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与新教法课堂PPT.ppt
53页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的新理念 与新教法讲座与新教法讲座专题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新理念专题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新理念目录目录CONTENTS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二 课程改革给小学品德课教学带来的变化三 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1.“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课改的核心;是课改的核心;2.注重顶层设计,突出大教育、大课程的关系;统筹好各个学科育人功能和作注重顶层设计,突出大教育、大课程的关系;统筹好各个学科育人功能和作用;用;3.统筹好各个教育环节和各个方面要素,发挥合力;(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统筹好各个教育环节和各个方面要素,发挥合力;(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学业评价的作用等配套进行)学业评价的作用等配套进行)4.突破难点,具化中国学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基本品格突破难点,具化中国学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基本品格;(核心素核心素养养)5.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压缩必修(基础性)、扩大选修(多样性)注: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压缩必修(基础性)、扩大选修(多样性)注:这一点主要是对高中教育的定位。
这一点主要是对高中教育的定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教育部目前对课改提出的新任务教育部目前对课改提出的新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 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学科本位本位””和和““知识本位知识本位””现象,一方面可帮助现象,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一目标不断努力人文底蕴人文底蕴人文底蕴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健康生活健康生活健康生活责任担当责任担当责任担当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实践创新实践创新实践创新文化基础文化基础文化基础文化基础社社社社会会会会参参参参与与与与自自自自主主主主发发发发展展展展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价值的集中体现《《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二、课改给小学品德课教学带来的变化1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20012001年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型德育课程,年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型德育课程,1515年来,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立足于课程教年来,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立足于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学的实效性,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使这门课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使这门课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一)“教学范式”的转变Ø调查、实验、交流、讨论、表现和汇报等正在成为品德课中常用的学习方式Ø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的思考(二)教材观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造者,上课不是讲教材,而是将教材作为学习资源和引导学生活动的线索(三)学习方式的转变(四)教研方式的变化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的新理念•20162016年年4 4月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将教育部发出通知,将原小学原小学《《品品德与生活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初中、初中《《思想品思想品德德》》课统一更改为课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
课•20162016年年6 6月月教育部教育部 、、司法部司法部 、、全国全国普法普法办办联合颁布联合颁布了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2016年年9 9月月《《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在全正式开设课在全正式开设17•本课程的理念来源于两个课标与一个大纲本课程的理念来源于两个课标与一个大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18(一)生活德育理念(一)生活德育理念• 过去的德育课程存在着理性化、知识化、学科化等诸多问题,在课程改革中,德育课程改革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型 具体表现生活德育理念•生活德育理论要求学习者成为生活的当事人而不是旁观者•过去的学生• •现在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要成为生活和道德问题中的当事人教室中作为学习者的“我”(学生)应与课程内容所呈现的生活事件中的“我”相交会 ,让两个“我”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进行融合 (二)儿童为本的方针• (二)儿童为本的方针• “我们要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推选适合教育的儿童”的理念。
• ——麻省大学乔治·福门教授•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给予孩子思考和活动的空间,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精彩!25(二)儿童为本的方针• 无论是教材或是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要注意营造一种儿童文化,倡导教师在儿童文化中教育儿童• 我们要“走近儿童,走近些,再走近些!” • ——鲁洁26(三)以活动为教学的基本形式Ø要把静态的教材变为儿童主动参与的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Ø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要贴近主题 ,活动形式要服从内容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不能为活动而活动2.重视活动的整合3.开放地组织活动3.开放地组织活动(四)有效的道德学习•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困扰我们多年的话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知行脱节?学生为什么常说空话和套话?问题一我们时常听到学生在课堂上说套话、空话、大话,满口成人腔,缺少童真童趣问题二很大程度上,是教师逼着学生在课堂上说假话 [案例]不酗酒• • 傍晚,小强和同学一起去郊游,随行同学带了一些白酒,同学们都兴致勃勃拿出杯子准备喝酒。
小强觉得这样做不对,他该怎么办?两种德育思维模式导致不同的引导方法(1)认识酗酒的危害性(2)学生行为选择的困惑点(别人笑他、失去朋友……)(3)如何选择恰当的行为策略(我找借口不喝……)(1)强化对酗酒危害性的认识(2)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思考应该怎么做(口号式的教学)常见的教学引导思路 有效教学的引导思路36这样教育的结果学生课上说的与心里想的不一样,他们在课堂上越来越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能够察言观色,说出成年人想要的答案同时,学生会说不会做,言行不一致有效的道德学习有效的道德学习教师应做到(五)自主的道德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学习中(五)自主的道德学习43案例:《我们并不拥有无限》通过看数字、读地图、看图片,读柱状图,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我国可耕资源越来越少的原因,再设想结果,最后探讨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做老师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获得感悟和认知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两难问题(五)自主的道德学习不回避适当的经验传授•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结合 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于2016年6月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今年9月又在中小学起始年级开设《道德与法治》课48•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如何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是道德与法治课要研究的重点49•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加强法治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学法:了解相关法律常识 尊法:尊重和敬畏法律 守法:按法律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禁止 用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监督公权力的行使。
50•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采用实践式、体验式、参与采用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进行法治教育,引式等教学方式进行法治教育,引导导 学生参与、互动、思辨、创学生参与、互动、思辨、创新,促进学生养成自觉守法、遇新,促进学生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惯和行为方式51•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在目前教材还没全部更换的在目前教材还没全部更换的情况下,老师们可在教学中结合情况下,老师们可在教学中结合相关教育融入法治教育相关教育融入法治教育52THANK YOU。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