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侗族的来源及族称.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16074691
  • 上传时间:2017-11-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0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浅谈侗族的来源及族称摘要: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要从它的来源和族称开始研究,更好地了解一个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关键词: 侗族 来源 族称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源远流长,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的地带和湖北省的西北部侗族处在一个独特的地理环境中,侗族地区跨越我国的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侗族分布的北部属于属武陵山脉和苗岭山脉,有梁水、舞阳、阳河、清水江等河流,它们汇入洞庭湖,为长江水系侗族的分布的南部属苗岭山脉主干及支干有浔江和都柳江,二者汇合成融水,最后流入珠江,为珠江系一、侗族的来源对于侗族的来源,历来史学界和民族学者的观点颇有争议,大家的意见整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侗族是由百越中的骆越支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依据是历史上骆越的分布地就是今天侗族的分布地在《晃州厅志》 1中有记载,说:厅治东接龙标,西驰骆越 1晃州之西,即今之玉屏、镇远、岑巩,拖西南则是三穗、天柱、锦屏等地,这一地区为骆越居住地而且在文化上面也有许多的共同之处,类似骆越文身断发以避龙的习俗,如今在侗族的现实生活中仍还可以见到,现侗族地区是骆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之一在秦汉时期是骆越,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分布在这一地区的骆越之民称为“僚”,侗族的来源大致可分为越-僚-侗族。

      第二种对于侗族的来源,侗乡的民间主要有两种传说一、据明代史籍及有关文献记载,古之侗族分布甚广即南达广西梧州一带,北至两湖交界的洞庭湖畔即侗族的先民来自梧州等地, 《天下郡国利通军》说:“苍梧县有猺(瑶) 、狪(侗) ” 还有侗族善于歌唱,《侗族祖先哪儿来》 2中收集的歌曲反映侗族是从梧州迁移过来的,如《祖公上河》 、 《祖源歌》 、 《忆祖宗歌》等梧州附近的大藤山茶山瑶仍操侗语,可能是侗族北迁时所留下的一部分人群不然 ,二者的语言不可能这么相似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大约在隋唐时代,侗族先民逐步聚居在湘、黔、桂交界的地区二、侗族的先民来自江西之说,据说侗1 《晃州厅志》 ,道光五年版,卷 25, 《驿传》2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艺研究室、贵州民间文艺研究会编,杨国仁、吴定国等整理:《侗族祖先从哪里来》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年2族的先民是由江西吉安泰和县或吉水县迁到湘西再到黔东南和桂北一带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就有不少江南籍汉人,因战乱或灾荒以及不堪忍受封建王朝的压迫和剥削,迁入侗族地区明洪武时期,朱元璋为了巩固其地方政权,加强封建统治,在侗族地区利用原有的长官司,以“随军有功”者充任土司,并实行“屯堡制度” , “拨军下屯,拨民下寨” ,这些人员大多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汉人。

      宋、元、明、清几百年来,江西来的汉人落籍于侗族地区,与侗族人民长期交往以及互相通婚,久而久之,其后裔也改变为侗族他们的语言及生活习俗,与当地侗族无异,这是历史上民族之间融合的正常现象第三种是土著说,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时,属黔中地,居民被称为“黔中蛮”“武陵蛮” ,境内有五溪(《南史·蛮传》记载: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 ,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五溪蛮,又被称为僚 《北史》称:“獠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种类甚多,散居山谷,略无氏族之别又无名字,所生男女,唯以长幼次第呼之 ”无论是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或獠这都是统治阶层对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居民侮辱性的称谓,这其中也包括侗族的先民在内在《三江志》记载:“土著则苗、瑶、侗、壮而已,其人自称夷,志所谓西南夷也 ”这说明侗族的先民自古以来就是生于斯长于斯,语言,社会风俗和结构比较统一,在历史上没有经历过战争或者自然灾害导致侗族从外地迁移过来的记载, 《逸周书·王会解》中记载“区阳以鳖封”其中的“区”指的是在沅水一带活动的的越人,即是侗族,即这就是土著说的来源笔者认为侗族是来自百越的,在《百越源流史》中认为“令人” , “为西羌一支,起源于青海大通河域的令居” 。

