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90北师大统计学考试指导.doc
12页0090《记录学》6月期末考试指引一、考试阐明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试题涉及如下三种题型:(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规定精确给出有关名词的对的解释,但不必拘泥于课本,只要可以对的理解即可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回答要点,并作简要分析,要点规定完整、有序、明确,分析力求精确三)计算题(共56分)精确写出计算公式,注意有关计算成果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 绪论本章没有教学难点,重要目的是解释记录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与学习措施第二章 记录调查一.记录指标:描述总体特性的名称1. 总体与单位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本上结合起来的许多种别事物的整体,称为记录总体,简称总体构成记录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或称个体2. 总体的特性(1)同质性记录总体中的单位必须具有某方面的相似属性,这一相似属性使总体内的单位可以区别于非总体的单位2)大量性虽然一种单位也可以构成一种总体,但记录工作中研究的总体往往是由大量的单位构成的3)差别性在具有相似属性的基本上,总体中的各个单位还应当是存在差别性的,必然存在某些措施,可以将总体中的单位进行个体辨认。
3. 记录尺度1) 列名尺度:是指对事物仅做平等的分组或分类,而不提供更多的描述2) 顺序尺度:是指除提供名称描述外,还可对事物进行排序3) 间隔尺度:指可以提供两个测度之间的数量间隔4) 比率尺度:是指在两个测度之间,可以比较其比例关系4. 记录指标六要素1) 指标名称2) 计量单位3) 计算措施4) 时间限制5) 空间限制6) 指标数值 5. 标志是阐明总体单位特性的名称,根据所阐明的特性不同,标志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类二.记录调查的分类1. 按范畴分类: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是指对总体的所有单位均进行调查,也称为普查全面调查由于是对所有单位进行的调查,因此不会浮现以偏概全的误差非全面调查是指仅对总体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由这一部分单位的状况来反映总体的状况非全面调查重要涉及三种方式:1) 重点调查对总体中影响全局的重要单位进行调查,而对不影响全局的单位不进行调查重点调查关注的是宏观现象,对于微观主体的状况不进行进一步研究2) 典型调查对总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典型调查的重要着眼点在于对各类具体单位的微观分析,而不关注整体的宏观状况3) 抽样调查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访问。
抽样调查的成果既可以对整体的宏观状况进行推断,也可以反映出微观主体的行为,从而成为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重要手段2. 按措施分类(1)观测法:观测法是指调查人员不直接与受访者进行接触,而是通过旁观的措施获得对受访者状况的理解 (2)采访法:采访法是指调查人员根据访问提纲,与受访者进行交谈,由此获得对受访者状况的理解 (3)报告法:报告法是指由受访者填写有关报告表格,向调查人员报告自身状况 (4)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指调查人员运用格式化的调查问卷,向受访者进行询问三.抽样调查1. 概率抽样:指总体中的单位以拟定的概率进入样本涉及如下几种类型:1) 简朴随机抽样2) 分层抽样3) 等距抽样4) 整群抽样5) 多阶段抽样2. 非概率抽样,指单位进入样本的概率事先是未知的非概率抽样一般是作为概率抽样的一种近似措施而进行的涉及如下类型:1) 便利抽样:根据以便为原则进行抽选2) 判断抽样:由访问员人为判断受访者的身份,拟定与否选择作为样本3) 配额抽样:根据一定的身份配额抽选受访者进行调查4) 滚雪球抽样:是一种针对稀疏总体进行的抽样措施,抽选时,先找到几种符合条件的受访者,然后通过这些受访者找到更多符合条件的受访者,逐渐外推,直至达到规定的样本数。
四.调查误差的构成1. 抽样误差抽样误差是指在抽样调查中,由于使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状况,而也许浮现的误差2. 非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指不是由于样本的代表性,而是由于调查过程的多种其她因素而带来的误差非抽样误差涉及三种类型:抽样框误差、无回答误差、计量误差第三章 描述记录一.数据分组1.分组标志一批数据可以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组,选择分组标志要根据研究目的进行2.组数按同一标志,可以将数据提成不同数量的组3.组距组距是指每个组的范畴跨度4.组限组限指组与组之间的界线5.组中值(组中值的计算)组中值是一种组中处在中间位置的值,往往用以代表一种组的平均状况对于缺上限或者缺下限的组,组中值的计算有几种不同的状况(1)根据邻近组组距推算(2)对于缺下限组而言,当邻近组组距过大时,使用上限的一半计算3)根据现状人为拟定二.次数分派次数分派是指观测值按分组标志分派在各组内的记录数各组中观测值的数量称为次数,也称频数各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例,称为频率三.钟形分布是社会经济现象中最常用的分布形式,具体体现为中间隆起,两侧逐渐减少四.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规模或水平的指标,又称为绝对数。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计算的比率,又称为相对数根据相比较的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不同,相对指标可以划分为若干种类型:(1)构造相对指标(2)比例相对指标(3)强度相对指标(4)比较相对指标(5)动态相对指标五.