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大坝对生态系统的影响.pdf
9页三峡大坝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三峡工程在一片争论声中开建, 中国那些御用专家们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三峡建成之后,将发挥防洪的效能,且三峡防洪功能是第一位的,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洪水的威胁会成为调节四川盆地气候的空调 夏天它能使沿江地带降温; 冬天则因这个大空调而不再寒冷,三峡区域将呈现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三峡大坝不会碍航,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畅通无阻⋯⋯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当三峡大坝建成时,专家学者都在叫好,给大坝无限的美好,让人们信以为真 但是自然地理和大小气候的改变,却不因谁对谁错而稍有停滞 三峡大坝事实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包含各个方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地震,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2003年 6 月份三峡蓄水成库, 三个月后,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的长江南岸鄂西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一口废弃多年的古盐井突然发生强烈天然气井喷这个井口直径6.25 厘米,底部有 4 个气体喷口同时穿越地层向上喷发,日泄漏量约 4 万立方米,喷发的气体高达 20 米,震耳欲聋的气流声在几百米外都能听见在长江南岸方斗山背后与长江直线距离不过几十公里2003年 12 月 19 日,三峡水库诱发了蓄水成库以来最大的地震——大坝以西直线距离80 公里巴东小溪河西岸马鬃山村,发生了强度为 2.5 级左右的地震。
三天后,距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长江北岸开县天然气发生井喷,导致244人死与长江直线距离也不过数十公里2006年 3 月 26 日,开县再次发生井喷,火焰高达百米,几天之后井喷才得以控制与长江直线距离同为几十公里)上述的这些事例, 一直被当作单个偶发的事例,没有将它联系三峡蓄水、对自然生态的多重改变来看据学者多年调查研判:这些偶发事件,都与三峡蓄水后地表水压陡然增强有关三峡蓄水之初的蓄水高程是海拔135米,库容 123 亿方,而到今年工程全部竣工时,蓄水高程将达到海拔175米, 库容为 393亿立方,是此前库容的三倍多,相应来说,对地表地层的压力也增大了几倍,岩溶地形的断裂、 岩隙、溶洞为库水高强的下压力渗流,三峡可能面临更为诱发地震、 压迫川东天然气田导致井喷的严峻形势二次蓄水发生的几千次中小地震是一种信号,这是地层在积蓄能量,一但蓄水75 米的高压强到来,可能的变数风险就会增高科学研究已清楚表明,修建大型水库一定会诱发一定程度的地震二次蓄水几个月后,据湖北省地震台网测定,10月 27 日,在湖北省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发生4.7级地震 此次地震震中地区震感强烈,个别土坯房倒塌, 小部分房屋开裂。
震中周边地区襄樊、 荆门、荆州、宜昌、天门、武汉、黄陂等地有感其后当地又续发至少50次微震10 月 28 日 13时,随州市三里岗附近再次发生4.2级余震,震中区震感强烈这次地震是二十多年来发生在湖北境内最大的一次地震地距三峡大坝不过几百公里, 有地质学家认为和三峡水库的建成有关一个地质学者说: “ 蓄水三个月半年到三两年,就发生这么多事故,和我们论证三峡工程时, 对地下情况调查不明有关, 三峡工程上得太仓促了啊 井喷在蓄水前期就一再发生, 显而易见是库水压迫岩溶地形裂隙孔洞, 形成地下水渗压压迫地下气田所致而蓄水三年间发生这些变故的时间, 对于地质时间来说, 就相当于人之一秒 换言之,就是说在地质的时间里,蓄水才一秒钟地下就发生反应了 大坝带来的不仅有地震,还有干旱!