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训诂学》训诂的方法复习要点.docx
9页训诂学》训诂的方法复习要点一、解释名词术语1、“读为”和“读曰”“读为”和“读曰”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的专门术语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 说:“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注经必兼兹 二者,故有'读为'、有'读若''读为' 亦言 '读曰','读若' 亦言 '读如' 字书但言其本字本音,故有'读若',无'读为'也根据段注,可知“读为和“读 曰”本是一回事,没有什么不同例如:《庄子》:“而御六气之辩 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卫风》“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书经・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尚书・益稷》:“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郑玄注曰绘“读曰”某字段玉裁 在《说文》注中引郑玄此注后云:“读曰犹读为,易其字也在上述诸例中,“变、畔、莳、”等为本字,“辩、泮、时”为通假字,用“读为”、 “读曰”而明之2、“当为”、“当作”“当为”,则是纠正文献中字误或声误的专门术语,又叫“当作”例如:《礼记・檀弓》:“与其邻重汪踦往,皆死焉鲁人欲勿殇重汪踦郑玄注:“重,皆当为童《礼记・檀弓》:“自败于臺鲐始也郑玄注:“臺当为壶,字之误也 可见,“当为”同“读为”、“读曰”完全不同。
3、 互训一即两个同义词互相训释如《说文・口部》:“咽,嗌也 “嗌,咽 也4、 声转_是指同一个词,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其读音发牛了变化而分化为若干 个词的现象如“父”和“爸”,“母”和“妈”,本是一个词,经声转而变成了两个 词大波曰澜,小波曰沦”,“澜”、“沦”也是由声转而分化出来的5、互文见义:指上下两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有时也指由于行文需要避免重复,用同义词互相替换6、 通语 指在广大地区里通常共同说的词语见于汉扬雄所作的 《輶轩使者绝代语 释别国方言》 (简称《方言》 )通语”是对“方言”来说的,即不是一方一地之言例如《方言》卷一说:“娥、女贏,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间谓之女贏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 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女苗,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曰女丰自关而西, 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扬雄所说的“通语”就是各地能通行的普通词语,含义 也是一般性的,跟各地特有所指的方言词语不同在扬雄书里“通语”有时也说“凡语”7、 凡语 指各地一般普遍说的词语见于汉代扬雄的《方言》例如《方言》卷一说: “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犹)女出为嫁也。
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这里所说的“凡语”就是一般通行的都可以这样说的话 在扬雄书里有时也说“通语”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曰、为、谓之”的用法这几个术语一般都是两个以上连用并举,既然释义,又辨析同义词,使用这几个术语时, 被释词总是放在后面,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 “叫做”“称作”如 《论语•学而》:“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 蔬不熟为馑《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 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有时,“曰”、“为”、“谓之”也单独使用,那就是一般的解释了,与一般解释不同的是, 被释词是放在术语的后面例如:《诗•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毛传:“六尺以上曰马 《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孔颖达疏:“墙谓之墉2、训诂术语“谓”与“谓之”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这个术语的用法与上组相同,不同的是上组术语是被释词在解释词后,而它是被释词在 前,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谓,这个术语主要用来说明被释词在 句中特指某一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此指”。
《左传•僖公三十年》:“君尝为晋君赐矣杜注:“晋君谓惠公也《离骚》:“ 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有时也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共名释别名如: 使用这个术语时,总是被释词放在前面,训释词放在后面,其位置正好与 “谓之”相反《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孔安国注:“道谓礼乐也《左传•隐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杜预注:“厚将谓土地扩大《礼 记•曲礼》:“君无故玉不去身孔颖达疏:“玉谓佩也有时候,古人也偶尔用“谓”来辨析同义词《诗经•邶风•谷风》:“既然生既然春,比予于毒毛传:“生谓财业也,育谓长老也谓”还可用来串讲句意,说明语句的言外之意相当于现代汉语“说(的是) 《诗经•小雅•伐林》“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郑玄笺:“谓〖FJF〗乡(响)〖FJJ〗 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处高木置正好与“曰”、“为”、“谓之”相反3、使用训诂术语“犹”一般是什么情况? 犹,主要用来解词,使用这个术语,其用法有五(1) 解释同义词近义词相当于“就是《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郑笺::“烈烈犹栗烈也2) 用引申义来解释本字释词和被释不是同一含义,只是某一方面词义相当,或引申可能,即段玉裁所说的“义隔而通之”可译为“某相当于某 。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 请见,其乡人曰:“又何间焉?杜注:“间犹与也《孟子•梁 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歧注:爻“老犹敬也,幼犹爱也焦循正义:“老无敬训,幼无爱训,犹云‘犹敬'‘犹爱'3)、用今语释古语《说文•爻部》:“丽,丽尔犹靡丽也段注:“丽尔,古语;靡丽,汉人语以今语 释古语,故云‘犹'4)、用本字释借字《诗•魏风•葛屦》:“掺掺女手毛传:“掺掺,犹纤纤也 枚乘《七发》:“淹沈之乐,浩唐之心李善注:“唐,犹荡也可译为“好象” (5)、 用于表示比拟《诗•大雅•公刘》:“笃公刘孔颖达《正义:“此篇言'笃',犹《生民》之言'诞'4、“貌”、“之貌”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形容词 如《诗•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楚 辞•离骚》:“老冉冉 其将至兮王注:“冉冉,行貌5、 “之言”、“之为言”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一个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被释词,目的是探求语源或说 明通假如:( 1)、用同源词解释词义《左传•闵公二年》:“以朝夕视君膳者也。
