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知识点整理.docx
6页部分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知识点整理 马灭亡—》中世纪(黑暗时代):宗教长期桎梏与扼杀人性,神权统御一切 中世纪音乐:声乐为主按社会现状分为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按音乐形态分为单声音乐和复调音乐 宗教音乐: (一)单声部音乐——格里高利圣咏(8、9世纪):又称“素歌”,欧洲封建社会初期的主体音乐,它的发展与整个西方音乐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1.服务于教会;2.以无伴奏纯人声(男声)演唱的形式;3.歌词内容取自拉丁文的圣经和诗篇;4.单声部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度为主,无变化音与装饰音;5.无明显节拍,乐谱中无标记节奏,音乐服从唱词;6.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代表作:《四旬节弥撒曲》之“慈悲经”) (二)多声部复调音乐横向变化(10-12世纪):原圣咏+新材料(旋律或歌词)/“哈利路亚”花唱旋律+歌词形成独立“继叙咏”;纵向变化(9世纪之后):在原圣咏主旋律上下方形成变化,即复调音乐——奥尔加农与经文歌 1.奥尔加农:最早的复调音乐形态,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演唱另一个声部。
约9世纪开始最早平行奥尔加农—》约11世纪反向(逆行)奥尔加农—》约12世纪华丽奥尔加农(代表人物:[法国] 莱奥南) 2.迪斯康特(约11、12世纪):演唱规律的逐渐定型出现的六种节奏模式,被运用于复调音乐创作,创作出来的音乐有比较明显的分句,被称为迪斯康特代表人物:[法国] 佩罗坦—“最佳迪斯康特”) 3.克劳拉苏:段落的概念指音乐作品中的一部分或一段,采用迪斯康特手法写成,用于华丽奥尔加农中两声部形成对比,前后段落各有特色——在独立出来的克劳拉苏的基础上形成13世纪最流行的复调音乐形式:经文歌 4.经文歌(13世纪中叶前):两声部都有歌词的克拉拉苏被称为“经文歌”,后来增加到三个声部三声部的经文歌在13世纪最为典型,歌词加入世俗歌词,内容多涉及爱情或逗乐取笑:说明中世纪宗教音乐已经渗入了世俗因素 (三)中世纪音乐理论成果: 1.六声音阶(11世纪 [意大利] 圭多·达莱佐)辅助教学工具:圭多手 2.教会调式(公元7-9世纪,公元11世纪确定):八中调式——多里亚调式(副多里亚调式)、弗里几亚调式(副~)、利蒂亚调式(副~)、混合利第亚调式(副~) 3.记谱法:纽姆谱(9世纪) 世俗音乐:在新艺术时期(约14世纪)之前,基本为单声部音乐。
按语言分为拉丁语歌曲(单声部的孔杜克图斯与戈利亚德歌曲)和方言歌曲(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地世俗歌曲) 1.法国游吟诗人(12-13世纪单声部歌曲代表)南部游吟诗人:特罗巴多北部游吟诗人:特罗威尔——歌曲题材以“宫廷式爱情”为主(不太可能成功的爱恋) 2.德国恋诗歌手:德国中世纪的方言歌曲被称为“恋歌”,歌唱者被称为“恋诗歌手”创作的爱情歌曲更为严谨抽象,宗教色彩和逻辑性很强,体裁与法国基本相同14世纪后,“恋诗歌手”更名为“工匠歌手” 陈杨康倩 3 14世纪法国、意大利的“新艺术”时期:法国意大利出现的与12世纪前后的复调音乐有所不同的新风格复调音乐创作思潮时期新”——采用以往不同的复调音乐语言与音乐手法(主要是节奏),对位音响也有较大不同宗教地位降低 1.法国“新艺术”:重视两拍的地位,旋律常出现不规则的切分节奏,歌曲中的持续声部多是自由创作的旋律,注重表现歌词的内在感情等代表人物:马肖(1300-1377)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音乐作品完整保存的音乐家代表作:《圣母弥撒曲》之“慈悲经”——他确立 马灭亡—》中世纪(黑暗时代):宗教长期桎梏与扼杀人性,神权统御一切。
