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doc
6页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文化地理学派及其文化空间理论的兴起2013-10-18 08:48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陈义华核心提示:建构在文化地理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文化空间理论对文 学批评、文化研究、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被 西方学界称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最早可以 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卡尔•里特尔将人类文化 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自己研究的主要内容,开创了人文地理学 研究,被誉为人文地理学之父19世纪90年代,德国另一位学 者弗里德里克•拉采尔提出,地理学应该考察人类的生活方式及 思想观念对于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并将该领域的研究命名为 人类地理学20世纪2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正式提 出文化地理学的概念,主张将文化景观纳入地理学研究的范畴, 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人类活动所形塑的区域人文地理,他也因此 被称为文化地理学之父到了 20世纪70年代,文化地理学发展 出文化生态研究、文化源地研究、文化扩散研究、文化区与文化 景观研究等一系列研究领域,形成一个完备的学科体系开启理论研究“空间转向”的序幕 文化地理学的成熟及其研究成果为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 究与解构主义文学思潮提供了新的理论话语资源。
20世纪90年 代,爱德华•索雅在一次访谈中,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受 到文化地理学派影响、主张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空间转向的学 者群泛称为“文化地理学派”可见,文化地理学派是一个宽泛 的概念,并不是有着固定成员的学术实体组织该学派在文化地理学研究基础之上建构的文化空间理论对文学 批评、文化研究、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西 方学界称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O文化地理学派空间理 论的奠基者是文化地理学家列斐伏尔,他出版于1974年的法文 版著作《空间的生产》是第一部系统研究都市文化空间的专著 这本书和他的另一部《城市书写》成为文化空间理论的经典之作, 也为文化空间理论介入都市研究开了先河列斐伏尔突破了传统 的空间观念,他认为,主宰人类生活的是社会空间,并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关于空间的社会生产理论:在后现代社会,自在的空间 是不存在的,所有空间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每个族群、社 区都会将自己的理念、价值观与世界观等精神体系编码在空间的 生产中因此,列斐伏尔指出,我们现在的研究应该由空间中的 事物转向空间自身的生产他的研究开启了当代西方理论“空间 转向”的序幕空间理论影响文化研究 列斐伏尔为西方文化空间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文化空间理 论的完善及其理论框架等工作则是由詹明信、福柯、索雅等人完 成的。
他们的文化空间理论对诸多学科产生了巨大影响,受影响 最深的是文化研究詹明信等人的空间理论为所谓“都市研究”提供了概念与理论话 语,给原来的政治经济维度的“都市研究”引入了文化视角,同 时也开辟了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詹明信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 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中将城市空间看作一个可以阐释的文 本,将城市空间的布局与设置看作是文本叙事的语法这是第一 次有学者赋予空间文本性,在空间分析与文化研究之间建立起了 关联性而福柯则是在空间研究中引入权力概念,考察了空间的建构与权 力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权力在空间的组织和分配上的具体表现 福柯有关疯人院和“圆形监狱”的研究,就深入探讨了空间规划 如何体现了严格的权力关系他从“空间规训”的角度重新解读 了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进行了重新书 写上述两位学者将文本性与权力关系等文化研究的概念引入空间 研究,而索雅为文化空间理论及其影响下的都市研究确定基本批 评范畴与主要研究范围索雅将“日常生活”、“文化政治”、 “消费文化”、“空间诗学”、“空间批评”、“景观社会”、 “都市空间审美再现”等作为切入都市研究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并将之引入文化身份、空间叙事、性别地理、都市审美等领域的 研究中,为后来的都市研究者提供了主要的路径与方法论架构。
索雅的空间理论及其都市研究的基础是“第三空间”理论索雅 把物质空间称作“第一空间”,强调的是“空间中的物体”,把 精神视角的想象性空间称为“第二空间”他指出,虽然“第一 空间”和“第二空间”分别涉及城市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但 传统的地理学以及后来兴起的文化地理学各自强调了空间的物 理性质或者精神层面,忽略了都市空间的复杂性鉴于此,索雅 提出了 “第三空间”的概念——“第一空间”的物质世界和“第 二空间”的精神世界的结合体,是一个能更恰当描述现代都市空 间状况的概念第三空间”让研究者能够从物质性空间出发, 进入都市空间内在的文化印记,去探索都市空间背后的文化生 态索雅在20世纪末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都市研究打破了都市 研究中政治经济视角的独霸地位,为思考现代城市化进程提供了 一个全新的视角空间理论与其他思想体系融合文化地理学派也在研究实践中借鉴了不同学科和不同思想流派 的概念、术语与方法通过方法的融合,文化地理学派可以进行 更加微观系统的考察,挖掘现代都市空间无序表面背后的文化秩 序与意义,为人们思考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全新视角首先,该学派借鉴了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方法美国文化地 理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历史中的城市》一书中指出,城市通 过空间设施(博物馆、档案馆、纪念堂、石碑、图书馆、商业中 心等)把城市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但是,就如同后结构主义 叙事学的文学观一样,批评家在解读文本时不是关注文本呈现了 什么,而是关注文本叙事遮蔽了什么一座城市通过博物馆与纪 念堂等空间设施,似乎在叙述这个城市的历史,但是,就如同文 本解读一样,重要的可能并不是叙事本身,而是叙事的空白及其 所遮蔽的部分芒福德通过解读城市空间中被忽略的角落,博物 馆与纪念堂被遮蔽的细节,重新书写了城市发展史其次,文化地理学派也将空间理论与符号学相结合文化地理学 派将都市空间看作是一个符号的复合体,索雅把这个符号复合体 称为“马赛克拼图”当今都市空间呈现出碎片化、杂糅、拼贴 的特征,但并不等于它就没有表达确切的意义实际上,每一块 马赛克都是综合体的一部分,有着自己的符号体系,能够独立表 达意义,代表了一种文化这些拼贴起来的马赛克拼图之间没有 清晰的界线,也没有所谓中心与边缘这种多样符号复合体组成 的“马赛克”色彩斑驳,正是极力追求多元化的后现代都市空间 的典型特征此外,文化地理学派还将文化空间理论与女性主义相结合在这 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是法国女性学家露西•伊利格瑞她认为, 城市地理空间的设置与布局是两性权力关系的再现系统,同时也 是两性身体构造的隐喻,繁华的城市空间看似中立,但实际上是 高度性别化的。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