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书论》及译文.doc
25页王羲之王羲之《《书论书论》》及译文及译文王羲之《书论》载于朱长文《墨池编》等书其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重 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前”之“心” 、 “意”之说 “心” 、 “意”指的 是意会、意趣、情韵、情致 “势”指的是由此“心” 、 “意”引申而来的对于所 书字形的具体审美要求 “势”的把握,就是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就是书法 主题个性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还是创作都是这样王羲之以“意”评 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映 原文: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⑴,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⑵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 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⑶夫书字贵平正 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 篆籀,或似鹄头⑷;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 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 ⑸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 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 细若针芒⑹;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作一字,横竖相向;作 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 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⑺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 字意别,勿使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⑻强弱不等,则蹉跌不 入⑼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新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 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可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 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 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三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 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⑽仍须用 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⑾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⑿注释:注释:⑴玄妙:深奥微妙伎:通“技” ⑵通人:谓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志士: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⑶存思:用心思索李斯等论笔势:相传秦相李斯曾著《笔妙》论势:“书之微妙与道合,然篆籀之前不可得而闻矣 ”叙:记述⑷篆籀:篆书及籀文籀文,周代文字,即大篆鹄头:大雁的头相传古代的一种书体⑸详雅起发:详雅,安详温雅详,通祥起发,出发。
开始提笔写字绵密疏阔相间:谓稠密开阔相间隔指字的结体及章法安排,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乃为佳作⑹上尖如枯秆:上头尖锐像枯瘦的秸秆下细若针芒:下边细如针尖⑺爽爽若神:爽爽,俊朗出众的样子意为俊朗清新若神明气爽瑕玷:玉上的斑点或裂痕,比喻小毛病⑻虚纸:柔弱的纸强笔:毫毛强硬的笔⑼蹉跌:失势,相差不入:不合⑽直笔:即纵笔,指用笔急率⑾著墨不过三分:著墨不得超过三分此意为着墨处不过笔十分之三,当保持笔毫的强力⑿松节:松树结疤因其中含有油脂,可使墨色更有光泽译文:译文:书法,是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且有大志之人,是学不到手的大抵作书必须用心思索,我看李斯等人论笔势的文章,及钟繇的书法,很有功力,我担心子孙们不能记取,故作此文,记述并加以讨论书法,贵在平正安稳首先要会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大凡写一字,或类似篆籀,或类似鹄头;或有如散隶,或近似八分;或者如虫食木叶,或者如水中蝌蚪;或者如壮士佩剑一样雄健有力,或者如妇女一样婉媚纤丽书写要先构筑筋力,然后才可装束,必须注意安详温雅,疏容相间作点画须悬手,作横画收笔时要先下按,然后拖笔出锋每写一字,要用多用笔意:有的横画似八分,下笔又如篆籀;有的竖画如深林乔木,屈折之画又如钢钩有力;有的落笔尖如枯秆,竖画收笔细如针芒;有的转侧之势如飞鸟坠空而下,有的棱侧之形如流水转弯激来。
一字中,纵横笔画要相关联;一行中,上下之间要连气通声,最要紧的是注意存筋骨藏锋毫,隐灭笔锋毫端的痕迹用尖笔须落锋浑然天成,不使毫露显得漂浮怯弱,用新笔要俊朗出众如有神明,不必过分计较一点一画的瑕疵每写一个字都要吸收各种书体的笔法,写整幅字,就要每个字都各有笔意,切忌相互雷同纸质柔软的,用硬毫,纸质硬的,则用软毫强弱不当就会导致笔法蹉跌,失势不合凡作书贵在沉稳庄静,立意在动笔之前,写字在动笔之后,未写之前,构思就已成熟了但下笔仍然不要着急,这是为什么呢?笔是将军,所以须要谨慎稳重心要急不宜迟缓,为什么呢?心是箭锋,箭发出去不要迟缓,迟缓则中物不深字有缓急,那么,在一字中,缓急又体现在那里呢?如“乌”字,下笔一点,就要点得急,接下去的横直笔就要缓慢,最后一钩出锋也要迅疾有力,这种急与缓的安排,也正是为了体现“乌”字的体势形态每逢作书要多迟少急,多曲少直,多藏少出,多起少伏,这才是书法如果纵笔急忙牵引束裹,乍看好像是书法作品,久一回味就感觉毫无笔力了用笔着墨方面,不要超过十分之三,免得浸墨太深使毫弱无力墨要和松节一道研磨,越是耐磨的墨当然越好《《长风帖长风帖》》临摹本,纸本,纵临摹本,纸本,纵27.527.5,厘米,横,厘米,横40.940.9厘米,厘米,1111行,行,102102字,草字,草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长风帖长风帖》》又分称又分称《《长风帖长风帖》》 、、 《《贤室委顿帖贤室委顿帖》》 、、 《《四纸飞四纸飞白帖白帖》》 释文释文: :每念长风,不可居忍昨得其书,既毁顿,又复壮谓,深可忧知贤室委顿,何以便尔,甚助,耿耿,念劳心知得廿四日书,得(叔)虎廿二日书,云新年乃得发安石昨必欲克潘家,欲克,廿五日也足下以语张令未? 