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一大师对律学的贡献.doc
12页弘一大师对律学的贡献近代南山律中兴之祖弘一大师一生持律严谨,对律学的弘扬贡献巨大,笔者曾发心学过戒律,读过一些大师的著作,从中获益匪浅为了让教界同仁和更多信众了解大师在律学行持方面的事迹与律典探究上的贡献,特撰此文,以申景仰之情 一、学律因缘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出家前是一位蜚声艺坛的艺术大家,对诗词、书法、金石、绘画、音乐、戏剧(尢其话剧)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三十九岁在杭州西湖虎跑定慧寺出家,礼了悟和尚为剃度师,同年九月入灵隐寺受具足戒,因阅读马一浮居士所贻《毗尼事义集要》和《传戒正范》,读后深感若按照戒律规定,当时所受的戒法是不得戒的,因此研习戒律,并在佛前发愿弘扬戒律 1戒律在中国的流传:古译有《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到了唐代,义净从印度留学回来,又译出《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后人称为新律大师出家的第三年夏天,住在新城贝山,借得律藏三帙,并南山《戒疏》、《羯磨疏》、《行事钞》及灵芝三记,拟掩室山中,专门研究,因故未能如愿 2次年在温州庆福寺阅藏,得见义净三藏所译的《有部律》及《南海寄归内法传》,认为较旧律为善因此,大师在当时所编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第一、二次草稿中,屡以义净所传,纠正南山旧说。
后来自觉轻谤古德,有所未可,才涂抹之,但对于三大部还是没有用心研习,著重学习有部律,编有《有部犯相摘记》、《自行抄》及《学有部律入门次第》3当时有徐蔚如居士,在天津创办刻经处,专刻南山律疏,光复千年绝学,听说大师宗有部而轻南山,写信规劝,以为我国千百年来秉承南山一宗,现在弘扬戒律,应该继承前人事业,不宜另辟蹊径,大师以为然,才渐渐放弃有部律,研习南山律,并在佛前发愿,弃舍有部,专学南山,尽力弘扬以赎昔年轻谤之罪,从此大师由新律家变为旧律家了 4二、严持律仪 在佛教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实践的一宗根据戒律规定,一个人出家受了戒后,必须学戒五年,不离依止,如此才能在僧团过独立生活,因此戒律是每位僧尼必须学习和遵守的大师按照佛制,学律持律,以自已严格的持戒行动,为教界树立模范戒律的实行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说,不外乎衣、食、住、行的如理如法大师受戒后,严格地实践过午不食,每日只食二次,第一次大约在上午六时左右,即明相出后;第二次是上午十一时对饮食的要求非常简单,从不浪费生活用品都是出家时的物品,二十六年来,未尝一易;一领衲衣,补钉二百二十四处,青灰相间,褴褛不堪在泉州的弘一大师纪念馆中,这些遗物还可以见到。
出家原为解脱,要想解脱,首先必须远离贪著,所以佛陀在戒律中规定,比丘不得重操旧业,以免妨碍修道,大师出家后,几乎放弃了一切世俗学问,唯以书法接引众生在居住方面,佛制比丘当常易住处,勿于一处贪着不舍,大师的出家生涯,居无定所,一衲一钵,行云流水,动止安祥,威仪寂静,充分体现出无挂无碍的解脱心境大师持律非常严谨,从日常小事中就能看出《丰子恺散文集》的《我与弘一大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邮票去,多了几分,他把多的几分寄还我以后我寄纸或邮票,就预先声明,余多的送与法师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见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他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这两件事,前者是预防犯盗戒,按戒律规定:任何东西没有征得物主同意,私自取来使用,都要犯盗戒;后者是预防犯杀戒,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些行为简直可笑,即使是对于一个学过戒律的人,也很难注意到这些大师的做法,正体现了他的持戒是极其认真的。
大师一生不作住持,不畜徒众,不传戒,不乐名闻利养因为担任住持,外应俗务,内治生产,汩没身心,妨害道业,所以大师和印光法师一样,都以不作住持为真实办道的第一条件而大师的在家弟子及友人有为特辟兰若者,大师也不接受,始终过着孤云野鹤似的生活传戒、剃徒是绍隆佛种,续佛慧命按戒律规定:做为剃度或传戒师要有十腊,精通二部戒律,并能勤教授者才有资格大师学了戒律后,根据受戒羯磨的条件去衡量自已过去所受的戒法,以为不得戒 5,所以不敢传戒、剃度,说明了大师的谦虚和谨慎三、培育律学人才 南山律疏与唯识、三论等论疏一样,南宋之后都佚失了清末民初以来,由于外界因素的刺激,佛教出现了复兴状态培养人才,刻印经书,出版刊物成为这一时期主要弘法形式律学也是一样,有徐蔚如居士自海外请回南山律疏,在天津创刻经处,刻印流通然道在人弘,所以大师在自已学律持律的同时,就着手于律学人才的培养近代自杨仁山居士开始以学院教学的方式,培养佛教人才后,佛教学院在全国遍地开花大师也曾想过设立律宗学院那是 1931 年,大师住在慈溪五磊寺,此寺地处山巅,环境幽静,创立学律道场,最为适应当时有亦幻法师最初产生这种设想,就与此寺住持栖莲和尚商议,并取得大师的欣然应允,拟兴办南山律学院,三年为一期,讲授南山三大部。
