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 第十二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单元知识整合配套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
27页一、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的异同1.相同:都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的产物;在三大组织中,美国都占有特殊地位,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金融、贸易体系;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反映了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体系化、制度化;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不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货币金融组织,主要作用在于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关贸总协定是在人们对贸易保护主义危害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的,更侧重于贸易自由化二、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差别1.机构性质:关贸总协定以“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议形式存在,不具有法人地位;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2.管辖范围:关贸总协定只处理货物贸易问题;世界贸易组织还要处理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其协调与监督的范围远远大于关贸总协定3.争端解决:关贸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遵循协商一致的原则,对争端解决没有规定时间表;世界贸易组织采用反向协商一致的原则,裁决具有自动执行的效力,同时明确了争端解决和裁决实施的时间表可见,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的效率更高三、中国近现代史上两次融入世界市场的尝试及其不同点的比较1.两次融入世界市场:(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2001 年,中国主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不同点:(1)社会性质不同:前者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中国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2)经济形态不同:前者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后者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融入方式不同:前者是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后者是经历 15 年的艰苦谈判主动加入 WTO 的4)历史影响不同:前者对中国弊大于利,中国是受害者,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后者对中国利大于弊,中国是受益者,有利于减少贸易成本和障碍,增加市场份额和利润,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作用很大但也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历程时间推动原因主要表现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5、16 世纪之交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经济一体化,整体世界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二战后初期经济大危 机 和 第 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 (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0 世纪 90 年代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世界贸易组织、区域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大增;市场经济体制四、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历程◎题型突破◎影响意义型解析题影响意义型解析题,是从设问角度来划分的试题类型,指的是考查分析归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影响、意义的题型。
设问角度一般有:1.限定性的设问,如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现实意义有何国内意义,其重大国际(世界)意义是什么,说明历史事件的政治(或经济、思想文化)意义是什么等2.宽泛性的设问,如有何历史意义,其历史作用如何等【典题示例】(2012 年广东茂名一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爱迪生一生中共有一千多项发明,白炽灯只是其中之一……而爱迪生本人也只是当时美国众多发明家中的一员……1894 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大国崛起第十集《新国新梦(美国·上)》材料二1943 年发表的《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秩序安排的设想年代1937 年1950 年1960 年1972 年资本主义世界100100100100美国46.448.531.27.6材料三美国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据《世界当代史资料所选辑》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能在 1894 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战后怎样的战略意图?结合材料三分析“战略意图”形成的背景并指出在经济方面实现这个“战略意图”的经过(3)根据材料三,分析黄金储备有什么变化,从这种变化情况来看,你认为美国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简要分析这种变化的政治影响。
解析:(1)问根据材料一可分析出美国重视科技发展,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可分析出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1787 年宪法确立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发展等2)问分析材料二,可得出美国战后的战略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秩序”联系材料三可概括出美国经济实力强大在经济方面实现这个“战略意图”可联系建立起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3)问根据材料三,黄金储备的变化由高到低,可联系到美国的经济地位由世界经济霸主到霸主地位动摇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说明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日本和西欧共同体的崛起这种变化的政治影响结合教材是指冲击两极格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答案:(1)重视科技创新发明;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政治提前;1787 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2)争夺世界霸权美国经济实力强大建立起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或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或关贸总协定)3)黄金储备变化:比重由高到低;美国经济地位:由世界经济霸主到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原因: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日本和西欧共同体的崛起影响:冲击两极格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4)形势:缓和与动荡并存格局:“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方法点拨:1.影响类设问:(1)分项分析:①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经济影响:主要从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变革、是否使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否增强了国力、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政治影响:主要从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思想(文化)影响:主要从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传了进步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等方面回答国际关系影响:主要从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是否影响地区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②从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③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④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影响,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影响的主次2.意义类设问:“意义类”主观题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进行设问,回答这类设问时,首先要明确是属于哪方面的意义(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其次答案要点要紧密结合所学知识和题目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1)“ 意义类” 题目的答案中常这样写:“有利于……”“推动了……”“促进了……”“增强了……”等2)“意义类”题目答案组织的特点、规律有以下两点:①从纵向结构看,其答案要点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国内”到“国际”(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② 从横向结构看,答案要点一般包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知识3)注意考虑主体,即对本国、对他国的意义【变式训练】(2013 年广东六校高三联考)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请回答:(1)春秋战国到秦汉是我国古代的转型时期,请用史实说明这一转型的表现。
2)试从全球化、现代化两个角度,分析“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的原因(3)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在欧洲国家转型时,社会“矛盾的凸现”使 19 世纪中期的思想和文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思潮或流派?(4)转型时期的“矛盾凸现”往往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社会贫富悬殊扩大所致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是什么?其实质是?请简要评价5)若从经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20 世纪上半期人类社会激烈震荡”这一状况,引用哪些例证比较恰当?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化解矛盾,20 世纪 40 年代国际社会采取了哪些卓有成效的行动?各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政治:分裂到统一,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小农经济发展);文化: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2)从全球化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从现代化角度看: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现代物理学诞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随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一种新的现代政治模式3)思潮:思想领域出现马克思主义,文学领域出现批判现实主义(4)机制:实施社会福利制度;实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
评价:缓和社会矛盾,刺激消费;但降低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增加了财政负担5)经济方面:1929 年到 1933 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政治方面:两次世界大战(1914 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1939 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动及影响: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维持了国际货币的稳定,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建立关贸总协定,形成国际贸易体系,促进了国际经济发展;建立联合国,形成国际政治体系(合作机制),促进了世界和平发展◎史学范式◎全球史观范式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观点认识】1.“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1)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相互对话的必要根据(2)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3)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4)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2.从整体史观看待人类历史的主要线索:(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2)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3.整体史观与现代化史观的区别与联系:(1)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2)全球史观认为,1500 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全球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应用举例】(2013 届广东高三百校联考)布罗代尔在《15到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 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解析:选 C从材料信息可知,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欧洲“疆界”的变动,创造了世界的奇迹这里的奇迹是指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故选 C 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