前所经由, 足下近如似欲见今送致此四纸飞白,以为何似?能学不?王羲之章草王羲之章草《《寒切帖寒切帖》》 ,纸本天津巿艺术博物馆藏天津巿艺术博物馆藏《寒切帖》又名《廿七帖》 、 《谢司马帖》 唐人勾填本,有乌丝栏纵25.6厘米,横21.5厘米,草书五行,五十字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此帖宋代曾入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明韩世能、王锡爵,清王时敏等递藏,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书法艺术珍品其中“谢司马”应为谢安谢安为王羲之至友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王羲之逝世因此,此书应是王羲之晚年书写此帖书体遒勁妍润,沉著流動,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所以能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释文: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上虞帖上虞帖》》草书,唐代摹本,硬黄纸本,纵草书,唐代摹本,硬黄纸本,纵23.523.5厘米,黄厘米,黄2626纸本现藏上纸本现藏上海博物馆海博物馆《上虞帖》系唐摹本前隔水有北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月白绢签钤有南唐“集贤院御书印“半印、 “内合同印” ,北宋“政和” 、 “宣和” 、双龙、 “内府图书之印” , “政““和” 、 “宣” “和”连珠等朱文鉴藏印记曾经南唐内府,北宋宣和内府,明晋王府、韩逢禧,清梁清标等鉴藏释文:释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未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王羲之王羲之《《汉时帖汉时帖》》王羲之王羲之《《其书帖其书帖》》王羲之王羲之《《旃罽胡桃帖旃罽胡桃帖》》敦煌石室临本敦煌石室临本王羲之王羲之《《瞻近龙保帖瞻近龙保帖》》 (唐人临本)(唐人临本)延伸阅读(一)延伸阅读(一)右军之师:卫夫人与王廙右军之师:卫夫人与王廙世人都知道卫夫人(272-349年)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之师最早的文字记载,见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晋中书院(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羊欣的“书法早随子敬,最得王体” (庾肩吾《书品》 ) ,是王台之的再传弟子;也是传扬“王书“的功臣他说卫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师,当然可信但是,王羲之的族孙王僧虔的《论书》闭口不提卫夫人和王羲之,说到王廙(276-322年)时涉及到工羲之的书法师承,他说:王廙右军叔,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僧虔明确说到王羲之向王廙学过书法,肯定了王廙在东晋前期的艺术地位他不提卫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师,是不是要排卫尊工呢?好像不是他还明明白白地说自己的“亡高祖丞相(王)导,亦甚有楷法,以师钟、卫,好爱无厌他提出王羲之书法学王廙,不过是指出曾经的事实那么,壬羲之学书阶段的老师,除卫夫人外,还有他的叔父王廙在后来的书法文献中,梁朝庚肩吾《书品》只提“王廙为右军之师“,唐朝张怀瓘《书断》提卫夫人而不及王廙但世人谈到王羲之的老师,知道卫夫人的多,却忽略了王廙卫夫人出自河东安邑卫氏,王廙出自琅琊王氏,都是当时著名的书门卫氏书门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三国曹魏的卫觊,他擅长古文、鸟篆、隶、草,与钟繇的书名相当西晋时,卫氏有卫瓘、卫恒父子是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此后的士族书门,比如清河崔氏宗尚卫派,范用卢氏师法钟书,而王导是兼师钟、卫两派。
琅琊王氏成为书门,应该始自东晋的王导、王廙这一辈,晚于卫氏有意味的是,王书流派的传人羊欣说,卫夫人“善钟法“,这样说会不会是门派的原因,或者以为王羲之的老师理所当然是钟派圈内的人物,我们不得而知卫夫人与卫恒同族而不同支则是事实她的经历, 《书断·中》略有记者:卫夫人名鑠,字茂猗,延尉(卫)展之女弟, (卫)恒之从女,汝阳太守李矩之妻也隶书尤善,规矩钟公云:“碎玉壶之冰,烂遥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右军少常师之永明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克(充) ,为中书郎,亦工書《晋书·卫恒传》说卫展乃卫恒的“族弟“,可见卫展、卫鑠兄妹是河东卫氏的另一支 《书断》的记载有两处讹误一直相传,需要订正其一,既然卫展是卫恒的“族弟“,卫夫人应该是卫恒的同族“女弟“,而不是“从女“其二,卫夫人不是“汝阴太守李矩之妻“,这个李矩是平阳人,兵家出身,东晋前期是北方的流民帅;卫夫人的丈夫是出任过江州刺史的李矩,是江夏郡的冠族, 《晋书·李充传》有记载,江夏李氏也是书法世家卫夫人的书迹, 《淳化阁帖》卷五有正书《急就帖》 ,经来朝的书论家鉴定,是伪作,不足据,我们只能借助“善钟法“的记载和钟繇的传世书迹来揣摩卫夫人的风范了。
王廙的书迹, 《淳化阁帖》卷二收刻五帖:《甘四日帖》是伪作;正书《祥除帖》和《昨表貼》是“传钟法“;《七月》字字独立,笔画沉厚,有章草遗意;《嫂如何》行笔流畅,体态与后来的二王草书相近这四帖保存了王廙书法的大致模样王羲之的书法师承,无论是师法卫夫人,还是向王廙取法,都是钟派 (刘涛)延伸阅读(二)延伸阅读(二)““书圣书圣””的生平和思想的生平和思想晋代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 ,字逸少,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临沂) ,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晋大尉郗鉴选中他为女婿, “坦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见《世说新语·雅量》 ) 朝廷公卿着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 “王会稽” 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