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定边盐碱地开发探索实践与对策建议6400字.docx
6页陕西定边盐碱地开发探索实践与对策建议6400字 盐碱荒地的整治开发和改良利用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充分吸收水利、物理、生物、化学等治理盐碱地经验,在充分考虑当地社会发展水平和水土资源利用水平的基础上,着眼未来,通过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异质性和稳定性,采用田、林、草并举等方式,为实现退化和未利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建立可持续的国土生态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既要保障重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又要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双保”压力不断增大,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紧迫而盐碱地因其盐碱土中所含较高盐碱成分影响到植物正常生长,使得大面积土地资源难以利用全国土地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存在面积较大、集中连片的未利用地,包括盐碱地和其它草地等类型荒地国土资源部门通过调研、比选,对定边县堆子梁镇王滩子、小滩子、白土岗子三个村区域内的盐碱荒地进行土地整治开发项目实施单位――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和工程措施,在项目区实施土地整治工程,探索实践盐碱荒地开发治理的有效措施和科技手段,累计实现新增耕地666.31公顷;同时,对土地开发新情况新问题调研探索,提出建议和对策,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实证经验。
项目区盐碱地状况 1、定边县概况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是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为陕北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带,人口32万海拔1303-1907米,年平均气温7.9摄氏度,年平均日照2743小时,年日照百分率67%以上;属于典型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316毫米,蒸发量2858毫米该县有7.33万公顷盐碱地,其中重度盐碱地4.27万公顷,中度盐碱地1.93万公顷,轻度盐碱地1.13万公顷,全部重度盐碱地和60%以上中度盐碱地成为荒地 2、堆子梁镇王滩子、小滩子、白土岗子村盐碱土地状况 堆子梁镇位于定边县东北部,总土地面积130.5平方公里通过典型抽样采集堆子梁镇王滩子、小滩子、白土岗子三村土地整治项目区地块土样、水样,对土壤质地、水样pH值、电导率、全盐量调查测定,确定了其土地盐渍化主要指标测定值 王滩子村地块:土壤质地以砂壤土和粉壤土为主,0-60厘米土层pH值呈现强碱性(pH>9),高于《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新增耕地质量标准(试行)》中“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区新增耕地质量标准”值中的相应评价指标土层的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及丰富水平。
小滩子村地块:土壤质地以砂壤土为主,0-60厘米土层pH值呈现强碱性(pH>9),0-10厘米土层全盐量已达重度盐化土,对作物出苗、生长极为不利,40-60厘米土层为非盐化土 白土岗子村地块:土壤质地以粉壤土为主,0-60厘米土层pH值偏高呈碱性,高于“新增耕地标准”值0-60厘米土体的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符合“新增耕地标准”要求[1]――比较分析,王滩子、小滩子、白土岗子村新增耕地调查地块0-60厘米土层的pH值整体均呈现强碱性(pH>9),高于“新增耕地标准”值;各调查地块的盐分分布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全盐量较高,对作物生长较为不利其中,白土岗子村新增耕地调查地块的盐碱程度最重、小滩子村次之,王滩子村最轻 3、项目区盐碱荒地成因简析 (1)降水量有限为主要因素定边县土地整治项目区的三个村子,虽然地处陕西北部定边-靖边的内流区湖盆滩地――八里河流域,但蒸发强烈,年平均蒸发量是年均降水量的9.05倍每年雨季降水对地表盐分起到了一定的淋、洗作用,但因降水量小且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初,大多时间形成积盐,导致土地长期积盐成为土壤荒化的主要因素[2] (2)地势低洼构成影响。
