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形态及其文化内涵探析.docx
12页建筑形态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呈坎坐落在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北部它原名龙溪,因为宜居,唐末形成村落,改名呈坎呈坎的形成据说与罗氏兄弟相关,《罗氏族谱》载:“豫章(今属江西省南昌市)柏林罗氏堂兄弟天秩(号秋隐)、天真(号文昌)于唐末迁居金陵之鸡公山相传长春山有炼丹台遗址,天尊曾炼丹于此天秩、天真二公深明堪舆之学,察其地,众水环抱,丰山挺秀,知后必能兴旺,于是定居下来,并改村名龙溪为呈坎[1] 一、呈坎建筑空间形态 (一)环境与选址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是宋学家朱熹留给呈坎的一副对联[2]呈坎是有名的八卦村,它选址讲究呈坎周围环绕八座山峰,山与山之间似连非连,高低错落的梯田相互连接,就像是八卦的八个方位山自然离不开水,村中有一条古老的龙溪河,宛如一条玉带,呈S形,由南向北穿村而过,就像是八卦阴阳鱼的黑白分界线,成就了皖南著名的风水宝地呈坎建筑讲究布局,园林、桥梁、门头、青石、每一处都是恰到好处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3](二)建筑特色自古以来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就是紧密相连的,建筑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可以称为文化的载体中国古建筑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传统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其所反映的文化意蕴深长。
古建筑通过不同的建筑布局、构件、各种装饰手段、小品的配置等方法的运用,或明显、或含蓄地体现着博大精深中国文化走进呈坎,白墙青瓦的徽派风格建筑开始展现它沧桑而神秘的面容,徽州古建筑能屹立至今,与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呈坎最为有名的罗东舒祠中,屹立四根金丝楠木,价值上亿,历经千年也不坏不腐且柱为阴数,天实阳元,柱以阴气上升,天以阳和下降,固阴阳之交泰,乃天地之相承[4]还有祠堂中的高台基,错综复杂的斗拱结构,三道饰的浮雕台阶勾栏,至今保留祠堂之中正是因为罗氏家族的智慧,我们才能在今天一睹之前的建筑风采现代建筑于呈坎建筑而言,缺少特色,现代居民建筑大同小异,建筑内外设计简洁直白,无鲜明特色,实用功能与经济效益成为建筑师首要考虑因素建筑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形态千篇一律,现代建筑由坚硬的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满足人们居住需要的同时,却忽视了人们精神需求和情感的需要而呈坎却充满人情味,建筑布局遵循古法,有理有据,讲究“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5]它的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把一个家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凝聚力的空间形态三)罗东舒祠。
呈坎的建筑从平面来看,有的呈“凹”字形三合院落,有的是“回”字形四合院落,最外边的一层墙是马头墙,又称封火墙,每家每户都是一个整体三合院落四合院落相交融组合而成,形成连绵的、庞大的呈坎建筑群马头墙黑瓦边缘强调了建筑的轮廓线,边缘之间交叉重复,层层递进,忽而转折,似跳动的音符,别有韵律罗舒东公祠全称“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是整个呈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呈坎的核心所在其建筑融古、雅、美、伟于一体,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其后堂有个规模出众的厅阁,称作“宝纶阁”盖之以阁用藏历代恩纶”[6],故名“宝纶阁”宝纶阁”是整个祠堂的精华部分,珍藏了历代皇帝赐予罗氏的诰命、诏书等,以便于“诸宗人因谒庙而思祖功,睹遗规而慨缔造之不易”[7]罗氏的后代子孙们,为了祭祀、缅怀东舒先生特意建造了“罗东舒公祠”古祠占地五亩余,四进院落建筑层层升高,错落的院墙与起伏的山墙相互连接,浑然一体东舒祠坐西朝东风水极好,祠堂最前面是照壁,呈弧形砖墙,在其后面就是棂灵门,六根柱子、五间的石牌楼是大门的主要构成,还有“朝天吼”的怪兽雕刻在石柱最顶部,这便成了罗东舒祠的第一进第二进是仪门,最先引入眼帘的就是由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题写的“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的匾额。
