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史评话_科学史专家眼中的学术手稿-牛顿穿越时空与我"对话".docx
3页科学史评话_科学史专家眼中的学术手稿:牛顿穿越时空与我"对话"在英国剑桥高校的图书馆里,中国科学院高校人文学院教授张藜曾亲自翻阅过300余年前闻名物理学家牛顿留下的手稿她当时觉得很奇异,就像牛顿穿越了时空在与我对话一样这种对话的感觉,还体现在接触科学家的书信、学术笔记、曾用过的试验器材以及阅读他们的口述回忆之时张藜认为,这些探讨的意义在于通过真实的实物,告知人们科学思想的逻辑和历史行程,从而更精确和深刻地理解科学历史学就是讲故事,这些实物则是故事详细的承载形式,它能让读者直观地回到当时的情境,能看得见、摸得着张藜说,这种方式能够激发人们对科学世界的新奇心,增加理解科学和科学家的趣味性翔实的史料还为人们构筑了详细的科学形象,有利于人们从故事中领悟科学精神的真谛,驾驭科学方法、培育创新意识和创建潜力中国科学院高校人文学院教授李醒民对皮埃尔迪昂的探讨显示,这位杰出的法国科学家、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不仅擅长从科学史中为科学哲学和自己的科学探讨找到支撑,而且认为要卓有成效地创建新科学,就要批判地理解科学和科学哲学。
历史因细微环节而生动,往事因亲历而鲜活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专家樊洪业探讨员认为,书信、日记、学术笔记等手稿作为科学家亲笔书写的个人学术生涯的真实记录,在字里行间的微小之处,折射出科学家的显明特性和治学风格在收集科学家历史资料并进行展示方面,国外一些学术机构起步比较早例如,2022年在英国皇家学会成立350周年之际,该学会在网上公开了世界知名科学家的探讨手稿,其中有牛顿有关多种颜色调虹生成白光的光学理论著作、富兰克林1752年确认闪电时放电现象的论文,并展示了专家们对牛顿、胡克、法拉第、富兰克林等科学界大师级人物成就的评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马丁里斯认为,这些手稿代表着众多科学家数百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代表着科学史上让人激烈的时刻,它们让我们对科学理解得更深,看得更远尽管起步不算早,但我国近年来在科学家历史资料的收集和展示方面进展得很快在位于北京理工高校的馆藏基地,保藏着我国近年来实施老科学家学术资料采集工程所收集的老科学家史料,资料柜已经装得满满当当作为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张藜介绍,这里的馆藏条件与古籍保藏相近,除了具有恒温恒湿、避强光照耀、防磁等条件外,还配备了展览和阅览的环境目前,网上科学家博物馆已经开通,公众可以在互联网上对这些史料先睹为快。
世界上首家科学家主题博物馆也在筹建中,几年之后它就将伫立于北京城北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旁缺憾也并非没有,据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老科学家的资料分散在各地的档案馆、图书馆、校史馆等机构,还有大部分资料零散地保存在老科学家的办公室或者家中,缺乏系统整理,且缺乏许久保存的条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药物化学家谢毓元院士看来,这些工作不仅有助于史学家们从中找寻中国近现代史中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及发展脉络,也可为后人供应借鉴这笔宝贵而丰富的科学文化遗产,将来还须要更多人去关注和爱护记者 詹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