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众传播复习提纲.doc

30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6802870
  • 上传时间:2021-11-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94KB
  • / 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众传播复习提纲1. 信息、传播的定义:信息: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 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 行规律的科学3.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⑴口语传播时代,产生了语言,形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语言的局限性:①直接依靠人体发声功能,在空间距离上受限1 口语随说随逝,依赖于记忆,在时间保存上受限⑵文字传播时代,产生了文字,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形成和发展;书写材料 趋于轻便化笔记:文字并非自然学习,而是人为的过程,因此文字出现后社会阶层分化,特别阶级 对文字的控制和垄断,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有了突破,掌握着社会的权利和文化, 使得统治阶层得以形成⑶印刷传播时■代,产生了纸张和活字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术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 和大量复制,近代报刊等印刷媒介诞生⑷电子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产生了电报、、有线广播、有线电视、计算机网 络系统等电子传播的有线媒介系统;产生了无线电报、无线广播、无线 电视和无线等电子传播的无线媒介系统。

      进入卫星传播时代,电子 信号的传输实现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淤(电报(1837年)一海底电缆(1858年)一(1876年)一无线电(1895年)一广 播(1906年)一电视一通讯卫星一网络)媒介演进的规律:原则一,共同演化与共同生存;原则二:形态的进化与适应;原则三,旧形式的特点得以增值;原则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适者生存; 原则五,新技术发展的机遇和需要; 原则六,技术形态的延时采用4. 信息社会的含义及特点: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 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 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 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 识产业占主导地位;(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 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4)贸易不 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5. 儿种主要的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中的直线模式> “五W”模式:(重点)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提出“五W模式”或“拉斯 韦尔模式,1958年,布雷多克对其进行了完善: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

      who谁1(传播者)控制研究says what说了什么 1(讯息)内容研究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媒介研究to whom向谁说1(受传者)受众研究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效果研究意义:(1)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效果研究传播活动明确的表述 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 了具体的出发点2)由此形成了大众传播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 研究、受众研究局限性:(1)单向性的传播:把传播看成是劝服性的过程,忽视了传播是循环往复的双向 流动的过程(2) 过分地强调了传播效果的可实现性3) 割裂了传播的不同环节,把各个部分的研究对立起来:实际上传播是一 个整体性的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相互渗透影响4) 看不到反馈>香农一韦弗数学模式:美国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年)提出讯息 信号 接受到得信息 讯息信源 发射器 ► □ 接收器 信宿t噪源意义: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传播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 对信息的干扰,信宿所接受到的讯息与信源所发出的讯息并不一定一致。

      局限性:(1)该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2)该模式是纯技术性的,并不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 传播过程中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施拉姆的循环模式:(重点)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中,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基础上,提出“循环 模式”编码:把所要传递的信息按 自己的理解和方式重新组织 成新的信息传递给接受者, 目的在于试图让对方理解 译码(释码):接受者在接 受信息后,用自己的方式进 行理解、提取,再重新组织成结论信息加以吸收,目的在于尽量理解对方的信息特点:(1)这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 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2)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一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 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 能)的角色,并且各个角色相互交替意义:(1)意味着同传统的直线型单向传播模式的彻底决裂2)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局限性:(1)该模式将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现实情况不符。

      2)该模式可以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 过程基于以上局限性,施拉姆在同一篇文章(《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中乂提出另一个模式:大量的受众每个接受者都扮演着译码、释码和编码 的角色个人从属于群体,在群体内,讯息得到 再解释或加1:特点:(1)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2)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 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3) 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 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意义:(1)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2)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己经初步具有 了系统模式的特点>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由香农一韦弗数学模式发展而来意义:(1)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传播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 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2)扩展了 “噪音”概念: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 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3)适用范围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局限性:在德弗勒模式中,只提到唯一一个外部因素是“噪音”,但是,“噪音”并不能说 明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

      •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J.W.赖利和M.W.赖利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提出该民族、国家、乃至世 界等隶属群体关系比较松散的次级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等赖利夫妇的传播结构模式模式初级群体(基本群体): 是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 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 交往和密切人际关系的群 体通常是由于自然的人 际交往形成,其运作是依 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 非特定的社会角色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 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 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 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与社会的政治、 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意义:(1)该模式包括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微观、中观、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即具有的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2) 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个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 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制约。

      3) 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 统>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兹克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中提出传播者的自我印象容的选择与加来自讯息的制约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传播者的 人格结构传播者的 组织传播者的人员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内容的效果 或体验来自媒介的 压力或制约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收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接收者的人格结构对媒介的印象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接收者的自我印象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接收者的社会环境O传播者 R二接受者特点: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每个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1)影响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同僚群体、 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所处的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受众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力 (2)影响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传者的自我印象、受传者的人格结构、受众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讯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来自媒介的约束力3)影响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这种加工和选择是 传播者背后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②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选择是基于受传 者本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③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 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介接触经验形成的笔记:传播者:①自我形象一一对传播者职业作用,职业角色的定位和理解1 工作“群组” 一一受限制与规范的自由%1 媒介组织一一组织规模、宗旨、所有制形式、政策各异3)媒介内容的公开性造成的压力与约束一一美军虐囚报道⑤社会环境一一特别表现在“把关人”问题上受传者:①自我形象一一对自身角度、态度,价值感官的感知1 个性结构一一易受影响的人群1 作为受众成员一一接受时的环境与周围人群1 社会环境一一如基本群体所属其他群体意义: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不仅是有形的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也是无形的社会作用力一一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fX8图5布斯特和■麦克莱思模式>韦利斯特-麦克莱恩大众传播模式X—社会环境中任何被感知到得时间或事物A-有目的的传播者或信息源C一传播渠道,即大众传播中的媒介和个人,既是B所需要的代理人,同时又为A服3B一受众 f一反馈%a—从受众成员B流向信息来源A的反馈fcA—从传播组织流向信息来源地反馈fBC一受众成员B通过接触或研究向传播组织C所表达的反馈特点:(1)信息选择的多样性:既有传播来源对各种事物的选择,乂有大众传播媒介对 各种信息来源的选择,还有大众媒介也可以在各种事件中直接进行选择。

      2) 传播系统自动调节性质:各种大众传媒C为了保障受众对讯息的需求得到满 足,因此媒体之间展开竞争这种竞争应该以真实为基,却成为问题的高发 地带3) 反馈的重要性:保证了传播过程中所有参与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的系统性4)有意图的传播与中立传播6. 传播分类及其含义和特性传播主要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