按说三峡水库建成了,水面增加了,气候应该更加湿润才是却不想蓄水156米,迎来的却是川东建国以来五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高温酷暑天气连创四川最高记录,不但持续时间长,而且气温更是破记录的达到45 度(这还是官方公布的温度很多重庆人认为远远要高于这个温度重庆遭受百年未遇大旱,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7亿元人民币,其中农业损失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亩,粮食减产超过 3成,有 820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在前几年里,大旱一直持续着,重庆长江段成了一条细流,上游金沙江的梯级水库却还在 “ 按计划 ” 蓄水三峡下游的洞庭湖,自打三峡蓄水起,就开始露出干涸面目,以往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如今干得几乎徒步可以涉过鄱阳湖也迎来了干旱二湖流域可是自古“ 江南”的核心区啊!不管作用多大,三峡成库事实上改变了整个长江流域生态不是说冬暖夏凉么?会增加降雨么?怎么修了三峡工程气温反而升高得更厉害?政府和那些专家们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对此作出解释?这些专家们在左推右搪中找不出合适的理由如果说三峡对气候没有影响, 那是瞎说因为前一段就是这些权威部门言之凿凿地说三峡将对气候产生影响(冬暖夏凉空调说),现在突然说没有了如果有影响,为什么不像所说的降温作用,而是持续高温干旱?最后御用专家们总算找到借口了,那就是“ 全球大气候转暖 ” ,简言之就是四川大旱等生态问题和三峡工程无关,是整个地球变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认为,四川高温现象是在大系统背景下造成的, 今夏副热带高压 “ 西深积点 ” 普遍高于往年,整体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向偏西偏北偏移,且持续时间也很长他认为目前流行的 “ 木桶效应 ” 说并无充分科学依据。
张强说,三峡流域长度虽长,但宽度并不大,对沿途流域气候的影响很小, 对四川盆地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而且据科学模拟三峡试验表明,三峡大坝的修筑不但不会导致周边地区乾旱,反而会提高降水约百分之十左右北京地理环境学者王红旗抛出的“ 木桶理论 ” ,认为四川盆地形似一个木桶,最短的一块板就是长江三峡这个海拔多几十米到100多米的峡江缺口:四川盆地周围高山环绕,仅有一条长江与外界连通,而三峡是四川盆地的唯一缺口,是它与外界水汽交换的重要通道现在在这个缺口上突然被人为加了一道200米高的 “ 悬崖” ,就不可避免地要阻碍长江的水汽流通 生活在长江川江边的人都有体会:以前从宜昌到重庆段的长江上, 江风非常大, 并且是从下游向上游吹,蓄水后明显感觉上风没有以前大了这无疑证明了三峡大坝的阻风效应他没有注意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江风凉爽,是低进的,冷空气比重大,所以总是处于地面或河面的最底层流动,它带来川东和四川盆地降雨的另一个必要前提: 不是有了积雨云和输送了水汽进去就会形成降雨,降雨的原理是冷暖气流错锋形成的,没有地面的凉风,中高层的积雨云是形不成滴降到地面的,往往它就飘走了, 飘到周边地区去了比如湖北江汉平原和秦岭大巴山地,降雨量就比蓄水前的往年多了将近 10%。
这个预计增量却是原来专家们预计在三峡重庆区间的增量所以无论你山头上是否寒风呼啸,山谷峡江里面却热浪滚滚,大气候对小气候不起作用这个原理和中国北方近几十年干旱类似,北方的植被河流被破坏了,地表温度相对就上升了许多,积雨云飘到上空,却眼巴巴地瞧着它飘走,形不成降雨, 却形成了干旱的恶性循环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越是森林植被和原始地貌维护得好的地方,降雨量总是那样丰富 中国古人将这叫作 “ 接地气” ,云层接不到地气就形不成降雨按现代科学解释就是必须给出降雨前提——错锋,地面温度过高, 往往形成向上的干暖气流顶托, 暖湿气流形成的积雨云下不去,冷暖气流错锋形成冷凝降雨无法达成重庆大旱,不得不用高射炮、火箭炮增雨解渴,却无济于事,修三峡大坝前,长江之水一泻千里从青藏高原上汇积的雪水奔腾不息,给四川盆地带来清凉水源的同时,也将四川盆地内的热量带走同时反向支持了凉风水汽自三峡进入川东和四川盆地这种冷暖流交错造成了这一线的丰富降雨,三峡区间和川东重庆, 历来是降雨丰富的地方,一般年降雨在1500毫米左右蓄水以后,上千公里江流变得非常缓慢,库区内的700公里水基本上是死水一潭, 完全丧失带走热量和散发的能力。
