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患者血压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临床分析.doc
4页高血压患者血压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临床分析易可(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0000 )【摘要】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血压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本 次研究对象,依据信封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纳入45例对照组采取 临床常规护理对策,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应用社区护理干预结果:对比两组患 者血压控制水平以及服药依从率结果均显示具有明显差异(PV0.05)结论: 在常规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对高 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以及血压控制效果,故值得临床推 广关键词】高血压;社区;护理干预高血压是临床十分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病程相对较长,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以及患者病症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将对血压控制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近年来有学者 研究发现在常规诊护工作基础上对患者施以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血 压控制效果⑴本次研究将以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间于本院接受 治疗的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究高血压患者血压实施社区护理 干预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高血压患者作 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信封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纳入45例所有患 者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高血压对照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 患者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为(56.5±4.3)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7 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为(56.4±4.7)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结果均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性 理想1.2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临床常规诊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施以社区护理干预, ①健康教育:协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成立高血压压管理小组,并依据不同患 者对高血压疾病基础知识了解程度的不同,对其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采取定期 上门宣教以及不定时举行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的形式进行健康宣教,以此提高患者 对自身所患疾病的了解程度②生活干预:对患者的日常饮食以及生活习惯进行 干预指导,叮嘱患者多食用清淡、且热量、脂肪、胆固醇含量低的食物多饮水, 多食用果蔬,严禁烟酒,并将遵医嘱用药以及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治疗效果的积 极意义告知患者,以此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④心理干预:与患者进行积极沟 通,对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要予以个性化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提 高治疗积极性1.3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到各各项对比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均采用 百分率(%)表示,采用 检验,若对比结果显示P<0.05则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水平以及服药依从率结果均显示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 5表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对比组别 例数 舒张压(mmHg)收缩压(mmHg)用药依从率(%)对照组 45 80.5±8.7 132.4±9.5 39 (86.7)124.7±8.9观察组 45 74.1±7.644 (97.8)统计值 T=3.716 T=3.967 =3.872P P<0.05 P<0.05 P<0.053讨论高血压属于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疾病类型,其病程较长,往往需要终身用 药控制故患者自身用药依从性以及患者的生活习惯等均与治疗效果具有直接关 系[2]高血压社区护理干预是指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实行有计划的护理活动来促 使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率,以此提高血压控制有效率,降 低危险因素,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用药依从率等均明显优于对 照组上述研究结果证明对高血压患者实行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对自身 疾病的了解程度,纠正患者的不良习惯,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从而有效提高 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苏兰[3]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证明对高血压患者施以社区护 理干预可有效维持患者血压稳定,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 量,故值得临床大力推广本次研究结果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相似 性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可有效 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以及血压控制效果, 故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参考资料[1] 查新丽.社区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 坛,2014,22(3):296-297.[2] 柯雪娇.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探讨[J].现代养 生,2014,9(22):200.[3] 苏兰,李迎春,彭金玲,等.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观察[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17(7):856-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