干旱、降水稀少且时空分布不均、蒸发强烈,对项目区耕地盐渍化构成重要影响 (3)项目区盐渍土形成特点不一三个村子的地表局部均呈现出明显的斑块状积盐现象,条田中部地下水位深约100-120厘米,导致土壤水分蒸发时将盐分带到地表,导致土壤盐渍化程度逐?u加重[2] 定边盐碱荒地开发整治工程实践 1、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单位将土体有机重构机理和技术运用于盐碱地治理中,以彻底抑制盐分表聚,改良耕作层土壤,做法分为短期土体有机重构和长期土体有机重构[3]其中,大面积平整土地是内陆盐碱地改良基础工程,主要工程技术措施为田面平整脱盐排盐及覆沙压碱改良土壤根据地形条件,合理确定田块标高,使平整工程量最小;按照各喷灌单元统一标高,田块内平整;开发后的田块满足喷灌设备运行要求和机械作业要求,即以每套喷灌设备控制灌溉面积为平整单元,进行田块内平整,考虑喷灌机械设备运行对地面平整度要求,田面坡比控制在0.2%以内[4][5]覆沙能改善盐碱地的物理性质,有抑盐、淋盐、压碱和增强渗透力以及土壤肥力的作用,作物在土壤表面生长阻止了地表蒸腾防止反盐,增加土壤耕作层的通气孔隙,减少了地下水上移路径[6]据统计,王滩子土地平整工程建设规模463.80公顷,覆沙厚度9厘米,拉运摊铺土(沙)方41.8万立方米;小滩子土地平整60.12公顷,覆沙厚度12厘米,拉运摊铺土(沙)方6.01万立方米;白土岗子土地平整142.39公顷,覆沙厚度15厘米,拉运摊铺土(沙)方13.7万立方米,项目区合计土地平整666.31公顷,拉运摊铺土(沙)方61.51万立方米。
2、排蓄水沟及农田灌溉工程 工程措施分别为增加排水和蓄水设施和建设灌溉设施在项目区内将新建水源井水及可用蓄水沟水引至蓄水池,采用灌溉淋洗作用,使富集的矿物质入渗汇合至地下水位,随地下径流汇入排碱沟排出项目区,达到治理盐碱的目的[2][5][6]项目区修建蓄水池,并按照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要求,压埋管道,用单栓控制面积,地埋管道长度按照平面布置,布设出水桩,确保了灌溉和压盐排碱所需据统计,项目区共计配套打井73眼,布设出水桩536座,全部实现滴灌作业要求 3、农田林网工程 植树造林提高林木覆盖率,林木的蒸腾作用,可降低地下水位,控制土壤返盐树种选用旱柳和沙柳,布置于道路两侧,在农村整治区道路的主干路径与田间路的两边分别继续双排树木的栽植工作,规格为株距2米、行距1米,以“梅花桩式”继续布置栽植,[3][6]并在生产道路的另一侧进行单行种植,株距标准为2米,完善了水土保持林体系,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统计得出,项目区累计植树11.7万株(穴) 4、田间路和生产路工程 布置田间道路宽4.5米,高出地面100厘米,泥结石路面宽3.5米,厚30厘米,左右路肩0.5生产路高出地面30厘米,垫层由红砂石与土按照1∶3比例拌合构成,厚度30厘米,宽2米,基本布设在蓄水沟边。
项目区内(及部分外延)共修筑混泥土路1.35万米,田间路1.2万米,生产路1.9万米,方便机耕生产和物流运输 5、农网架设和配电工程 新打机井所需要架设的输电线路为10KV高压主干架空线路,导线型号选用LGJ-25,线路设计方案采用建设后达到标准化配电线路的标准项目区累计架设线路9855米,电杆220根,购置变压器6台(套),并修建管理用房6座 盐碱地开发综合效益 1、社会效益 缓解耕地压力,增加就业机会,解放了耕地劳作压力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通过实施连片规划,集中管理,提高科学种植水平,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建成促进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项目以农田水利建设为突破口,以旱涝保收样板田为目的,注重从根本上改善生产条件解决灌溉用水,使项目区内路相通、渠相连,实现道路硬底化,灌溉面积增加[7] 2、经济效益 王滩子、小滩子、白土岗子村盐碱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666.31公顷,耕地质量评定级别为12-14等2015、2016年主要种植的玉米、糜子等作物收成较好,玉米??产290千克、320千克,糜子亩产175千克、205千克,产量逐年递增;2016年开始增加种植土豆、油葵、牧草(苜蓿等)作物,大多长势良好,收益较好。
