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板流量计说明书.docx
23页孔板流量计说明书一、 用 途性标准环室孔板、法兰孔板节流装置是无刻度的流量测量装置,它与气动、电动差压变送器或双波纹管差压变送器配套使用在冶金、化工、石油、电力工业系统连续测量介质温度M 4009的液体、气体、蒸汽流经孔板所产生的压差,又变送器将该压差讯号转换成比例的输 出信号,再有二次仪表或调节器,对被测量流量进行记录,指示或调节1、 节流装置系列型谱说明:Dg275Dg300Dg325Dg350Dg375Dg400探 注:公称通径根据工艺条件要求,通径从e50~e418MM例:LGBA—16—80表示:标净环室孔板节流装置,水平安装,工作压力6kgf/Cm2公称通径为Dg80二作用原理和结构1、 基本原理小于a ~ _s— ■ ■"ffl rr -n ■■ m ■ JLL节流在管道内部装上孔板或喷咀等节流件,由于节流件的孔径管道内径,当流体流经节流件时,流束截面突然收缩,流速加快 童 件后端流体的静压力降低,于是在节流件前后产生产生静压力差(见图1),该静压力差与流体过的流体流量之间有确定的数值关系、符合Q=K用差压变送器(或差压计)测量节流件前后的差压,实现对流量的测量2、 节流装置的结构节流装置的结构如图2、 3 所示:图2、标准环室孔板节流装置结构示图(PgM25 )1、法兰2、导管3、前环室4、节流件5、后环室6、垫7、螺栓8、螺母图3、标准法兰孔1、取压法兰2、孔板3、导压管4、密封垫 5灑堂取厘螺撷三、安 装 要 求节流装置的安装和适用于下列管段和管件有关:节流件上游侧第一阻力件、第二阻力件, 节流件下右侧第一阻力件,从节流件上游第二阻力件到下游第一阻力件之间的管段以及差压 讯号管路等。
3) 为保证流体的流动在节流件前 1D 出形成充分发展的紊流速度分布,而且使这 种分布成均匀的轴对称形,所以1) 直管段必须是圆的,而且对节流件前2D范围,其圆度要求其甚为严格,并且有一定的圆度指标具体衡量方法:(A) 节流件前 OD, D/2, D, 2D4 个垂直管截面上,以大至相等的角距离 至少分别测量4个管道内径单测值,取平均值D任意内径单测量值 与平均值之差不得超过±03%(B)在节流件后,在0D和2D位置用上述方法测得8个内径单测值,任 意单测值与D比较,其最大偏差不得超过±2%2) 节流件前后要求一段足够长的直管段,这段足够长的直管段和节流件前的局部阻力件形式有关和直径比B有关,见表1 (沪d/D, d为孔板开孔直径,D为管 道内径)4) 节流件上游侧第一阻力件和第二阻力件之间的直管段长度可按第二阻力件的形式和p=0o 7 (不论实际B值是多少)取表一所列数值的1/2(5 )节流件上游侧为敞开空间或直径A2D大容器时,则敞开空间或大容器与节流件之间的直管长不得小于30D( 15D)若节流件和敞开空间或大容器之间尚有其它局部阻力件时,则除在节流件与局部阻力件之间设有附合表1 上规定的最小直管段长1外,从敞开空间到节流件之间的直管段总长也不得小于30D( 15D)开头或只有一内有多个90 (在不同 ZD-D长15-3 1/2D-D长1-2D闸 阀 截止阀个支管流动 度弯头 面内有多 D的三通 个 90 弯头123456789>0.210(6)14(7)34(17)516(8)12(6)18(9)4(2)0.2510(6)14(7)34(17)516(8)12(6)18(9)4(2)0.3010(6)16(8)34(17)516(8)12(6)18(9)5(2.5)0.3512(6)16(8)36(18)516(8)12(6)18(9)5(2.5)0.4014(7)18(9)36(18)516(8)12(6)20(10)6(3)0.4514(7)18(9)38(19)517(9)12(6)20(10)6(3)0.5014(7)20(10)40(20)6(5)18(9)12(6)22(11)6(3)0.5516(8)22(11)44(22)8(5)20(10)14⑺24(12)6(3)0.6018(9)26(13)48(24)9(5)22(11)14⑺26(13)7(3.5)0.6522(11)32(16)54(27)11(6)25(13)16(8)28(14)7(3.5)0.7028(14)36(18)62(31)14⑺30(15)20(10)32(16)7(3.5)0.7536(18)42(21)70(35)22(11)38(19)24(12)36(18)8(4)0.8046(23)50(25)80(40)30(15)54(27)30(15)44(22)8(4)注:1、上表只对标准节流装置而言,对特殊节流装置可供参考2、列数系为管内径 D 的倍数。