孔颖达疏:“郑玄笺《膳夫》注云:'膳之 言善也,今时美物曰珍膳'是膳 者,美食之名《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 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2)、用同音近的说明被释词的语源《礼记•明堂位》:“灭子皋门、雉门郑玄注:“皋之言高也《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3)、用本字解释借字例如:《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郑玄笺:“拜之言拔也上例“拜”与“拔”,“弗”与“祓”古音相近,每前一个是借字,后一个是本字之 为言”也有只释其义,与音无关,如:《谷梁传•昭公二十二年》:“乱之为言,事未有所 成也6、古注中使用“辞也”、“词也”这种术语时,一般是用来说明什么的?举例说明 这组词是用来指明被释词是虚词如:《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左传•成公二年》:“国将若之何;谁居?”杜预注:“居,辞也《九歌•云中君》:“赛谁留 中注王逸注:“蹇,词也《礼记•祭义》:“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诸其飨也孔疏:“其,皆语助 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侃疏:“夫,语助《诗•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孔颖达疏:“思,语辞,不为义7、“读曰”、“读为”与“读若”、“读如”有什么不同?读曰 、读为,用本字来说假借字的《书•共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诗•卫风•氓》“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 有时“读为”也用于注音,类似“读若”《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 七曰奇拜杜子春注:“奇,读为奇偶之奇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拟声注音《说文》“读”篆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仪礼•聘礼》:“门外米三十车,车秉有五薮郑玄注:“薮,读若不数之'数'”《周礼•考工记•陶人》:“庾实二觳郑注:“庾,读如'请益与之庾'之'庾'” 有时,“读如”也用于以本字释假借字《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礼记•少仪》:“齐齐皇皇”郑玄注:“齐齐皇皇,读如'归往'之'往这是古人使用术语不严密而产生的混乱情况所以前人对“读若”的性质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读若”是拟音(段玉裁),一说“读若”是明假借(钱大昕),一说“读若”是既拟音又 明假借8、 “破字”等术语的用法破字,也叫“读破”、“破读”、“改读”,易字,其作用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的,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引其父王念孙说:“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
学者以声求之, 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故毛公《诗》传多易假借之字而训以本字,已 开改读之先至康成笺《诗》注《礼》,屡云‘某读为某',而假借之例大明后人或病康成 破字者,不知古字多假借也破字”,“易字”有时也指改正形误的字,如 破字,读破,还用来改变某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或词性的转变通常是改变声调9、 “浑言”、“析言”等术语的用法 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言、散文,与析言相对,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浑统称说 之意,用以说明同义词共同的意义,而不计较其细微差别如:《说文解字•疒部》:“病,疾加也疾,病也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 亦病也包咸注《论语》曰:“疾甚曰病浑言则“疾”、“病”意义相同《说文解字•行 部》:“行,人之步趋也段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析言,也叫“对文、、“对言、同“浑言、相对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分析称说之意,用以辨 析、说明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说文•走部》:“走,趋也段注:“《释名》:'徐行 曰步,疾行日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也许浑言不别也10、什么是形训?形训的理论根据?形训的价值和不足 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解说字义的训诂方式。
据形说义,在先秦古书里已经出现例如《左 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韩非子《五口》:“古 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 背厶谓之公这些都是从字形的结构上讲字义的武” 字从止从戈,意思在于武以定乱蛊”字从虫从皿,皿中有虫, 有如腹中有虫为害公” 字从八从厶(私), 八是背的意思,所以说“背私为公”汉代许慎作《说文解字》是注重解说 文字形义的书,其中字下所加训释属于形训的例子很多形训只是训诂的一种方式,用意 在于推求造字的本义不过往往出于主观的推测, 最初造字的原意有时是很难说的,只有从 古文字中可以窥 见一部分理论根据: 汉字与音素文字、音节文字不同,它是一种表意文字系统它的形体 结构往往可以直接与某种现实现象相联系例如:《说文・皿器》:“盥,澡手也从臼, 水临皿也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形训的作用: 推求本义. 形训 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我们推求词的本义,即体观在造字意图中的那个意义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