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doc
6页中国传统文化美丽的任丘我的家乡在一座美丽的城市,里那就是任丘任丘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籍记载,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巡海使中郎将任丘在此地筑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为地名,始有任丘之称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开始置县,隋至唐初两度置废,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置任丘县,以后历代沿用1945年4月30日任丘解放,1958年任丘、文安、大城三县合并,1961年恢复原县制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目前建成区面积达41.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34.3万,城市化率达到54.1%,居全省各县市之首任丘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秦越人),西汉经学家韩婴,三国曹魏大将张郃,明代谏臣屈伸,清代书法家王法良,清代诗人、文学家边连宝,民国时期体育健将朱恩德,革命诗人李泊,现代诗人远千里等都是任丘人任丘又是革命老区,这里有机智灵活的抗日英雄燕秀峰(电影《小兵张嘎》中嘎子的原型),有芦苇荡中歼日寇的雁翎队,有地道战中逞英豪的游击健儿,也有“牛氏三杰”的壮烈悲歌。
朱德、聂荣臻、杨成武、吕正操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任丘自然资源丰富共有耕地6.1万公顷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国家大型企业中国石油华北石油管理局、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驻在市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1985年探明石油储量9.3亿吨,天然气16亿立方米油田自1976年开发建设以来,最高单井日产原油达5400吨,最高年产量达1733万吨,为全国原油产量形成第四次增长高峰和年产量上亿吨做出了重大贡献地热是任丘的优势资源,以中低温地热开发为主,出口温度分别为40℃和70℃任丘白洋淀旅游景区闻名中外素有“北地西湖”和“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位于市区西北10公里处,总面积366.6平方公里(任丘辖水域64.8平方公里),正常年份蓄水量达4亿立方米,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淀内水产资源丰富,现有鱼类31种,盛产鲤、鲫、鳝、鳜、青虾、河蟹、田鸡、田螺及菱角、鸡头米、莲藕、芦苇等淀边的千里堤如长龙卧波,景色秀丽,妙趣天然堤外有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大庙”(明、清两代)的鄚州庙白洋淀历史上曾以“白洋夜月、枣林晚渡、长堤烟柳、十里荷香、水月桃花、金沙落照”等六大名景著称于世,是集观光游览、民俗风情、体育健身、科学探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5年,任丘石油国家矿山公园顺利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审批,建成后,将成为世界唯一一个展示古潜山地质地貌和石油形成、开采过程的科学博物馆,使任丘的旅游景观更加靓丽多彩任丘古迹较多,有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大庙"的鄚州庙,战国时期燕赵边界的十二连桥,北宋名将杨六郎屯兵堡垒,西汉名将李广的驻扎地,历史上著名的鄚州、阿陵、谒王、高郭古城遗址,明成祖的乐驾台,清康熙、乾隆的行宫,还有改革开放以后发掘出的龙山文化遗址等三各庄遗址:三各庄遗址,位于七间房村东,白洋淀东岸千里堤东一里许,三各庄村西在东西一条线上,有三个孤堆东西相距150米,现在东西两端的孤堆已取土成坑,中间的孤堆南边也挖掉一部分,紧靠孤堆是一条东西渠现遗址东西长160米,增北宽100米,面积16000平方米现保留面积仍有50%哑叭庄遗址:位于该市西环路办事处哑叭庄村西北,1987年发现,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公里,面积约6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1989年4月,省文物研究所和沧州文化管理所组织正式挖掘出土的遗迹有灰坑、柱洞;遗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粗石器多为磨制而成的墨绿色石斧、石铲、石凿,表面光滑圆滑;细石器多为打制成的刮器、镞、石叶;骨器多为骨铲、骨椎、骨簪、骨匕、骨针等,尖锐锋利,做工精细;用夹砂红陶、夹砂黑陶、泥质红陶、泥制黑灰陶制成的鬲、神腹罐、高颈罐等陶器,素面磨光,纹饰多蓝纹、方格纹、绳纹和旋纹。