3、 上表括号外的数字为“附加相对极限误差为零”的数值,括号内的数字为“附加相对极限误差为±0.5%”的数值即直管段长度中有一个采用括号内的数值时,流量测量的极限相对误差tQ/Q应再算术相加0.5%亦即(tQ/Q+0.5 ) %4、 若实际直管段长度大于括号内数值,而小于括号外的数值时,需按“附加极限相对误差为 0.5%”处理 1 ) 直流件安装在管道中,其前端面必须与管道轴线垂直,允许的最大不垂直度不得超过±1°2 )节流件安装在管道中后,其开孔必须与管道同心,其允许的最大不同心度£不得( 3 )( 4 )( 5)( 6 )1(3)(4)(5)(6)1超过下列公式计算结果:e<0.015D ( 1/3-1 )所有垫片不能用太厚的材料,最好不超过0.5mm ,垫片不能突出管壁内否则可 能引起很大的测量误差凡是调节流量用的阀门,应装在节流件后最小值管段长度以外 节流装置在工艺管道上的安装,必须在管道清洗吹扫后进行在水平或倾斜管道安装的节流装置的取压方式被测流体为液体时,为防止气泡进 工艺管道 —入到牙关,取压扣应处于工艺管道中心线下偏<45°的位置上正负取压口处于与管道对称位置时,两者应在同一水平面上(见图 5)截止阀a=ai<45°图52) 被测流体为气体时,为防止液体(冷凝液)进入导压管,取压口应处工艺管道中心管道上方线上插<45°的位置,正负取压口处于与管道对称位置时,两者应在同一水平线上。
见图 6 )工艺管道a=ai<45°图6工艺管道图7上述三种取压口的安装量式,均可与管道对称和管道的同一侧进行安装7) 安装节流装置的管道处于垂直时,冷凝器应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上,这样可以消 除因取压孔位置高度不同而引起的测量误差8) 导压管应按被测流体的性质和参数使用耐压,耐腐蚀的材质制造,其内径不得小于6価长度最好在16M之内,视被测流体性质而安,不同长度下的最小内径见表2\导压管内径被测流体水、水蒸汽、干汽体7~91013湿汽体131313低,中粘度表的油品131925脏的液体和气体252538(9) 安装差压信号 按 1:10倾斜度敷设1、 安装方式(1)(1)测量液体测量液体流量时工艺管道水平安装,差压变送器的位置处于节流装置下方时,取压口应在节流装置的水平中心轴线下偏 45°角引出,这可以消样除由流体传放出的气体进入导压管和差压变送四、器(如图 8)若差压变送器 1、处于节流装置的上方时,除装取压口下偏<45°角然后向上引导压管外,应在导压管上的最高点装置集器或排气沉阀如图 9)+ - 互下水缸至仪表图 8 测量液体,仪表低于节流置1、仪表 2、节流装置 3、冲洗阀 4、导压管 5、积器图9 测量液体,仪表高于节流装置1、仪表 2、节流装置3、排气阀 4、导压2 至下水道a)/ b) 5、沉积器6、空气收集器。
2) 测量水蒸汽 测量蒸汽流量时,安装方式一般为差压变送器低于、高于节流装置两种如图 12)取压口位置应附合上述安装要求,并在导压管制高点处装上放气阀和气体收集器低图 10 测量蒸汽,仪表于节流装置全节流装置1、仪表 2 节流装置3、冲洗阀 4、导压管5、隔离器b)至下水道(3) 测量气体测量介质为清洁的气体流量时,安装方式一般为差压变送器高于、低于节流装 置两种(如图 11、12)取压口位置应符合上述安装要求,当差压变送器低于节流装置时,导压管必须向下弯至差压变送器,并在最低处装置放水阀和沉积器1测量腐蚀性的液体和气体流量时,取压口应附合上述安装要求,不论管道是水平安装或垂直安装,差压变送器高于或低于节流装置,均必须在差压变送器和节流装置之间的隔离器,并在隔离器至差压变送器的管路内填充隔离液,使被测流体不能与差压变送器接触,以免破坏差压变送器的正常工作性能如图 13、14)2、使用节流装置是利用流体流经节流件(标准孔板,标准喷咀)时,前后所产生的压差来计算流量的,流量与差压的平方根成正比即:Q 测—所测得的流量值Q 测—刻度量值API -计算差压值△P2—实际测量差压值应用举例:节流装置计算结果通知书内容:1 、被测介质:饱和蒸气2、 刻度流量:25T/H3、 计算差压: 0-4000MMH2O4、 配用仪表型号:(1 )气动差压变送器QBC-550测量范围:0-4000 MMH2O(2)气动积算器QXS-100-10(3 )气动一笔记录仪QXJ-111流量示值读数设当差压为 3000MH2O则J 行一3000一Q 测= 潮2 •Q 刻="4000 ・25T/H =21.65T/H设当8 小时内积算器转过字数为6658据已知条件(刻度流量25T/H,积处器R=1000)得25婕/每字则8小时产气总量为:25婕/每字x6658=166450婕=166.45吨平均每小时产气量20.80吨/小时标准节流装置从制造到安装都应该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其误差可按 GB-2624-81 直接用计算 方法确定,但在现场使用时,如在温度,压力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可按下列修正公式处理当流体的成份不变,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改变时;对于液体qm2=式中,qm2-流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