描述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某些常用术语1.静态比较与动态比较将同一时期的记录指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称为静态比较将不同步期的记录指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称为动态比较2.基期与报告期,定基比较与环比比较在进行动态比较时,有时会用目前的数据与过去某一时间的数据进行对比此时,将目前的数据称为报告期数据,将用于比较的过去的数据称为基期数据如果观测的是若干个时期的数据,每个时期的数据均与同一种基期数据进行对比,则这种比较措施,称为定基比较如果在观测若干个时期的数据时,每一数据均与前一时期进行对比,则这种比较措施称为环比比较六.平均指标1. 算术平均数(规定会计算)算术平均数也称均值,是所有数的总和与数量之商用公式表达为:2. 调和平均数调和平均数是根据标志值的倒数计算出来的平均指标,其意义与算术平均数一致公式为:3. 几何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是在数列具有连乘积特性的状况下所计算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为:4. 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浮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众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表达众数组的下限; 表达众数组与前一组的次数之差; 表达众数组与后一组的次数之差; 表达众数组的组距5. 中位数中位数是位于记录数列中间位置上的数中位数的位置计算公式为6. 分位数分位数是指将一列数据K等分的多种数7. 截尾均值截尾均值是指在一种数列中,去掉两端的极端值后所计算的算术平均数,也称为切尾均值七.离散限度指标是衡量数据变异限度的指标,涉及如下几类:1.极差极差是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用公式表达如下:2.内距内距也称四分位差,是指第三四分位数与第一四分位数之差,用公式表达如下:3.平均绝对差平均绝对差是指各个标志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平均离差4.方差(规定会计算)是使用求平方的方式来消除正负号,便于数学解决方差的计算公式为:5.原则差(规定会计算):方差的平均根称为原则差:6.离散系数原则差相对于平均数的大小,称为离散系数八.摸索性数据分析是从复杂的数据中分离出数据的基本模式和特点,让分析者发现其中的规律,以便选择分析措施对于在摸索性数据分析中发现的数据规律,分析者需要使用特定的记录模型进行证明分析,以拟定规律与否对的 摸索性数据分析有四大主题,分别是:1) 耐抗性2) 残差3) 重新体现4) 图示第四章 记录指数一.概念: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经济现象变动状况的指标。
二.指数的计算原理1.个体指数的计算个体指数的计算就是用两个时期的同一指标进行直接对比2.总指数的计算总指数是指波及到若干个同类指标的指数例如某一时期的商品价格指数,波及到同一市场上的许多种商品,此时就波及到多种指标的合并问题三.综合指数计算思路(规定会计算)1.拉氏指数:拉斯配雷斯提出使用基期变量作为同度量因素计算出来的指数,称为拉氏指数2.帕氏指数:帕许提出使用报告期变量作为同度量因素计算出来的指数,称为帕氏指数四.总平均数指数因素分析1.概念平均指标在不同的时间或者不同空间上对比形成的相对数,称为总平均数指数,也称为可变构成指数2.构造变化影响指数由于构成总体的个体数量比例发生变化,对总平均数产生的影响,称为构造变化影响指数3.固定构成指数指在构成不变的状况下,由于个体的平均水平发生变化,而对总平均数产生的影响第五章 时间数列一.时间序列的构成与体现形式同类社会经济现象的记录资料,准时间先后顺序的排列,称为时间数列 时间序列的一般体现形式如下: 其中各个分项的含义分别为:1) T:长期趋势(Secular Trend),指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所体现出来的稳定的趋势性2) S:季节变动(Seasonal Fluctuation),社会经济现象体现出来的与日历周期同步的周期性。
3) C:循环变动(Cyclical Movement),循环变动也是一种周期性的变动,但是这种周期无法直接用日历周期来进行解释4) I:不规则变动(Irregular Variations),由多种无法解释的因素而引起的经济波动,一般不体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二.趋势变动的测定(简答题只需答出要点)1.修匀措施修匀措施是指从数列自身出发,通过平均的措施,消除数列的短期波动,使数列体现出稳定的趋势性修匀措施涉及两类1) 时距扩大法2) 移动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是将时距扩大法进行了一种平移,从序列顶端向下,选择N个时间点进行一次平均,然后将选择范畴向下移动一种时间点,再进行一次平均,依次类推每次平均的成果,记录在N个时间点的中间位置上对于奇数周期的移动平均法,计算出来的平均值直接记录在居中的时间点上;对于偶数周期的移动平均法,则需要进行两次移动平均,第一次按偶数周期计算,成果分别写在居中的两个时间点中间,第二次再将居中的时间点两侧的两个移动平均成果再进行一次移动平均,计算出最后成果移动平均法除了选择时距之外,还可以选择移动平均计算时的权重移动平均法的时距选择是根据研究目的而定的:如果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将周期变动的影响清除掉,则移动平均的周期需要与实际经济波动的周期一致;如果研究目的是为了修匀不规则变动,显示出周期的影响,则移动平均的周期应当大大地不不小于实际周期,并采用加权移动平均法,一定限度地突出实际数值。
2.拟合措施拟合措施是从数据的内在规律性出发,运用数学模型来对数列进行拟合解决,寻找最适合数列的数学模型,并以数学模型的规律来推断时间数列的规律1) 分段平均法分段平均法是一种进行曲线拟合的简朴措施,其做法是将时间数列的各项数值平均分为几部分,分别求各部分的平均数,然后将各个平均数标在图上,由此拟定两个点或者三个点,根据这些点拟定相应的曲线2) 最小二乘法三.季节变动的测定季节变动的测定目的在于计算出。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