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乙卷.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苏一
  • 文档编号:597889858
  • 上传时间:2025-02-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7.7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全国乙卷】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 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 置贴好条形码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的,要以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方面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文学史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理解做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

      文学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学史教材文学史教材因其编写者大多是学科里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学者,而有着更广泛的可信度,能够让更广大的文学史阅读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接受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认识,人们不会从认识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而至于认识不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与此同时,文学批评是个人化,多样化的,自然有不同意见的发生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研究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进行讨论总之,文学史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像一道堤坝一样阻挡着文学批评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并在这种冲击中发生若渐进性的变化  但文学史永远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不可能穷尽对所有作家和所有文学作品的认识;它是被文学史家精心挑选和组织起来的文学知识和思想,而不是这个学科的文学知识和思想的全部,更不是这个学科研究活动的终极形式。

      以文学史框架为参考,展开更广泛细致的阐释、分析、讨论和研究,就成了这个学科研究的主体内容,而这些都是在文学批评的范围内进行的文学史就建立在此前文学批评活动的基础之上,没有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无法独立地支撑起自己,文学批评不能以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为当然标准,而要以批评者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际地、深入地进入到文学世界,将其中更丰富、更具体、更隐蔽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掘出来,争取别人的理解和同情,从而给文学史的写作不断注入新血液摘编自王富仁《文学史与文学批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史框架以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代表一定时期内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B.文学史教材的出现,标志着文学研究者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认识C.文学批评可能不断对已有的文学史形成冲击.从而促使文学史发生渐进性变化D.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批评者自己对文学的真实感受和理解,而不是文学史的结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比喻,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B.文章提及杜甫诗,说明对文学史上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品,人们的认识有稳定性。

      C.文章在分析了文学批评的性质之后又进一步指出了文学批评者应具有的态度D.文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二者之间更青睐文学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研究方式有较大差异,文学史编写者应避免介入文学批评B.因为文学史无法穷尽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所以拾遗补缺才是文学批评的任务C.没有广泛细致的文学批评,文学史就失去了基础,文学研究活力也会受到影响D.随若社会的发展和文学研究的深入,否定并取代前人撰写的文学史是有必要的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晴朗无云的夜晚,你仰头望天,可以看到数万亿英里外的星星发出的光芒,小行星在月球表面撞击出的陨石坑也清断可见而低下头,你看到的只有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仅仅下到距地面十码,我就觉得已远离人世间,这里,最初在古海洋大陆架上形成的石灰岩层闪闪发光,我看得入了迷  地下世界牢牢保守着它的秘密直到最近二十年,生态学家才追踪到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这些真菌将单独的树木连成了彼此联通的森林,这一活动已经持续了数亿年2013年,在中国重庆发现了一个拥有独立天气系统的洞穴网络:大团的水汽在巨大的中央洞穴中聚集,冰冷的尘雾如云层般在远处阳光的洞室中飘荡。

      在意大利北部一千英尺的地下,我沿着绳索滑到了一个空旷的圆形石室,满地都是黑色的沙堆,地下河从中横贯而过踩在沙堆上,就像穿行在漆黑星球上的无风沙漠中  为什么要往地下去?这样做完全是反本能的,既违背理性的意愿,恐怕也少有人会心生向往特意把一件东西埋入地下,大都出于某种隐蔽的目的,而从地下取回一件东西,无一例外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但是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的世界,乔治·佩雷克在《空间物种》中写道:“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放平吧而我想反驳:“努力让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对于人类栖居的这个具有深度的世界,“水平视野”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目前处于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本应一直被埋藏的东西自行露出了地面,让我们无法再忽视,那种强烈的侵入感令人愕然在东西伯利亚的森林里,一个巨型坑洞在不断软化的土地上张开了血盆大口,它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袒露出已有二十万年历史的地层,当地的雅库特人称它为“地下世界入口”在英国,近年来的酷暑使得古代建筑遗迹纷纷闯进人们的视野——罗马时期的观测塔、新石器时代的围墙……陆续被揭开面纱,就像大地上的麦田怪图,从空中俯瞰即可辨认格陵兰岛西北部,冷战时期的一个导弹基地在五十年前被封在冰盖下,如今它即将重见天日,里面储存若数十万加仑的化学污染物。

      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写道:“问题不在于地层中埋藏着那些东西,而在于它们非常持久,比我们的寿命更久,而且有朝一日会裹挟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它们就像是“沉睡的巨人”,从“深时的睡眠中被唤醒  “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就是地球那令人眩晕的漫长历史——时间从当下向前向后无尽延展深时的计量方式让人类显得微不足道,它的计呈单位是“世”和“宙”,而不是“分”和“年”它的载体是岩石、冰川、钟乳石、海床沉积物和漂移的地壳板块深时通向过去也通往未来,五十亿年后,随若太阳能量的耗尽,地球也会落入黑暗,我们正踮着脚站在边缘处   我们要警惕那种逆来顺受的思维,实际上恰恰相反,深时应当是一种更加激进的视角,促使我们采取行动,而不是变得无动于衷理解深时可以敦促我们思考:自己眼下的所作所为,会给我们身后的生命乃至后世留下什么?用深时的视角来看,我们原本认为恒久不变的东西便有了生命万物的欢乐跃入我们的眼晴和头脑,世界再一次变得丰富离奇、充满生机冰川有了呼吸,岩层有了潮汐,山脉经历若蜷缩与伸展,石头有了跳动的脉搏我们栖居的地球,生生不息摘编自罗伯特·麦克法伦《深时之旅》,王如菲译))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罗伯特·麦克法伦认为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世界,而乔治·佩雷克不认同此观点,他认为应该用水平视野去观察世界。

      B.东西伯利亚森林中巨型坑洞“张开了血盆大口”,“吞下数以万计的树木”,当面对这种环境异变时,人们会感到惊愕与恐惧C.冰盖下冷战时期的导弹基地等,可能有朝一日会带着我们从未意识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来,给人类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D.“深时”是地下世界的纪年,深时之旅是对地下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我们脚下的世界,不只隐匿若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人类漫长的文明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仰头可以看到星星的光芒,而低下头只能看见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作者借此阐释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B.为了说明地下世界的神秘性,第二段列举了林地土壤中的真茵菌网络、重庆的洞穴网络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地下石室三个例证C.下面的说法体现了第三段的中心论点,说起地下世界,恐惧和厌恶是人们的惯常反应,它总是与恐怖、黑暗等词语联系在一起D.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的言论,说明我们在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这一事实6.以深时的视角思考,人们会产生哪两种不同的行为?请根据本文概括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长出一地的好养麦曹多勇  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  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准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  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几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梨,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细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

      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失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哈、吧哈”扯黄水吐白沫,得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准河走去  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  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陕西省榆林市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原卷版).docx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考试末政治(原卷版).docx 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原卷版).docx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英语(原卷版).docx 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数学(原卷版).docx 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政治(解析版).docx 北京市昌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2025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化学(原卷版).docx 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docx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物理试题(原卷版).docx 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英语 Word版含解析.docx 河南省驻马店市敬业职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Word版.docx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解析版).docx 陕西省榆林市榆林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解析版).docx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地理(解析版).docx 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Word版含解析.docx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 陕西省榆林市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化学(原卷版).docx 云南省“美美与共”民族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三)历史(原卷版).docx 陕西省榆林市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