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课本.doc

621页
  • 卖家[上传人]:bao****ty
  • 文档编号:132372069
  • 上传时间:2020-05-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0MB
  • / 6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章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史 中医耳鼻咽喉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与祖国医学同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专科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产生了与中医基本理论既有联系,又有特色的专科理论,成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的系统化、专业教育的系统化、正规化,以及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的专业化都是在最近三十年左右才出现的 第一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萌芽时期 夏商至秦汉(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264年),是耳鼻咽喉科发展的早期,即学科的起源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是耳鼻咽喉科领域的知识积累,并随着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同时也产生了耳鼻咽喉科的基本理论 一、耳鼻咽喉科知识的初步积累 经过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和医学实践经验的越来越丰富,促进了古代医药学的发展,同时也使耳鼻咽喉科方面的知识得到初步积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病证的初步认识早在夏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对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就有了比较固定的概念,对耳鼻咽喉的生理和疾病已有了初步认识。

      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首、面、眉、目、鼻、耳、口、舌、齿及其他部位名称的记载,从文字的结构上看,当时已知道耳听声音,鼻嗅气味的机能在卜辞中有“贞旨自病”、“贞病耳”的记载,以及疾耳、疾自(鼻)、耳鸣、疾言、疾音等专用病证名称西周时代,从《山海经》所见,又出现了聋、嗌痛、哂(咽部噎塞)等病名春秋战国时代,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所见,已有耳鼻咽喉病证名十多种二十多个,如嗌睢(疽)、鼻抉(缺,即鼻畸形)、耳疆(耳郭冻疮)等等,并淘汰了甲骨文中一些笼统的名称(如疾耳、疾言等)从这一时期的多种著述中还可见到更多的病证名,说明了对病证认识的具体化及其准确性的提高,也说明了对具体病证有了进一步明确的概念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这是关于耳聋最早的明确定义 其二,病因的认识夏商时代,对疾病发生原因的认识尚处于蒙昧状态,认为是祖先的“作它”春秋时代,认识到饮食、起居、哀乐、纵欲近女室,阴阳风雨晦明等天之六气,以及地域不同等因素,皆可导致疾病这在当时对各科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都具有指导意义在战国时代,随着祖国医药学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耳鼻咽喉科领域的病因病机认识也更加全面和完善,这在《内经》中得到充分反映。

      其三,早期的耳鼻咽喉疾病防治夏商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耳鼻咽喉科疾病防治主要为祈祷祭祀、内治、针灸、导引、外治等方法在内治方面,多以某药治某病如《山海经》中有“文茎,可以已聋”,“雕棠食之已聋”针灸的使用则比较广泛春秋时已形成分经施治的原则,战国时代则进一步形成了“泻有余,补不足”等一些基本治则治法导引方面,与《五十二病方》同时出土的《导引图》中有“引聋图”春秋战国时代的导引,既用于延年益寿,也用于临床治疗,可惜年代久远,多已失传春秋战国时代的外科学领域已达到较高水平,但目前尚无资料证明先秦的耳鼻咽喉科学外治情况汉代耳鼻咽喉科学的成就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预防方面,《山海经》记载了佩药防病的方法,如《南山经》说“旋龟佩之不聋”,《内经》亦提出了“冬不按跻”和“冬取井荥”以预防鼻衄的方法反映了早期的耳鼻咽喉科领域防治学思想和方法 除上述以外,据《周礼.天官》载,春秋时代的医事制度已有了疾医(内科)、食医(营养师)、疡医(外科医师)和兽医等职务之分同时,眼、耳、鼻、口、二阴被作为一个独特的功能系统(九窍)来认识如《管子.心术》:“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

      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因此,把五官作为临床学科初步产生了某种可能性《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约公元前519年─前479年)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因此,扁鹊可说是中医五官科最早的专科医生 二、耳鼻咽喉科基本理论的萌芽 春秋后期至战国初,由于哲学、思想领域阴阳、五行、精气神学说的兴起,促进了先人对生命现象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从而加速了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特别是脏腑经络学说的形成过程其中,对人体发生学、脏腑经络学的探讨,产生了“官窍脏腑相关学说”的萌芽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三月如蛆,蛆者何?曰五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五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膈,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肾发为耳,脑发为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这种五脏与五官、五体的认识虽不尽正确,却是《内经》关于脏腑官窍相关理论的主要基础,并得到进一步修正与发展,成为脏腑官窍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奠基──《内经》 一般认为,《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集先秦医学之大成,不仅全面地阐述了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学术特点,也奠定了临床各学科发展的基础。

      至此,耳鼻咽喉科得到了首次全面的总结,并初步形成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官窍脏腑相关学说 ㈠《内经》中的官窍脏腑相关学说 《内经》中的官窍脏腑相关学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用五行学说阐述官窍与脏腑的相互关系认为耳和二阴与肾同属于水,舌与心同属于火,目与肝同属于木,鼻与肺同属于金,口与脾同属于土 其二,用脏腑学说阐述官窍与脏腑的相互关系认为五官分别受五脏六腑之精气所注才得以各司其职如《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认为官窍与脏腑表里相应,脏腑的病变可产生官窍疾病,或从官窍而反映 其三,用经络学说阐述脏腑与官窍的相互关系认为经络内贯脏腑,外达肌表、官窍,网络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沟通上下表里,联络五脏六腑、五官、五体、四肢百骸的纽带因此,五官无不与经络密切相关,并由此加强了五官与脏腑及整体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㈡耳鼻咽喉科的全面总结 《内经》对耳鼻咽喉科领域临床问题的论述,其内容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耳鼻咽喉科学实践的概貌。

