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民俗学期末作业.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39630213
  • 上传时间:2018-05-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襄阳的民间传说襄阳的民间传说摘要摘要: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流域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其贯通南北、承启东西的地理位置,自古即为交通要辏,有七省通衢的美誉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 2800 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中国魅力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 “中国三国文化之乡” 、 “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 、 “中国书法名城” 人杰地灵的襄阳,古往今来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关键词关键词:一、老龙堤的传说从前,襄阳市襄河南岸是一条小土埂子,这就是古襄阳有名的老龙堤 老龙堤西起万山,东接襄阳城,全长约 4.5 公里,号称十里大堤至今,襄樊的老人们大都知道一些关于老龙堤的传说 传说在几千年以前,襄河水经常泛滥成灾为了拦住河水,古襄阳老百姓日夜挑土筑堤,可却屡筑屡垮,屡垮屡筑,就是修筑不起来 一天,一个道人经过襄阳时看到襄阳人修堤情况,十分同情于是,这个道人脱下草鞋,拆开绳子,一头拴在万山腰上,一头钉在城墙上,人们沿草绳填土筑堤,从此拦住了洪水 原来这个道人是个镇河神,他拆的草绳是一条老龙,后来人们就称老龙堤。

      据《襄阳县志》记载:“相传修堤时,有老人取草曲折之形以授之,云‘如是则固’ 语讫不见,人疑为老龙,堤成故以为名” 清末襄阳名士、翰要院编修王万芳总纂的《襄阳府志》中也说到老龙堤的来历:“堤以老龙名,不知自何时询问士人云:堤累筑累圮后遇一老人,折草为形,投之曰:‘堤如是筑,则固矣 ’语讫,忽不见,人异之,则依草之曲折以筑,而堤乃告成曰,此固我老龙所授也,因以名堤 ”这段文字是说,告诉人们筑堤方法的老人,是一条老龙,因此就以老龙给堤命名了 在襄阳民间还流传关于新堤和旧堤的故事,也与堤名来历有关相传大堤修好后,从南山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身穿白衣裳,拄着白龙头拐棍儿老头儿走到一个年轻人面前,问道:“小哥哥,你说是新堤好还是老堤好?”年轻人想,老堤是个小埂子,又窄又矮,新堤又宽又高,就说:“当然是新堤好 ”刚说罢,老头儿不见了 年轻人一句话坏了事原来白胡子老头儿是玉皇大帝派下来的镇河神仙界不知道凡间的事,镇河神听年轻人说新堤好,第二年就发大水冲跨了这条堤,人们只好又修七月大堤又被冲垮这样垮了修,修了垮,年年筑新堤,年年被冲垮 有一年,襄河又涨大水,襄阳城房倒屋塌水退了,人们哭喊着从山上冲下来,玉皇大帝在天宫听到襄阳百姓在哭喊,派镇河神来襄阳察看大堤,他问城门口一个老头儿:“老哥,襄阳人到底是喜欢老堤还是喜欢新堤?” “新堤是泡的,不结实;我们巴不得有个老堤哟!”老头说。

      “怪不得襄阳人说,劈柴劈大头儿,问话问老头儿请老哥叫城里百姓都来,我帮你们做一条堤,能万年不垮 ” 镇河神把手中的龙头拐棍往地下一横,那拐棍成了一条大白龙,拿起一根铁桩,往龙头上一钉,他又扯一把稻谷草,揪住龙尾巴就往上续,拧起草绳子来稻谷草往龙身上一续,都变成龙身了,只见镇河神将龙尾拴在万山脚下,然后让全城的老百姓往龙身上填土、修堤 堤修好了,人们怕堤下的白龙复活,就在龙头上盖了座老龙庙,龙尾巴上修了座保堤寺,堤中间盖了个太子庙从此以后,河堤再没有垮过多年后,新堤成了老堤,本地人就叫它“老龙堤” 二、伙牌来历的传说 从襄阳市区往北行 15 公里许,有一个乡镇叫伙牌镇,属于襄阳区管辖 过去,伙牌镇管辖面积非常大 伙牌因此一度成为襄阳地区的重镇,是进出襄阳的北大门 然而,关于伙牌镇的来历,却鲜有人知道 记者曾参与伙牌镇镇志的修撰,搜集到有关伙牌来历的说法 据说过去伙牌因水源丰富,物产富饶,而经常受到附近一些盗贼的侵扰有一年,外地的一伙强盗决定在晚上洗劫伙牌村村民得到这个消息后,都惶恐不安这时,村里的族长召集大家想办法,怎样才能赶走盗贼,但却一筹莫展就在大家都准备收拾东西出逃时,一名刚搬来的外乡人出了个主意。