中世纪音乐:声乐为主按社会现状分为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按音乐形态分为单声音乐和复调音乐 宗教音乐: (一)单声部音乐——格里高利圣咏(8、9世纪):又称“素歌”,欧洲封建社会初期的主体音乐,它的发展与整个西方音乐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1.服务于教会;2.以无伴奏纯人声(男声)演唱的形式;3.歌词内容取自拉丁文的圣经和诗篇;4.单声部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度为主,无变化音与装饰音;5.无明显节拍,乐谱中无标记节奏,音乐服从唱词;6.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代表作:《四旬节弥撒曲》之“慈悲经”) (二)多声部复调音乐横向变化(10-12世纪):原圣咏+新材料(旋律或歌词)/“哈利路亚”花唱旋律+歌词形成独立“继叙咏”;纵向变化(9世纪之后):在原圣咏主旋律上下方形成变化,即复调音乐——奥尔加农与经文歌 1.奥尔加农:最早的复调音乐形态,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演唱另一个声部约9世纪开始最早平行奥尔加农—》约11世纪反向(逆行)奥尔加农—》约12世纪华丽奥尔加农(代表人物:[法国] 莱奥南) 2.迪斯康特(约11、12世纪):演唱规律的逐渐定型出现的六种节奏模式,被运用于复调音乐创作,创作出来的音乐有比较明显的分句,被称为迪斯康特。
代表人物:[法国] 佩罗坦—“最佳迪斯康特”) 3.克劳拉苏:段落的概念指音乐作品中的一部分或一段,采用迪斯康特手法写成,用于华丽奥尔加农中两声部形成对比,前后段落各有特色——在独立出来的克劳拉苏的基础上形成13世纪最流行的复调音乐形式:经文歌 4.经文歌(13世纪中叶前):两声部都有歌词的克拉拉苏被称为“经文歌”,后来增加到三个声部三声部的经文歌在13世纪最为典型,歌词加入世俗歌词,内容多涉及爱情或逗乐取笑:说明中世纪宗教音乐已经渗入了世俗因素 (三)中世纪音乐理论成果: 1.六声音阶(11世纪 [意大利] 圭多·达莱佐)辅助教学工具:圭多手 2.教会调式(公元7-9世纪,公元11世纪确定):八中调式——多里亚调式(副多里亚调式)、弗里几亚调式(副~)、利蒂亚调式(副~)、混合利第亚调式(副~) 3.记谱法:纽姆谱(9世纪) 世俗音乐:在新艺术时期(约14世纪)之前,基本为单声部音乐按语言分为拉丁语歌曲(单声部的孔杜克图斯与戈利亚德歌曲)和方言歌曲(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地世俗歌曲) 1.法国游吟诗人(12-13世纪单声部歌曲代表)南部游吟诗人:特罗巴多北部游吟诗人:特罗威尔——歌曲题材以“宫廷式爱情”为主(不太可能成功的爱恋) 2.德国恋诗歌手:德国中世纪的方言歌曲被称为“恋歌”,歌唱者被称为“恋诗歌手”。
创作的爱情歌曲更为严谨抽象,宗教色彩和逻辑性很强,体裁与法国基本相同14世纪后,“恋诗歌手”更名为“工匠歌手” 陈杨康倩 3 14世纪法国、意大利的“新艺术”时期:法国意大利出现的与12世纪前后的复调音乐有所不同的新风格复调音乐创作思潮时期新”——采用以往不同的复调音乐语言与音乐手法(主要是节奏),对位音响也有较大不同宗教地位降低 1.法国“新艺术”:重视两拍的地位,旋律常出现不规则的切分节奏,歌曲中的持续声部多是自由创作的旋律,注重表现歌词的内在感情等代表人物:马肖(1300-1377)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音乐作品完整保存的音乐家代表作:《圣母弥撒曲》之“慈悲经”——他确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