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doc
4页数学组刘钦荣 2011摘要:文章针对新课改下教学模式的创新,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的切身体会,从 教师的角色转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三个 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关于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数学 产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发挥知识形成过程的价值, 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探究活动过程,体会到知识的产生 过程,让学生“再发现”地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发展的 乐趣作为新一轮课改的实践者,结合几年來的教学体会探求适应新标准要求 的教学模式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角色的转换主要体现在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实践的研究者即由 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促使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 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 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适 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帅不能冉做知识的传递者,照章行事的 盲从者,而应当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机会的组织者,思想和技术咨询的 指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 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容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 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H标和达到H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拿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原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 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 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亨成功的喜悦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是信息化和学 习化社会对教师角色提岀的新要求,新课程将促使教师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 化剂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促进者的角色应有几个特点:一是调动 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激发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欲望二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 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 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 生学习三是给学生心理丄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囤,采用各种适当的方 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 情更加高涨四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 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新课程将促使教师成为实践的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 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 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新课程的岀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 同吋也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教学H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由知识、 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灵活选择与使用教法教学的多样性、 变动性要求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决策者要做到这 一点,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二、新课程呼唤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新的教学模式(-)呼唤与新教学方式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新课改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 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辩论式”、“答记者问式”、“拔河 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 断地位我们应提倡“三主”、“三不”的组织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 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冃标自主选择教学内 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 知识探索的过程小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 主、不“钳制”学生。
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 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 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 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 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激发兴趣,改进教学模式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国著名生物学 家达尔文也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长期以来,传统的“灌 输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因素及心理发展规律,不可避免地 导致学生独立人格丧失、思维收敛、想象力及创造潜力受压抑等不良后果,高 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新课程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 思想品徳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恰为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三)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 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 种教学设计方法,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H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 式;也可以改造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 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n,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 训练此外,将题FI的条件、结论拓广,使其演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或给出 结论,再让学生探求条件等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 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 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 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 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三、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一直以來,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带给人们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印象而新 课程的改革,尤其研究性学习的广泛开展,将有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 变,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 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人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 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 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 环境中。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数学开放题带进课堂通过开放性学习,不 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 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 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 学习经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中将培养起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这 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尤其重要在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中,学生慢慢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 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研究性学习恰恰要改变这 种状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 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会有很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丄已经不可能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 以在他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地驰骋,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这样一种 开放的自由的学习,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学生处于 一种良好的创新意识的氛围小,经常接受到新氛围的感染与熏陶,让学生参与 教学活动,在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中体验到分析的乐趣,学会学习、创新的 策略与方法,从而激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
总之,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数学教师应顺应时势,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 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强适应型的复合人才在新课标的实施中,在新教育的 道路上,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