      当天晚上,村里人在村子四周点燃柴草,将村子照得灯光通明,村民都高举着火把在村子里走动,一些人还把锅碗瓢盆敲得惊天动地结果,蜂拥而来的盗贼还没走到村子边,就被这种气势吓得落荒而逃后来,族人为了感谢这个外乡人,便在村子边竖立了一块石牌坊,专门记载该村用火退敌之事后来,石牌坊日久残破,但牌子上的“火”字却清晰可见,便被人们呼之为火牌,后来以讹传讹为伙牌 三、襄阳鹿门山的传说 鹿门山,原名苏岭山,位于襄阳市东南 15 公里处的襄阳区东津镇境内,与岘山隔江相望鹿门山林木昌茂,葛藤缠绕,泉水清澈,幽邃寂静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别有一番情趣,定会亲身感受到唐代田园诗人孟浩然“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意境孟浩然长期把鹿门山作为隐居之地,并留下了“渐至鹿门山,山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等千古绝唱历史上凡来襄阳的文人墨客大都慕名前往游览被誉为“唐宋诗词八大家”之一的宋代进士曾巩巡游苏岭山时,曾写下“不踏苏岭山,虚作襄阳行”著名诗句 据《清·襄阳府志》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光武帝刘秀带领侍中郎习郁,巡游苏岭山一带夜间,君臣二人梦见苏岭山神前来护驾,刘秀遂封习郁为襄阳侯。

      习郁到任后,诏令督工,建修寺庙于苏岭山,以示崇极竣工之日,又令工匠雕石鹿一对,卧置寺门左右,寺祠故称“鹿门寺” ,老百姓称它叫“鹿门庙” 随着烧香的人越来越多,一座小庙发展成一座寺院,苏岭山也因“鹿门寺”演变成为“鹿门山” 到西晋时, “鹿门寺”更名为“万寿宫” 从唐代开始又恢复为“鹿门寺”至今在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鹿门寺发展成中国境内规模较为宏大的佛教圣地宋代政和年间(公元 1111 年至 1117 年)最为兴盛, “闻风受教者千里云集,一时香火不断” ,有佛殿、僧寮、斋堂、方丈室等房屋 537间,和尚 100 多人,现在还留有和尚开垦的稻田 100 多块 鹿门山文脉连绵,气贯古今,被专家学者誉为“一座诗化了的古诗山” 、 “一座神化了的生态佛山” 、“一座人格化了的傲帝隐山” 、 “一座史化了的三国奇山” 4、襄阳仁义街的传说 据说在清朝咸丰年间,襄阳有两个大户,一个是单家,主人单懋谦是当朝宰相;一个是杨家,主人杨君盘是安襄荆郧总绅士,两家住一条街,门对门这两家的家族亲戚倚仗权势,在城里启梁造屋,抢占屋场,把城里的一条路挤得只剩几尺宽谁要打这儿过,骑马调不过头,挑担换不过肩,人们称这儿叫“巷道子” 。

      就这,两家还不罢休有一年,杨家又要扩建大院,墙根脚下到巷道子中间单家见杨家占了便宜,就不依不饶,说占了这边的屋场杨家却偏不认帐,说巷道子是杨家屋场两家闹得不可开交,县衙、府上都不敢管这个闲事单家见杨家死不服输,就写了一封家书,叫单大少亲自送到京城给单懋谦,想用当朝宰相的行势来压杨家 单懋谦看了信后,他二话没说,提笔就在纸上写道:“千里送信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教训家人,眼皮子莫太浅了,要给后人留下好名声!不光那一墙不争,还要让两墙! 单大少碰了一鼻子灰,气儿都没缓过来,又打马赶回襄阳,赶紧差工派役,准备挪墙这挪墙比不得挪桌子板凳,伸手就动,单家硬是把临街的房子拆了,重新摆治椽木檩条,重新下墙脚,比盖新房子费的功夫还大! 大门大户的墙,都是三、四尺宽,两墙一让,巷道子就宽了丈把子城里百姓们见单家腾宽了巷道子,说单懋谦肚量大,积了功德 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杨家本想多占点儿屋场,没想到单家来这一手杨绅士想,单家如此大的权势,却有这般肚量,我杨君盘要是还死脑筋,岂不遭众人耻笑? 想到这儿,他也差工派役,把自家的墙也往里缩了几尺 这一来,巷道子不光骑马能调头、挑担子能换肩了,三张牛车并着走还大宽大展呢!打这以后,人们称巷道子叫“仁义街” 。

