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简析明清时期女性藏书.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8296620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97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简析明清时期女性藏书    Summary: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女性藏书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是女性藏书的发展与高峰期,不仅女性藏书家人数达到史上最高峰,而且她们推动了藏书发展的历史Key:中国古代;藏书;女性藏书翻开中国古代的藏书历史,有许多文采出众的女性闪耀在里面,尤其是到明清时期,涌现出一批女性藏书家,她们同男性藏书家一样,进行了鉴别、校勘、保藏、补抄与流传等一系列藏书活动,为中国古代的藏书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本文试着对明清这一时期的一些典型的女性藏书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与归纳明清时期有文献可考的女性藏书家人数达到了中国古代藏书史上的高峰期,比较知名的有王鉽的妻子汪氏、柳如是、沈彩、潘佩芳与张秋月等王鉽是萧山的大藏书家,但他去世得早,死的时候儿子洪源才只有4岁,女儿还在襁褓之中妻子汪氏保藏了丈夫的藏书,说:“遗金满籝,曷若传一经以成父志儿子洪源长大成人后,她要求陆续积书,遇秘本即购之,终成为一位万卷藏书家沈彩是浙江吴兴人,她是清朝平湖藏书家陆烜的小妾陆烜平日读书、藏书的喜好对她熏陶很大,促使她最后走上藏书、抄书与刻书之路,她与丈夫陆烜有共同的藏书处所春雨楼和奇晋斋。

      沈彩有自己专用的藏书印“梅谷掌书画史沈采虹屏印记”“沈彩”“绣窗余暇”“簪花格”“虹屏”“希卫印”与“虹屏翰墨”沈彩最著名的还是她的抄书活动,享誉书林,被认为可与古今女子抄书最多者唐朝时期的吴彩鸾媲美沈彩抄写的《尚书义》,被大藏书家叶昌炽赞誉为“玉台之佳话,镇库之尤物”沈彩是个才女,她在鉴赏、丹青和书法方面也精通擅长,她撰写的《春雨楼书画目》被认为是中国甚至“大概是世界第一部女性撰写的书画著作”她书法的精妙之名甚至远扬到海外日本,日本人湛如来平湖时还曾特意登门求访过沈彩的书法,沈彩将此事记录在《跋书赠日本人湛如》及《跋倭纸上书词》中柳如是钱谦益的妾,她与钱谦益一起在绛云楼中藏书、读书,在钱谦益编撰《列朝诗集》时,柳如是还亲自勘定校雠了《闺秀》一集而湖州的张秋月在丈夫严元照的耳濡目染下也成为非常有名的藏书家,叶昌炽为张秋月专门赋诗说:“秋江月子两头纤,画扇斋中本事添认取连环双玉印,绸缪红上旧题签清朝末年的藏书家周星诒在他的书抄阁、传忠堂等藏书处所藏书达数万卷,这其中有他的夫人平氏与妾李氏的功劳,她们也喜好藏书,与周星诒一起收集、整理与赏鉴明清時期,还有一些女性虽然没有亲自参与藏书,但是她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其实等于是在幕后参与了藏书活动。

      例如明朝兰溪的藏书家胡应麟在他的藏书处所二酉山房藏书多达4万余卷,他的妻子为支持他藏书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与贡献,为了支助丈夫藏书,几乎卖光了自己所有值钱的首饰而明朝的藏书家祁承的妻子王氏也是用如此举动支持丈夫藏书的,“比束发就婚,即内子奁中物,悉以供市书之值……,合之先世,颇余万卷,藏载羽堂中清朝时期的藏书家王昙晚年生活贫困之时,她的继室金礼赢辛苦卖画来维持生计、补贴王昙的藏书之资,“每日晨起,坐一室,研吮丹粉,尽二鼓乃已”,金礼赢最后因为过度操劳导致咯血之症复发,于嘉庆十二年就去世,死的时候只有36岁清朝的藏书家钱仪吉在他的藏书处所仙蝶斋聚书达数万卷,他的夫人陈尔士“奁中金,尽用以买书,更脱钗珥继之”清朝的藏书家高兰曾的妻子张凤在高氏家道中落后仍然特别支持丈夫藏书,高兰曾对他的妻子感激万分:“吾性爱书,蓄至数千卷产已中落,犹抅置不倦吾妻无几微出于言面,知吾所好在是,不忍阻也悲夫!悲夫!”明清时期,还有一种女性用自己的才华成就了藏书例如清朝时期的藏书家朱彝尊在他的藏书处所曝书亭藏书多达8万余卷,他的小妾常常为他抄书,其中很有名的《竹垞词稿》 就是他的小妾所抄的清朝时期的藏书家劳权有个小妾名叫陈染兰,字双声,也是常常为劳权誊抄、装订藏书。

      劳权在手抄本《古梅吟稿》跋中说:“顷得渌饮先生手抄 《夹漈遗稿》,倩双姬重装,补缀熨贴,殊可人意”还在手抄本《秋水词》 跋中称:“己未六月校写,陈氏染兰手装因为劳权与他的妾陈染兰夫妇二人志趣相投,劳权还将他的一个藏书处命名为双声阁王欣夫为 《藏书纪事诗》 作补正时还对此按语称:“有双声为掌书记,其风雅韵事不亚于梅谷之有虹屏,久能之有香修,宜附著之中国古代的女性藏书在明清时期达到繁盛,但是在梳理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女性藏书家的身份很难独立存在,她们因男权社会的背景只能依附于人,藏书才华也没有完全毕露,但她们仍然对推动中国古代的藏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