张佐商代村落遗址:位于吕公堡镇张佐村西南2.5公里处,古洋河东岸1986年发现该遗址被东 西向的李花支渠分为两部分南北长100米,东西宽60米,距地面1.5米下见文化层出土有磨尖石斧、石刀及夹砂陶鬲、陶罐等器物,残片饰纹以粗绳纹居多,兼有堆纹、篦点纹等古州城遗址:古州城又称颛顼城,在鄚州镇东北1.5公里处古州村坐落其中该城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南北各约一千米现存城墙五段,累计长2公里,最高处10米,均由素土夯筑而成该城相传为颛顼所建,但无可考城内曾出土铜壶、刀币及鬲、盆、缸、豆等陶器,均为战国时代遗物1986年,在城内又发现隋唐时代绿釉瓷豆残片等鄚州古城:位于任丘市境北部,东邻于村乡,西靠白洋淀,南邻北辛庄、七间房,北隔大清河与宗家佐乡相望该城为圆角方城,东西、南北各约一千米现存城墙五段,累计2公里,最高处10米城内曾出土铜壶、刀币以及鬲、盆、缸、豆等陶器,均为战国物1986年在城内又发现隋唐时代绿釉瓷豆残片传说宋代的杨六郎曾在此摆阵,大败辽兵谒城遗址:在辛中驿刘庄村北,始建于汉代,为方形,东西南北各长1公里现存城墙1段,高3至5米城内曾出土灰陶豆盘绳纹筒瓦、鬲足、纺轮等陶器残片及西汉"半两"钱等。
该城现为本市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阿陵城遗址:在该市南陵城村南,约建于汉代,原为阿陵侯国治所该城为方城,长宽各1华里文化遗存较丰富,有陶豆、陶罐等,并饰以绳纹、划纹、旋纹、蓝纹等,皆为汉代遗物虢城遗址:位于天门口乡后赵村西北春秋时为虢西汉时置高郭侯国,故又名高郭城,俗称"裹角城"或"裹城角"该城为方形,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0米,城墙高处1.5米城中遗物丰富,文化层深1米自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各朝代遗物均有发现1987年,城内发现南北朝刻字砖,铁犁铧及灶台灰,汉代石磨盘,唐代莲花镜等药王庙遗址 位于莫州镇古州村北1公里处初建于元代,为春秋时代名医扁鹊的祀庙明万历二十年重修后,始具规模,有"天下大庙数莫州"之说清乾隆年间(1785)被大火焚毁围墙及山门也分别于1944年至1948年和1965年拆除神医扁鹊的故乡任丘鄚州鄚州大庙,位于任丘鄚州镇座北朝南由正殿三皇殿,东配殿药王庙(后称扁鹊祠)和西配殿文昌庙组成四周筑有红色围墙,高约2.5米整座大庙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450米,总面积157000多平方米,占地近230亩,连同香火地共计400多亩大庙围墙的南面,建有三座高大的山门。
每座山门又各有三个门洞,全部为砖石结构门洞顶部无梁,呈覆釜形,俗称“锅底拱”,各山门前额嵌有长条石匾,上刻各庙名称,并冠以“敕建”二字,山门高大宏伟,美观大方,远处望去,甚为壮观鄚州大庙,规模宏大,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彩檐回廊,交相辉映,结构严紧,浑然一体,庄严肃穆,纯朴大方关于大庙的始建年代据《任丘县志》载:“扁鹊祠,元人达鲁花赤野仙乞实迷儿进义建”,初建时仅有一间很小的扁鹊祠,明世宗嘉靖年间,任丘知县周佑、王齐重修,天启年间奉敕重建另据《御制重修鄚州药王碑》和《敕建三皇殿碑》记载,药王庙建自先朝(元朝),重修药王庙是大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三月经始,迄五月毕工添造三皇殿则是大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八月初十动工,越二年,至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十月初十竣工之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又敕令兴办鄚州庙会关于建造扁鹊祠,除上述记载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据史书和《任丘县志》载: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人,少时受业于长桑君,是我国切脉治病的创始人,医求高超,有超死回生之术,并创立了“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著有《难经》八十一篇在周游列国期间,因给秦武王治病,被秦太医令李醯妒忌杀害。
乡人怀念扁鹊,在鄚州为其建造了衣冠塚,高数丈之圆丘,方圆盈亩,元朝在丘前建扁鹊祠,清康熙年间毁于火,后土人募资重建另据《京畿志》载:朝气隆病,久治不愈,冀国太长公主推荐渤海乡医许希给其治病,希欲以针刺心窝,乾隆惧,遂先试侍人而后为皇帝针之,病速愈乾隆赏许希,希谢恩后又向南叩首,乾隆问其故,希曰:“乡民之针术,是从扁鹊《难经》八十一篇中所学,岂敢忘本现扁鹊祠焚损,望圣上复修之”乾隆准奏后即发努银重建鄚州大庙建成之后,逐渐兴盛,后闻名全国过去曾有“天下大庙数鄚州”之说,直到1928年左右,任丘县长邵洪基倡导“拉神像、废私塾,建学堂”时,才把庙内的神像拉倒,在当地百姓的请求下,只把扁鹊的塑像保留下来1932年,山东军阀韩复榘因母病愈还愿,又将庙内塑像重新修复建国前,大庙被拆除,只留下三座山门,现已荡然无存后经多方查询,又找到了《御制重修鄚州药王庙碑》、《敕建三皇殿碑记》,为研究鄚州庙的起源提供了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