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圈层结构new.ppt
23页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自古以来人类就梦想能够“上天”与“入地”如果把 上天理解为进入太空,现在人类已经做到了;如果 把入地理解为进入地球核心,恐怕人类一时还难以 做到,正所谓上天有路,入地无门那么,人类到 底是怎样得知地球内部有三大圈层的呢? 我看看下面到 底有什么? 1、为什么上天易,入地难? 2、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地球内部 的信息传递出来呢?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低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 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1、地震波 地震波 纵波(P波)primary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S波) secondary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地震波 分类 特 点 传播速度所经物质状态共同点 纵波 横波 较 快 较 慢 固体、液体、气体 固 体 都随所通过 物质的性质 而改变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 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 v地震发生时,陆地上首先感到上下颠簸,接着 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当地震发生时,坐在小船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1)假设地球是均质的,地震 波速还会变化吗?为什么? (2)地震波速的变化特点反映 了什么? (3)地震波速的最大变化在 哪个深度?如何变化? 反映了什么? 速度(千米/秒) 2、内部圈层的划分 图1-4-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纵波横波 波速都明 显增加 纵波波速 突然下降 ,横波完 全消失 35 2900 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2.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特点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 界面 古登 堡界 面 岩石圈 地壳由岩石组成 ,厚度不一 铁镁的 硅酸盐 类 铁 镍 上地幔 (软流层) 下地幔 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 内地核形成一个固态金属球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鸡蛋结构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类比 注意: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剖面图 • 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D • 地壳的平均厚度( ) A.约为33千米 B.约为6千米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C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 气 圈 水 圈 大 气 圈 岩 石 圈 生 物 圈 大气圈 水 圈 生物圈 地球外部圈层与地理环境 岩石圈 自然 地理 环境 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 成的包围地球的复 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 ,主要成分是 氮和氧 是地球自然环 境的重要组成 部分 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 的连续但不规则的 圈层 地表水、地下 水、大气水、 生物水等 水圈里的水处 于不间断的循 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 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 圈,水圈和岩 石圈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2000—3000千米 大气圈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组成: 成分比例 氩0.934 二氧化碳0.033 氦0.000524 氖0.0018 甲烷0.00015 氪0.000114 氰0.00005 氙0.000008 臭氧0.000001 氡不计氮78% 氧21% 干洁空气的组成 其他气体1% 氩、CO2、O3 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主要 成分 次要 成分 水 汽 固体杂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大气组成主 要 作 用 干 洁 空 气 O3 N2 O2 CO2 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1、地球大气共分哪几层? 2、对流层的气温如何随高 度而变化?大气运动的 特点是 什么? 3、在不同纬度,对流层高 度是否一样?为什么? 4、平流层的气温如何随高 度而变化?大气运动的 特点是 什么? 5、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与 人类有何关系? 看图思考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平流层 对流旺盛近地面, 纬度不同厚度变; 高度增来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臭氧多 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上冷下热 高空对流 电 离 层 高 层 大 气 电离层能反射 无线电波,对 无线电通讯有 重要作用 案例研究 • “生物圈2号”实验的意义是什么?导致这场 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