流动的水在流动过程中温度不会上升太大快速流动的水不但可以保证自身的冷却,还可将周围的热量带走和释散,对周围环境起到天然调节 但一潭死水就不同,因为它不流动,所以在阳光照射下会很快升温热量不被水流带走,便持续积累在水库内部它不但不降温反而成了个“ 聚热器” ,夜晚在陆地气温下降后,水库仍会向周围环境释放白天饱含吸取的热量(因为水的比热大, 这也是农民在夜晚向稻田里面放水,以防止稻田被冻的原因) 这就有如在四川盆地口安装了一块巨大的太阳能电板,持续不断对周围地区加热,导致水库周围地区气温升高而高温又促使水库内水蒸汽继续蒸发,就在四川盆地入口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高温水蒸气带,形成历久不散的“ 桑拿天” 同时三峡大坝将最重要的与流流相反方向流动的冷湿凉风阻挡了有专家说三峡大坝阻挡不了大气候,但三峡大坝却能阻挡最重要的在峡江底部流动的湿冷凉风, 再加上闷在峡江盆地里的湿热就如同火炉般,将任何籍此进入四川的冷湿气流加热或削减、顶托掉透过三峡进入四川的冷湿气流都将被这个湿热气压带消弱四川盆地没有被大坝堵死,也将被这个火炉毁掉:没有风进入相对封闭的峡江,空气不流通散热不畅,外来的冷湿气流又被阻隔,热量无法排出,反而在盆地及出口处不断聚集,雨又降不下来,高温干旱就势不可免,四川真的就成一个火炉了。
然 而专家又说:不要对三峡工程蓄洪能力期望过高,三峡的库容其实有限全盘推翻了论证上马时“ 三峡工和建成之日,即是长江告别洪患之时 ” 的说法然后发现三峡大坝碍航,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事实上被人为破坏了 于是秘而不宣的补救措施出来了,准备在宜昌到三峡大坝区间再修一条几十亿元的专用公路(事实上为修建三峡工程,早已建成这样一条专用公路 不知为什么,最近不许民用车过了三峡的翻坝运输一时受阻再而后船闸通行能力只能达到设计的一半,再次证明了 “ 为通过而一切皆往有利方向论证” 的不科学反民主将要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长江三峡大坝的建立还引发了水域管理的明显改变以及长江及其支流中物质成份的变化 由于安装并运行了污水处理设施解决生活和工业污水,预计今后几年里,江中的有害物质将不断减少尽管如此,我们必须看到, 仍有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和有害物质排入这些水域,老的工业设备和工业废料存放地的泛滥导致了有害物质的长期释放船运也是有害物质排入河流的来源之一,沿岸区域的阶段性洪水泛滥以及农业用地中农药的冲刷导致生物质养料不断流入流动水域由于长江拦河坝的截流, 蓄水库中以及支流中水的滞留时间延长,水流速度明显降低,水中的氧含量大大降低,因此,必须仔细考察水体内的物质变化。
拦河坝往往就像一个巨大的沉积床,它的这种作用在长江中正好可以导致堤坝以下水解物质和微粒物质比例发生巨大变化能够吸附部分有害物质并因此沉入沉积物中而无法存在水中的有机物质微粒由于滞留并沉积在水库区域而在江水中大量减少与此同时,水解性有机化合物在江水中的比例在提高,它们可以复合有害物质并将其运到其他地方 在洪水泛滥较为短暂的沿岸地区,一方面微粒化合物正在减少,另一方面还有外来物质被夹带到这里此外,对于河流生态系统自动净化非常重要的沉积物和水之间的交换过程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综上可知三峡大坝的建立对我国甚至是世界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所有人就会像对现在的福岛核电站产生恐慌一样对三峡产生同样的反应如果我们不想那样那就要正确面对三峡大坝, 正确对待,处理已经产生和将要产生的一切具有破坏力的影响!给三峡一个公平的位置我们首先应对流域变化的相关数据有一个系统的收集和了解:三峡工程建成以后,中下游湿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等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要厘清,这些变化中,哪些是三峡工程的影响造成的, 哪些是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哪些是其他人类活动引起的要给三峡工程一个客观而公正的位置。
一定要把这几类的变化研究清楚,把源头找到, 然后针对这些变化的源头提出战略和技术上的应对措施比如, 针对气候变化的因素,我们用三年时间同国家有关部委合作完成了“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 ” ,对四大生态系统提出了全面的适应性应对措施而针对其他人类活动,包括工农业污染、湿地破坏、改变河道、采砂及非持续性的渔业经营等问题,要各找到相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