      《内经》记载的耳鼻咽喉病证名有近四十种五十来个,为先秦著作中最丰富者对疾病多按部位和病证特点命名,如耳痛、嗌肿、喉痹、鼻渊等,体现了中医识病的特点对病证的认识,在某些方面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或深度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的描述,与今之膜迷路积水相似,比法国医师Prosper Mnire(1799─1862)的报道早二千年左右《素问.气厥论》所谓“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与今之鼻窦炎相似 《内经》对耳鼻咽喉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继承了春秋时代诸子各家对人体疾病病因病机认识的特点,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很大发展认为环境、气候(六淫)、精神(七情)及生活状态(饮食、起居、劳逸)等因素的改变、异常,及地域的差别,皆可导致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阴阳的寒热虚实变化而发生疾病,耳鼻咽喉疾病的发生亦然 《内经》集中反映了耳鼻咽喉科领域疾病的防治学思想和方法预防方面,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提出了顺应四时,避其邪毒等一些基本原则在治疗方面,主要有药物内治、针灸、导引特别是在内治方面,提出了“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药”的法则,为历代医家治疗咽喉病所常用;而《灵枢.刺节真邪》所谓“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则声闻于耳”的导引方法,即今之自行咽鼓管吹张法,比国外(Antonio Valsalva 1704)同类介绍早两千年左右 四、秦汉时代耳鼻咽喉科领域的进展 秦汉时代实际上主要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64年),医学发展的总趋势,主要是《内经》理论进一步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充实和发展,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得到初步尝试其中特别是在药物、方剂和建立辨证论治体系方面,有较大成就这一趋势对耳鼻咽喉科领域的进展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 ㈠耳鼻咽喉科发展的一般概况 解剖生理方面,在《内经》的基础上,《难经》对咽喉的解剖作了进一步的修正与补充,对耳鼻生理亦有进一步的认识认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第四十难) 治疗方面,当时已有资料记载外科手术疗法、吐法在咽喉科的运用。

      如《淮南子.汜论训》载:“喉中有病,无碍于息,不可凿也凿者,切开排脓等法之谓也可见当时切开排脓方法已运用于咽喉科临床,并初步规定了其适应症与禁忌症据《汉书》记载,华佗见一病噎者,食不得下,令用蒜薤取汁,服之立吐,是用吐法治疗咽喉疾病的最早记载《伤寒杂病论》对耳鼻咽喉的治疗经验则更加丰富 药物方面,《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有数十种是耳鼻咽喉科常用药如上品药中载:菖蒲味辛温,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远志味苦温,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细辛味辛温,明目,利九窍中品药中载:磁石味辛寒,除大热烦满及耳聋;通草味辛平,通利九窍;厄(栀)子辛味苦温,主酒疱齄鼻下品药中载:半夏味辛平,主喉咽肿痛;射干味苦平,主喉痹,咽喉不得消息等等 ㈡《伤寒杂病论》对耳鼻咽喉科学的贡献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其成就是多方面的,对耳鼻咽喉科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辨证论治的首次应用《伤寒杂病论》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理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书中涉及到许多耳鼻咽喉病证,如耳聋、眩晕(头眩、目眩、眩冒等)、耳前后肿、鼻干、鼻燥、喷嚏、头痛、鼻塞、鼻涕(鼻中出涕、出清涕、吐浊涕)、鼻衄、咽(喉)干(燥)、咽(喉)痛、咽塞、咽中生疮、喉痹、声音嘶哑(咽嘶、语声不出、声温、声嘤、语声喑喑然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喉咽噎塞、梅核气(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狐惑、咽喉不利等。

      并最早将喉痹从咽痛解释,首次形象描述梅核气一病因此,使得辨证论治的原则,特别是药物内治的辨证论治原则在耳鼻咽喉科中得到相应运用 其二,治疗方法的贡献一是以药物含服治疗咽喉病,内外兼治的方法如苦酒汤含服,为历代医家争相仿效二是从耳鼻咽喉领域的角度,提出了几种抢救危重病的方法,如《金匮要略》救卒死方,用薤汁灌鼻中,及薤汁灌耳中并吹皂荚末于鼻中;小儿卒死而吐利者,用菖蒲屑吹两鼻孔中,并以桂屑含舌下这也是滴鼻法和吹鼻法治病的最早记载 其三,有效方剂的贮备《伤寒杂病论》保存下来的近三百首方剂中,有近五十首方剂,至今仍是耳鼻咽喉科处方用药的基础特别是桂枝汤、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半夏厚朴汤、甘草汤、桔梗汤等都是耳鼻咽喉科常用的“经方” 第二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奠基时期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公元265─959年)时期,祖国医学在基本理论方面的进展不大,而主要是医疗实践经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因此,对疾病的认识、方剂的创制、药物及其功效的新发现等方面有较大进步,促进了学科的分化及其发展,从而使耳鼻咽喉科初具规模,为尔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