通常,只有在诸如祖先崇拜之类的主要活动时,大门才打开仪门之后的院落原有八棵古树,现今只留有一棵400多年的桂树月桂树的根基分为四个分支,寓意着四个季节既富裕又高贵,即“四季富贵”第三进为享堂前方六根石柱高高耸立,二十四根粗大的圆柱围绕厅堂四周,用以支撑房檐,堂中四根金丝楠木格外令人瞩目,大立柱一人难以合抱,如此粗大的金丝楠木更是价值不菲厅堂正中之上悬挂着目前中国现存的最大一块匾额,上书“彝伦攸叙”四字,相传是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题,此匾被誉为“匾中之王”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建有“女祠”,是用来安置罗家女性祖先牌位的地方,面积十分狭小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能够建有女祠实属不易,也体现了罗家对女性的尊重第四进是整个祠堂的核心部分,也是最神圣的据说宝纶阁这座建筑在1542年停工19年,直到70年后才开始重建殿宽二十九米,近深十米,前沿有十根并列的石柱,俨然如一排庄严的卫士,几十根圆柱的拱立其后,架起纵横交错的月梁柱子与梁架上布满了明代彩绘,虽历经400多年的风雨却依旧明艳动人在过去寝殿主要是用来安放祖先的牌位的宝纶阁里珍藏着皇家物品,有皇帝御赐的圣旨,还有册封的诰命等等宝纶阁建于寝殿之上,体现了“君在上,臣在下”的君臣观念。
于整个罗东舒祠来看,是层层升高的,一进高于一进,显得更加气势磅礴每走一进便升高一级,既是顺着地势层层而上,沿地势设置台阶,有步步高升之意,但也反应了长幼尊卑有序的传统制度宝伦阁楼与寝殿的完美结合是不同时期建筑风格融合的结果 二、呈坎建筑造型设计 (一)平面构成从罗东舒祠看整个呈坎的建筑,都是按照一定的原则的,建筑都是具有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呈坎是有名的八卦村,八面环山,依山旁水,正如《管子•乘马》所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8]“进”作为一个完整的空间单位是由堂、房、天井组合而成,由此而构成一进,在此基础上再一次或反复组合形成住宅的主体从入口一侧开始,称为一进、二进、三进,这是以一层的空间构成为基础的称谓堂有厅堂、祖堂、明堂等;房有书房、闺房,主人住的与仆人住的有明确界限,所走路线也不相同虽然建筑是由堂、房、廊、阁、门这些基本的元素构成,但是他们却由多种的组合形式,组合方法灵活多变垂直、穿插、遮掩、围和、叠加,可以组成多种形式的建筑空间,如垂直叠加便成了阁楼呈坎村有一进构成的小型住宅,也有三进的大型住宅,与周围的附属房联系在一起,形成整体,典雅大方。
建筑之中,堂连接空间厅堂就是底层的第一进,这个空间主要用于人们之间的交往、议事等以前人们都是把供奉先祖牌位的空间称为“祖堂”但由于有的一进空间较小,导致厅堂在使用时具有功能的复杂性二、三层一般是女性的日常生活空间,尤其是闺房,注重隐私,需要有效的与外界隔开,女眷的生活空间又称作内室天井是古民居的标志庭院天井上方的空间不是直接用墙围合起来的,而是分散的,错落有致,层层递进,结构分明天井用来采光、通风等家设天井,免钱财外露每逢天降甘露,财气落到屋顶之时,不至于落到别人地上,这也是经商人的普遍心理二)顶层构成与连接方式呈坎古民居普遍为两层,三层也较为常见两层建筑,楼上楼下是完全不同的布局,三层建筑二层和三层几乎是相同,与一层不同明代,楼上为家庭活动中心,铺有方砖,相当开阔,楼梯设置于一侧廊屋内,便于上下到了清朝,活动中心移到楼下,楼梯位置也发生变化,移到了堂屋的太师壁后,较为隐蔽,一般只容一人通过,又陡又高有的一楼处会设有一个小门,可以锁上居民楼上较为宽阔,带有可环绕全宅的檐廊,俗称“跑马楼”在跑马楼位于正门的位置上,栏杆会修得很高墙上有小孔,从前厅看过去,看不见人,但每当有媒人或年轻小伙来家做客时,姑娘们便可从小孔中向下打量。