      5、 “襄阳”地名正说明末顾炎武纵论天下大事说:“以天下而言,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而言,则重在武昌 ”襄阳,处于全国中心腹地,历史悠久,地势险要,历为兵家、商家必争之地襄阳城是一座古城,而“襄阳”地名正是这座古老城市的珍贵遗产 1、 “襄阳”的三种理解据《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沔水》记载:襄阳城位于襄水之阳 “襄水”是襄阳城南一条独立的水系,只不过旧时的襄水要比现在要大得多古人称山南水北为“阳” ,反之为“阴” ,故而得名襄阳襄阳城位于“襄水”之北,并且北临汉江,形成了独特的地理位置 从地名学的特性分析, “襄阳”可以有三种理解:以地理位置取名, “襄阳”是一座城池, “襄阳”地名最早是指襄阳城;“襄阳”是一个主地名,随“襄阳”地名应运而生的一个或多个行政区域名称,以及更多的其他名称;“襄阳”地名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襄阳历史悠久,位置独特,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襄阳”是形成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 2、 “襄阳”地名的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当时尚无“襄阳”之名,但襄阳已经是一重要的城镇;秦统一天下后,设三十六郡,襄阳为南郡;西汉时期, “襄阳”地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出现;公元 9 年,新汉王莽改“襄阳”为“相阳” ;公元 25 年,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时恢复襄阳名称;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始设襄阳郡。

      由此,襄阳历为州、郡、道、府、县治所,是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襄阳”地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设置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暑,下辖 8 县;1950 年 5 月,以襄阳县的襄阳、樊城两镇为基础设置襄樊市,直属襄阳行政区专员公暑,襄阳县政府驻地由襄阳城迁址樊城大庆西路;1979 年襄樊市升格为省辖市;1983年 9 月撤销襄阳地区行政区公暑,地、市实行合并;1994 年襄阳县政府驻地由樊城迁址襄樊市东部的张湾镇;2001 年撤销襄阳县,设立襄阳区 “襄阳”地名同时作为城镇地名和行政区域名称并用3、 “襄阳”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于历史的原因, “襄阳”地名存在着一名多用的现象,出现了主地名不明确,派生和延伸地名突出的问题,使“襄阳”这一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历史地名,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现在能够证实“襄阳”地名的记录,莫过于“襄阳古城”的图文资料,以及襄阳城墙上镶嵌的 2001 年 6 月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襄阳城墙”标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意识中的“襄阳” ,似乎离我们今天很遥远,只有谈古才话及“襄阳” ;人们看到的“襄阳城墙”标牌,似乎只是相当于一个建筑物标志,并不是真正的“襄阳”地名。

      只有保护好“襄阳”地名文化的遗产,才能更好地建设襄阳历史文化名城,才能更好地拓展襄樊现代城市的风情,才能使这座兼具古典风情和现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更具魅力 6、襄阳的端午节端午节在襄阳一带是隆重的节日,它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要佩戴五色线和五香布袋,门前插艾,吃蒜头,鸡蛋,用竹叶包粽子,喝雄黄酒,并举行龙舟赛此外还要上演有关纪念屈原的戏至于“白蛇传” ,过去每到端午节,戏院里是少不了这个节目的端午节在襄阳还有神话传说,早在宋以前就做了记载如《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五页中写道:“襄阳风俗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云:原通梦告妻:所祭之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狡龙之患又原五日先沉,十日而出楚人于水次迅楫争驰...风俗迁流,遂有竞渡之戏 当然,端午节在襄阳虽主要是纪念屈原,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一次群众性除害灭病的日子如门上插艾、身佩五香带是为了驱蚊虫;喝雄黄酒,吃大蒜,在阴湿处做雄黄是为了杀菌至于划龙船和绣制“五香布袋”对于开展竞赛和手工工艺表演,也是有益的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