3、生态效益 保护土地、提高土壤质量盐碱地经改良变成耕地,土地荒芜面积大大减少,耕地得以保护及改良,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防止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建设林网、水利设施后,项目区外围、边角地及道路两侧大量种植旱柳等苗木,使林木覆盖率得到一定提高,防止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改善土壤条件[7]林网还参与构成了稳定性强、生物生产力高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形成经济合理的物质能量流,增强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盐碱地土地开发存在的问题 1、盐碱地开发力度不够,荒地存量仍然较大 据调查,陕北地区仍然存在3.8万公顷左右的盐碱荒地,而陕北风沙滩区人均耕地0.2公顷以上,远高于全国人均0.09公顷、全省0.11公顷的水平,群众对盐碱地治理积极性不高在政府层面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社会投资者层面,出于投资回报对比同样处于该区域的能源领域(煤、油、气等)相对较低,同时,考虑土地整治项目前期投入较大,盐碱地的开发力度逐步下降[8]而新增耕地后的异地占补平衡指标使用调配统一集中在市及省一级,更成为影响到社会投资开发积极性的因素加之因权属争议、后期资金短缺等原因,一些开发治理项目推进慢,一些简单治理的盐碱地未能达到投资预期,使盐碱荒地开发不能进入良性持续发展轨道。
2、国土林业“两张图”现象致使治理产生内耗 部分盐碱化土地的地类划分属于林地与耕地“模糊地带”一些未利用地类在同一片区域,林业规划中被确定为“宜林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却被称为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未利用地”,[7]常常发生许多内耗、浪费和重复投资现象,致使项目被动占用林地,项目立项和实施工程中受林业部门干扰严重,项目进程严重受到影响 3、盐碱地整治措施运用不足影响农地效用发挥 盐碱地开发整治在可行性研究时,深入调研不够,加上全省各地盐碱地治理模式的差异化大,治理效果有待提升王滩子、小滩子、白土岗子村实施项目,由于规划设计时方向不够合理,造成方案实际针对性不够;受数据所限和大工程规模化实施,项目实施更多考虑土地整治工程本身,对运用多种土壤、耕作方式和适宜种植作物等相关因素考虑不够,没有系统利用水利、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措施,“土、肥、水、种、药”综合技术作用发挥不够,也影响到了治理效果 4、传统农业方式与现代生态农业方式冲突给管护带来困难 盐碱地整治工程因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大部分耕地由农户独自耕作,农民不愿意考虑全局利益,只顾自身工程设施与短时间的作务利益关系项目竣工后没有相应的管护约束机制,不能落实管护方案及应有措施,很难达到设计预期的理想效果。
加之,相关机构对项目后期管护制度体系不够配套、相关制度不完善,大多片面强调项目建设数量,对于建成后如何持久发挥占补平衡资源的数量、质量、生态三方面的机制作用缺乏研究和监管 盐碱荒地综合开发对策建议 1、加大综合开发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资源 国土、林业、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应建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定期协商制度,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的生态国土综合利用体系加强部门联合执法,严守耕地生态保护红线;综合整治田、水、路、林、村,对盐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加大投入,综合开发、因地制宜,落实责任,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制定垦造耕地与林地管理相衔接政策制度 加强林地与垦造耕地规划衔接,实现“两规”合一;建立垦造耕地选址立项两部门共同到场制度,研究涉林造地的标准,特别是水土保持的标准,尽量少占林地或不占林地严防和杜绝国土部门按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立项,林业部门按宜林地进行立项补充造林事件发生,避免“劳民伤财”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