罗东舒祠与寝殿的结构是不一样的,整个呈坎建筑楼上楼下都是不同的,楼上立柱点下层没有柱子支撑,而是立于梁上古代的工匠之所以敢于这样处理,是考虑到下层的梁柱的材料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上层木构穿枋的应用同时增强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古代匠师超凡的技艺三)正立面设计呈坎建筑正面墙或呈水平直线,或两侧向中心递降,如此设计使得外立面能够聚焦视线于正门口,既增强了建筑的趣味性,也有利于房屋内部的通风和采光建筑的外立面中,门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出入口的门,它既可以界定空间,也具有防备功能,还可以聚焦视觉中心呈坎村住宅外装饰主要构成是:白色的墙壁,灰色的瓦屋面,雕花门,小窗,整体比例偏高,对比强烈,线条硬朗雕花门是外立面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外在形象的标志雕花门以门头为装饰重点,有字匾门罩、垂花门罩、牌楼式门罩三种形式千两银子七一百零一门”,就是说一千两银子建造房屋,装饰门头就要花费七一百零一两,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人们都对门头格外重视古民居的门墙大都比较高大,门楼就成了古代工匠们施展才华和技艺的主要方面,上面镶嵌的砖雕,往往精美细致,图案多样,于是青瓦粉黛的高大白墙成了背景,精雕细琢的门楼成了点缀高墙空白疏朗。
门头精致复杂,与高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楼上的雕刻很有层次感,一般多为三四层的雕刻,最多的有九层雕刻雕饰抵消了建筑给人的重压感,使原本平直的梁架富于曲线柔和的韵味,使刚性的建筑富于动感和生气”[9](四)室内陈设和装饰室内陈设,重点突出厅堂,厅堂正对天井,呈半敞开式,是明室,是亲朋好友聚会、品茗、作画的场所厅堂书香气息浓厚高高匾额悬挂在大厅的中央,匾额下方挂着中堂画,中堂画旁边立着两根柱子,两侧柱子上挂着楹联,中堂画与楹联既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景,又有深刻的哲理一个家族的核心精神,往往都是通过悬挂的字画体现出来的,从而影响并鞭策着后辈们此外还有八仙桌、太师椅置于厅堂之中,形态方正,使用方便呈坎古民居的陈设到处充满了书卷气息,古色古香,给人以宁静舒适之感呈坎古民居的内部卧室布置也相当有特色,卧室又是厢房,位于厅堂的两侧,卧室中最主要的就是床,床上的木雕大多取材于戏曲和民间故事,所雕图案造型生动,比例匀称卧室内还有柜子、梳妆台、桌子、凳子等均带有雕花无不体现当地人们的心灵手巧古民居的庭院内,往往都有石桌石凳,带有水井鱼池,盆栽果木花卉,更有甚者假山假石,叠山造泉,全部攘括院内从正门处到庭院,从厅堂到厢房,呈坎古民居的陈设、装饰,反应了主人的品味与修养。
三、呈坎建筑的文化内涵 呈坎古建筑群的形成是徽州居民值得自豪的文明成果它不仅具有明确的纪念意义,鲜明独特的建筑风格,还有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环境氛围呈坎建筑群的魅力,不仅是青瓦白墙的建筑形态之美,也在于建筑营造的氛围的感染,以及人们形成相应的审美反应呈坎的选址及环境都是得天独厚的,结合远山近水的地理优势和周围植物等自然条件,将建筑群、建筑空间与周围自然环境合理安排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呈坎村四面环山,龙溪河穿村而过,村庄也顺着河流的流向而建,全村巧借山水之势,形成了二圳三街一一百零一零一零一巷街巷由花岗石铺路,青砖黛瓦,黑白之间,两侧古建筑纵横相接,高低错落,长街短巷,排列有序村口河上修建一座环秀桥,桥上是木构建的桥亭,桥亭之中,俯视涓涓流水,别有趣味村头古树苍郁,秀色宜人,桥上桥亭挺立,古色古香,这便成了徽州式“水口”呈坎中的古树、古桥、古亭、古民居、古祠堂,坐落的恰到好处,构成了有节奏的、随处是景的建筑群,从而产生了一种连续的审美感受一般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10]音乐和建筑都有和谐的音律,完美建筑的序列就如同完美悦动的音律即使是单体建筑,也是一个个动人的音符。
青瓦粉黛的白墙,精雕细琢的门楼,错落有致的天井,空间的穿插,色彩的搭配,还有廊柱、斗拱都安置得合理妥帖移步一景,随着人们深入呈坎之中,构成特定的意境,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符合韵律美组合搭配,丰富了建筑的美学内容,符合形式美的法则,营造了特定的环境氛围,使人们沉浸在古色古香的水墨徽州二)理性与浪漫呈坎建筑的艺术形象,既体现在白墙青瓦的单体欣赏,也在于巧借地势的群体建筑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