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的历史起源》ppt课件.ppt
8页麻将的历史起源,,,麻将,亦称“麻雀”或“雀牌”等,乃正宗国粹,自问世至今,一直是最受欢迎、普及率最高的文娱活动之一放眼我赤县神州,无论是在南国还是北方,乡村还是城市,四人围坐大摆方城之情景随处可见,八手忙碌吃碰洗牌之声不绝于耳,真可谓中华大地一大景观麻将起源于唐代,麻将源自中国古代唐朝时期的“骰子格”和“叶子戏”汉魏时期,盛行博戏,为了方便发明了“马”,到了唐代,“马”演化为纸质,那时的“马”与今天麻将牌中的筹码功能大致相同古时筹与马略有区别:筹只表示胜负的次数,不表示胜负数值的大小;马则算明数值后世则不分筹、马,统称筹码到明代天启年间,本来作为游戏的附属品筹码,经过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戏娱用具,即马吊牌 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4种花色其中,万贯、索子两色是从一至九各一张;十万贯是从20万贯到90万贯,乃至百万贯、千万贯、万万贯各一张;文钱是从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没文(又叫空汤)各一张十万贯、万贯的牌面上画有《水浒》好汉的人像,万万贯自然派给了宋江,意即非大盗不能大富索子、文钱的牌面上画索、钱图形马吊牌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但根据此牌是从马子演变而来,牌面上所画又都与钱有关:文钱是钱,一贯是一千文钱,索(条)是穿钱的绳子,即钱串;而且古时一千文钱也叫一吊钱,从中似乎可以看到“马”与“吊”的影子。
若如此认识,马吊牌的名称的涵义便不言自明,翻译过来,大概是“关于钱的牌” 其后,人们感到纸牌的张数太少,玩起来不能尽兴,于是把两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来玩在玩法上,除了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三张相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也就是说,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还可以吃、碰这时牌的组合就有了“坎”(同门三张数字相连)、“碰”(三张相同)、“开杠”(四张相同)此时的纸牌又叫“碰和牌”与此同时,骨牌中也出现了一种“碰和”,将21种牌色每种五张合成一副并且有了开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等规定骨牌的这些打法和术语也由纸牌接受、继承下来 大约到了清末,纸牌增加了东、南、西、北四色风牌(每色四张)那时人们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称是从就餐时可以坐八个人得来的用于打牌时总是面向一方,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两个人逐渐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来玩的习俗,四人各坐一方人们还从四方得到了启发,在纸牌中增加了东、南、西、北风,以及三元牌中、发、白 后来人们发现在玩麻将时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没有人做成牌,感到扫兴为弥补这个缺憾,于是又增加了听用最初的听用只增加两张,逐渐发展增加为更多的张,直到发展为如今的麻将牌。
但由于纸牌的数量一多,在取、舍、组合牌时十分不便,人们从骨牌中受到启发,渐渐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来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将牌从此开始武汉市硚口区千乐体文体,每一张牌的图案都有寓意,细说起来,麻将牌的名称以及图案都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关,富含寓意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五行说为代表,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和方位相配分别为: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而中国古人又认为宇宙形态是天圆地方,所以,“白皮”代表地,“发”代表天,“发”是在人的最顶部,所以用发代表天中”既代表五行中的中方土,也代表天、地、人“三才”中的人正是“中”的确定,使东、西、南、北、中和天(发)、地(白皮)共同构成了一个真正的天圆,这个天圆不是地球的圆,而是宇宙的圆而麻将牌中的万、饼、索(条)3种花色,则分别反映了物质的存在形式,数字则代表了物质存在的数量在中国古代思想中,3为基数,9为极数,所以万、饼、索(条)分别有9张除了5和3、9外,12在古代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五行、五味、五脏、五色等和5有关的物质外,还有很多和12有关的,如12生肖、12时辰、12个月……这种思想在麻将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44是12的平方,108也是12的倍数。
另外,在麻将规则中,规定每人抓13张牌,而13乘以4等于52,这正暗合了一年有52个星期的规律从麻将牌的牌面图案设计来考量,不难发现,其实麻将牌中的每一张牌的图案都是有某种寓意,暗含了某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以“花牌”为例,人们通常采用梅、兰、竹、菊为图案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被人称为“四君子”梅”表示高洁傲岸,“兰”代表幽雅空灵,“竹”象征虚心有节,“菊”则暗示冷艳清贞,表现了人们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也是对某种审美人格境界的向往,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而“中、发、白”3张牌就寓意着“中正”“发达”“纯洁”之意事实上,与其说这些图案是源于设计者的聪明智慧,不如说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学思想的自然流露和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