路面退出了历史舞台;完成了 58条194. 19公 里乡村腔(弹石)路和220条506. 4公里村社公路建设任务,新增 通水泥(弹石)路行政村56个、通公路自然村160个,解决了 农村12.55万人的行路难问题。
在资金筹措上富有特色,五年共 向上协调争取补助资金8339万元,办理使用银行贷款7900万元, 干部职工捐资和社会各界捐助2170万元,群众自愿集资投劳近 5290万元,整合使用煤炭、电力企业资金和扶贫、土地开发整 理资金2826万元,整个“十五”期间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0.42 亿元,是上一个五年完成投资总和的16倍十一五”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黄金时期,也是农 村公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和快速发展期,为使交通发展水平总 体上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县委、政府围绕“布 局合理、结构完善、衔接紧密”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目标,着力 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建设、养护和运输市场体系, 切实把农村公路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两年来,新、改 建农村公路422. 8公里我县坚持公路、水路协调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库区水运资 源优势,投资1910万元,建成万峰湖库区码头5个,港点8个, 实现了我县水运设施零的突破,开启了我县水路运输发展的新纪 元,水运成为了我县交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全县旅游事业 发展、库区移民经济发展、保障库区水上运输安全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在加快公路、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桥梁建设也 得到了长足发展,投资1470余万元,全长349. 95米的南盘江大桥, 于1999年7月建成通车,2003年2月,投资290万元,建成全长118. 3 米的岔江大桥,开创了由我县独立负责修建大型桥梁的先河,标 志着我县桥梁建设达到了 一个新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县共 新建和改建公路交通桥31座/1599. 19米,其中:大桥4座/566. 72 米,中桥8座/448. 21米,小桥18座/284. 26米;修建人马驿道桥6 座/177. 1米到“十五”期末,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 主,铁路运输为辅,水路运输为补的立体式交通运输发展格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显著改善,极大地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 展全县道路客货运输车辆由1978年的11辆发展到2007年的 3268辆,客运量由1978年的13. 05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325. 8 万人,客运周转量由1978年的208. 81万人公里发展到2007年 的26067万人公里;货运量由1978年的0. 88万吨发展到2007 年的223.8万吨,货运周转量由1978年的85. 2万吨公里发展到 2007年的29854万吨公里拥有旅游客船5艘,年完成客运量 2. 8万人,客运周转量72. 8万人公里截至2007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568公里,比1978年 增加1903公里,增长286%,平均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由以 前的17.2公里变为现在的85.4公里其中:国道55.5公里, 省道63.7公里,县道344公里,乡道983. 1公里,村道1121. 7 公里。
全县12个乡镇全部通了油路、水泥(弹石)路,158个 行政村已通油路、水泥(弹石)路96个,1235个自然村已通公 路1110个,乡镇、行政村通油路、水泥(弹石)路率和自然村 通公路率分别为100%. 60. 8%.和89.9%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 辐射中心,国、省道为依托,县乡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脉络, 旅游景区环线闭合,地方公路纵横交错,南北公路协调发展,公 路、铁路.水路相互匹配、互为补充的交通运输网络经过30年的不断跨越发展,罗平公路建设从“七五”、“八 五”重点解决“瓶颈”制约阶段,步入“九五”、“十五”时期的 “大跨越、跳跃式”发展阶段,到“十一五”上档次、上水平、 上台阶新的发展阶段,罗平交通发生了质的飞跃罗平30年交 通事业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奋斗,拼搏创业,战天斗地,业绩丰 硕的历史,凝结着全县各族人民的心血汗水,是党的改革开放路 线英明正确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