      “有一部分令支逐渐南移,溯沅水流域而分布于湘西、黔侗、黔西、桂北等地 ”百越消失以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地区上出现了僚人, 《隋唐·南蛮》卷八载:“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俚、曰伶,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 ”从此以后,记载这一民族地区的活动更为具体,在《宋史·蛮夷传》记载:“宝元二年,辰州秸僚三千余人款附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峒僚者岭表溪洞之民,古称山越,唐宋以来,开拓浸广 ”明邝露所写的《赤雅》更为明确地说:“侗亦僚类 ”侗族的形成分为百越,魏晋南北朝的僚,再形成唐宋时代的仡伶人和伶人,后来变成峒人、侗人,后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侗族二、侗族的族称侗族族称最早见于汉文史籍是在宋代,侗族开始形成为单一的民族,侗族3在宋代被记载为“仡伶” 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四中:“辰、沅、靖州蛮,有仡伶、仡僚,仡览、仡偻,有山瑶 ”朱辅《溪蛮丛笑》中也说:“五溪之蛮,……沅其故壤,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苗,曰瑶,曰僚,曰仡伶,曰仡佬《宋史·西南溪峒诸蛮》中记载:“沅陵之浦口,地平衍膏腴” , “卢溪诸蛮以靖康多故,县无守御,仡伶乘隙焚劫 ”“乃以其田给仡伶杨姓者,俾佃作而课其租” 。

      《炎徼纪闻》记载:“猫(苗) 、仡、伶、僚四种,皆溪洞民” 在《龙胜厅志风俗》说:“西南诸蛮,种类既繁,习俗各别, ”“狑(伶)与狪(侗)同 ”《融县志》说:“侗即伶,背江一隅间有之 ”据《龙胜厅志访闻》所录的伶语,基本上和侗语相同,习俗方面也有相似之处大概在隋唐时期,生活在南方和西南地区的民族村社组织被称为“洞”或者“峒”.在唐代,侗族中的上层人物、酋长或首领开始归附于中央王朝唐王朝在“峒区”开始设立州郡,实施 “羁縻”政策,所以洞(峒)又被称为“ 羁縻州峒” 《桂海虞衡志》说:“ 羁縻州峒 ……自唐以来内附,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 在宋代的《宋史·西南溪洞诸蛮》中记载:宋代在今侗族地区设立诚徽二州,地辖今靖州、会同、通道、绥远、黎平/锦屏、天柱、镇远等县并将这一地区化为 10 个峒杨再思“号十峒首领,以族姓散掌州峒”现如今还有很多村寨是以“ 洞” 为名,所以称 “侗族”的“侗” 是从“洞”或“峒”发展来的 “洞” 或“峒”是隋唐文献中对黔湘桂边境羁縻州所属地区的称呼,一般来说与在侗族地区设立的行政单位“ 洞(峒) ”有关,后来逐渐演变成对侗族的专称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民族识别以后才统称为侗族。

      三、结语对于侗族的来源, “外来说” 与“土著学”是争议的重点一直以来都是在史学界和民族学者之间都存在争执,虽然后来大家都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异议一个民族的来源及族称的形成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上形成,并非由单一的条件构成在研究侗族来源及族称的问题上面,要综合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来探讨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1. 冼光位《侗族通览》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 年42.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二, 《侗族简史》 ,2008 年3.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 《广西侗族社会历史调查》 ,2009 年4. 姚丽娟 石开忠 《侗族地区的社会变迁》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年5. 廖湘君《侗族传统社会过程与社会生活》 ,民族出版社,2009 年6. 石开忠 《侗族款组织及其变迁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9 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