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研究的三个范式.docx
9页文化研究的三个范式 斯图亚特霍尔在他的著名文章《文化研究:两种范式》中,将文化研究的起点定位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以理查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和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这两部著作,为此一时期发生之“文化辩论”的两个总结在霍尔本人的连接理论开始流行之前,文化主义、结构主义和葛兰西霸权理论是先后主导文化研究的三个主要范式无论是文化主义中的文化唯物主义层面,还是结构主义中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今天看起来都是表征了一个时代的学术旨趣随着传媒时代的到来,霸权理论得到新的重视有其必然性但是,在葛兰西英国和法国文化霸权建构模式的回顾中,我们可以发现,仅仅立足阶级来解释权力关系,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是会显得力不从心的 关键词:文化研究;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霸权理论; 斯图亚特霍尔多次强调过文化研究没有“绝对的开端”,就是连续不断的脉络,也屈指可数故而按照宏大叙事的习惯,到文化研究里来寻找“认识论决裂”一类东西,准保大失所望反之,重要的是一系列的突变:“在那里旧的思想谱系土崩瓦解,旧时的星系纷纷位移,新新旧旧的各种元素,围绕一个判然不同的预设和主题系列,重新聚集起来。
1)这里所说的“判然不同的预设和主题系列”,指的就是新的范式假如认可霍尔的描述,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霸权理论、连接理论,可视为文化研究迄今历经的四种主要范式有鉴于连接理论本文作者已有专文阐述,(2)本文拟就文化主义、结构主义和霸权理论这三个范式,举要展开探讨 一、文化主义与文化唯物主义 “文化主义”一词系斯图亚特霍尔1992年在其《文化研究及其理论遗产》一文中提出的概念,具体是指理查霍加特、雷蒙威廉斯和E.P.汤普森的“人类学和历史主义”的文化研究方法人类学是指霍加特和威廉斯立足日常生活来定义和描述文化,这是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将文化视为全部生活方式的定义传统历史主义无疑是指汤普森,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首先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著作用霍尔本人当时的话说,“在英国文化研究内部,文化主义是最生气勃勃,最富有本土色彩的一脉3)分别来看,霍加特和威廉斯突破的是利维斯主义的精英文化传统,汤普森突破的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的机械理解特别是霍加特和威廉斯可以说是背靠利维斯的“少数人文化与大众文明”传统,终而分道扬镳,一路走向了文化主义和文化研究,这也是《识字的用途》《文化与社会》和《漫长的革命》三部著作,时常被人称为“左派利维斯主义”的缘故。
文化主义坚持探索特定文化实践如何表达特定的阶级经验,强调文学、造型艺术和音乐,即传统观念中的艺术,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强调文化应当包括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的意义和实践,故而语言、日常风俗、行为、宗教和各种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本实践 霍加特承认长期以来工人阶级对于艺术的态度是敬而远之的但是,这并不是意味工人阶级就无缘于艺术,因为工人阶级的文化不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逃避,相反,其日常生活本身是趣味盎然的《识字的用途》中最精彩的部分,公认是作者以栩栩如生的幼年记忆,追记曾经耳闻目睹、切身体验的20世纪30年代工人阶级市井文化相较于对1930年代工人阶级文化充满怀旧色彩的半自传式追述,霍加特对195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的文化生活显得悲观他认为1950年代的大众文化太多商业气味,单调乏味,远没有1930年代工人阶级文化的那种丰富充分的生活情调特别是年轻人一味追逐时尚,相较他们的父辈和祖父辈,享受的固然更多,期望也更多,可是给不断刺激起来的欲望,只是导致不可救药的享乐主义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就是这样一座工人阶级文化的纪念碑 汤普森在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从互为关联的三个方面勾勒了工人阶级文化的崛起。
其一,是重构了18世纪后期英国激进思潮的文化传统,包括宗教异议、社会不满,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其二,如上所见,是侧重描述工业革命的社会和文化经验,这也是织工、各种手工业工人和工匠们的社会和文化经验其三,则是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分析了英国工人阶级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由此汤普森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英国工人阶级形成于1790年至1830年之间第二个结论是,“在英国,这可能是我们所知的最为杰出的大众文化4)汤普森致力于书写普通男男女女的所思所欲,写他们的悲欢喜怒,他们的价值观念,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由此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中,显示了大众文化抵制机制 霍尔在《文化研究:两种范式》中,将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同威廉斯的《漫长的革命》并提,认为它们或是一语中的也好,或是言所不当也好,都是“开拓性”的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思考的是历史传统:记叙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以及英国经济和劳动的历史,但是它最醒目的是提出了文化问题:它是以工人阶级的文化、意识和经验,一举打破了某种技术进化论、经济决定论和组织决定论由是观之,《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正可和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和《漫长的革命》互相呼应,作为文化主义的四部经典著作,标志着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
文化主义的灵魂人物是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是雷蒙威廉斯发明的语词,大体也可以概括他一以贯之的文化思想威廉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说到底是一种唯物主义从《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到《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路是逐渐清晰起来的这个理路强调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内部,来深入解剖物质生产、文化生产和文学生产的特征它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理解,认为上层建筑活动和经济基础一样,本身就是物质性和生产性的这和阿诺德将文化比喻为光明和甜美的精神历程,大不相同,它意味着文化不仅仅是高高在上启蒙理念,反之是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由此来看马克思反复阐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威廉斯认为两者之间应当是一种互动关系,而不可能是简单的经济决定论对此他说: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将承认分歧和复杂性,它将在变化中来理解延续性,将认可机遇和适当自主,但是,尽管有这些保留,它将认肯这些事实:那就是经济结构及其相应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交织文化的主导线索,惟其如此,文化才得到理解5) 很显然,这是反对将文化理解为物质生产的单纯反映,由此得出经济基础第一位,文化次之的结论反之威廉斯认为,文化本身具有物质的属性,本身就是一种物质生产。
威廉斯《文化是普通平常的》中有一句话可作为文化唯物主义的一个注脚:“文化必须最终在与其潜在生产系统的关系中,来作阐释6)威廉斯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头绪繁多,但是他感受最深的便是这一原理他本人在边陲乡野的童年经历,也把他引向这个结论: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总和,而各种艺术,则是随着经济变革而剧烈变革的社会机体的组成部分 《漫长的革命》中,威廉斯再一次重申文化主要有三种定义第一种是“理想”的文化定义,它把文化看作人类心灵完善的状态和过程,赋予它许多普世价值按此定义,文化分析便是从生活和作品之中,发掘上述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价值,描述普世人性第二个是“文献”的文化定义,文化就是知识和想象性作品的集合体,它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详实记述了人类的思想和经验在第二个定义上,文化分析的典型形式应是文学批评,即描述这些思想和经验的性质、语言的细节等等,同时给予评价,来探讨阿诺德所言之“所思所言之最好的东西”,如何给传承下来就此而言,它与文化的第一种理想主义的定义,是殊途同归的但是,威廉斯最看重的还是文化的第三种定义: 最后,第三是文化的“社会”定义,其中文化是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生活方式的特定意义和价值观念,不但见于艺术和知识,同样也见于制度和日常行为之中。
根据这一定义来看,文化分析即是澄清某种生活方式之中或者内隐、或者外显的意义与价值7) 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威廉斯强调其分析必具有鲜明的文化唯物主义色彩,即不仅包括文学和哲学作品关涉到既定传统和社会的历史批评,同样也分析传统上并不归属于“文化”的那些因素,诸如生产的组织、家庭的结构、主导或表达出社会关系的那些制度的结构,以及社会成员的交际模式特征等等,由此寻找出某些普遍的“法则”或“趋势”,惟其如此,才能达成文化的全面理解这适用于“社会”的文化定义,同样适用于“理想”和“文献”的文化定义威廉斯用他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将前述的两种“高雅”文化定义,一并兼容进来了 以文化为生活方式的总和,威廉斯进而以“情感结构”(structureoffeelings)为此种全部生活方式的组构原则情感结构意味着社会经验的一个个鲜活的个案,它寄寓在一种特殊的生活、一个特殊的社群之中,其栩栩如生的鲜明特征不证自明,无须外部分析来加说明对此威廉斯指出: 我建议用来描述这一现象的术语是“情感结构”:它就像“结构”一词寓示的那样,坚定而又明确,但是它运作在我们行为的最精致、最捉摸无定的部分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情感结构就是一个阶段的文化;它是那个普遍机制里的所有要素的一个活生生的特定果实。
8) 由此可见,情感结构同时表达出了社会和物质世界的常规和非常规经验威廉斯认为,正是这些情感结构,潜移默化形成了系统的观念信仰,以及意义传达模式,虽然它们本身是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故此,情感结构一方面是指文化的正式构造,一方面又是指文化被感受经历的直接经验,具体说,它就是某个特定阶级、社会和集团的共享价值,或者说,一种集体文化无意识 《漫长的革命》中,威廉斯用他的“情感结构”分析过许多19世纪小说他指出,19世纪作家经常出奇制胜,用奇迹发生来解决彼时社会中所谓伦理和经验之间的矛盾用威廉斯“情感结构”的视角来分析,那便是这些异想天开故事,都是表现了一种共享的情感结构,是19世纪社会中潜伏在主流文化之中的无意识和意识诉求故这里文化分析的使命,便是在以文学为主要载体的文献文化之中,来寻找真实的生活由此可见,文献文化的主要意义,便也在于当这些情感结构的当事人归于沉默之后,继续给我们提供此种生活的第一手材料 威廉斯的上述情感结构的文化唯物主义分析,首先是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确切地说,它也就是我们传统所说的文化批评威廉斯认为他的这些理论,与同样首先作为文学批评方法流行的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我记得说过,充分意义上的历史符号学,基本上可以和文化唯物主义等量齐观。
9)可见威廉斯是有心将他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同20世纪下半叶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法国理论,联系起来的,唯独对于各门各类的符号系统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沟通历史,多少还是心存疑虑 至此我们可以用威廉斯的这一观点来总结文化主义:文化是鲜活的经验,作为文化研究对象的文本,是一切人等的生活实践以及意义文化不可能脱离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恰恰相反,文化实践无论服务于什么目的,它的生产意义永远无可争辩是物质性的 二、结构主义的印记 结构主义总体上看是法国理论,特别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其影响文化研究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欧洲大陆理论可以怎样来改写英国本土的文化经验霍尔在其《文化研究:两种范式》一文更提醒我们,文化研究学者通常只将文化研究的结构主义范式追溯到路易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忽略列维—斯特劳斯的贡献,那是视而不见,因为就严格的历史意义而言,是列维-斯特劳斯和早期的符号学家,酝酿了第一次突破正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追随索绪尔的语言学模式,给各门‘文化的人文科学’提供了一种范式期望,有望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使它们得到科学的、严谨的表述10) 但是结构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