由栖莲和尚与亦幻法师前往上海筹募开办费用,得朱子桥居士慨允,助以一千元,嗣后仍可设法不料栖莲和尚起了贪心,以为此举有利可图,因此在上海订办了几本大而且厚的缘簿,请大师撰序言,拟广为捐募 6又律院请安心头陀当院长,他要严格实行托钵乞食制,大师以为过于注重形式,太无谓了,于是飘然离去 7南山律学院昙花一现,大师受此打击,精神不安过了二年,大师在厦门妙释寺讲《四分戒本》时,曾述及此事,并提出将来培育律学人才的方针和愿望大师说:“甚愿得精通律仪之比丘五人出现,能令正法住于世间,则余之弘律责任即竟,故余之讲律时,不欲聚集多众,但欲得数人发弘律之大愿,肩南山之道统,以此为毕生之事业者,余将尽其绵力,誓舍生命而启导之余于前二年既发弘律愿后,五月居寺即由寺主发起办律学院,惟与余意见稍有不同,其后寺主亦退居,此事遂罢……以后即决定弘律办法,不立名目,不收经费,不集多众,不固定地址等8这是大师弘律培育律学人才迈出的第一步随后大师与十余名学律同学移居万寿寺,开讲《随机羯磨》,并撰学律发愿文,其词云:学律弟子等,敬于诸佛菩萨祖师之前,同发四宏誓愿已并别发四愿:一愿学佛弟子等,生生世世,永为善友,互相提携,常不舍离,同学毗尼,同宣大法,绍隆僧种,普利众生。
一愿弟子等学律及以弘律之时,身心安宁,无诸魔障,境缘顺遂,资生充足一愿将来建立南山律院,普集多众,广为弘法,不为名闻,不为利养一愿发大菩提心,护持佛法,誓尽心力,宣扬七百多年湮没不传之南山律教,流布世间,冀正法再兴,佛日重耀……9,这是大师与学律弟子们在佛前共发的誓愿,体现了大师振兴南山律的精神大师在万寿岩住了不久,又应泉州开元寺转物和尚邀请,偕十数名学律弟子到泉州,在开元寺之左侧尊胜院结夏安居安居期间,大师讲授戒律,每次连续约讲两周《四分律含注戒本》及《随机羯磨》,分两次讲完有时兼讲古德格言,以资策励身心授课时学员提出问题讨论,或以书面请示,都能获得圆满解答学员除了听律之外,阅读圈点三大部,以作深入研究 10 大师一生除了专门培育律学人才,还应各处邀请,前去讲律,如 1934 年在泉州草庵讲《含注戒本》11,同年又在厦门南普陀寺养正院开示戒律 12,1935 年在泉州承天寺戒期中讲《律学要略》13,1937 年应青岛湛山寺邀请,讲律学大意 14,等等被人们遗忘有八百多年之久的南山律,经过大师的弘扬,才引起教界的重视四、圈点科释律疏 戒律在中国的翻译虽有五部,但其后弘通独盛、蔚成一宗的只有《四分律》。
道宣律师依此律撰写了《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构成南山一宗的律学体系,称为南山三大部这些著作的特色是:以《四分》为本,并对《四分》有义无文的地方参取诸部律,广引大小乘三藏有关戒律的内容,最后以大乘为归极与中国流传的教义相符,适应中国国情,所以受到佛教界的广泛推崇道宣之后,据说注释三大部的 60 余家 15,其中灵芝元照所注的《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四分律戒本疏行宗记》、《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最具权威,与南山三疏受到同样的重视可惜南宋之后,这些著作都散失了,清末民初才从海外请回大师弘扬南山律疏,在培育人才的同时,为便于后人学习,对律疏作了大量整理简化工作一)圈点:大师在泉州开元寺尊胜院结夏安居期间,开始圈点南山钞记,曾在圈毕自记中说:“剃染后二年庚申,请奉东瀛古版《行事钞记》,未遑详阅甲子四月,居晚晴山房,乃检天津新版,详阅圈点,并抄写科文,改正讹误,迄今三载,始获首尾完竣,是三载中,所至之处,常以供养奉持16 这里告诉我们,大师把南山钞记随带身边,朝兹暮兹的用了三载时间进行圈点、抄写科文,改正讹误,才完成南山律疏的整理工作圈点的方式,大师在《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首前,列有南山钞疏灵芝记三大部标志例,这些标志主要由线、圈、点、括弧,配合红色、粉灰色、黑色、蓝色的不同,作了区分,在标志例中列有 16 条,如果概括一下,略可分为四项:1、用红线、粉灰色线、黑色线的不同,标出钞疏、记中大科文、小科文、以便提纲挈领。
2、用红黑并圈、红密圈、黑密圈,点出最要句、要句及警策句、次要句及释义要处,为能突出重点3、用红色点、黄色点、黑色点、黄色圈,对疏牒含注戒本或羯磨之文而释者,记牒补释者,记牒钞疏之文而释者,记牒科文而释者,以及记中长文分段之标目的不同,都作了说明,显示了记与钞,与其他二大部之间的联系4、用红色半括弧、黑色半括弧、蓝色括弧,对钞疏刻本分段处有误连写,今须改为提行者,记文每段之前有预示全段意义者,记中释钞疏小注处起止点等,一一指出,避免在学习钞记中产生模糊不清的感觉 (二)科判:三大部灵芝记都有科判,然其科分繁琐且又隐于文中,学者很难认识,大师在用红线、粉黑色线,黑色线标出钞疏、记中的大科文、小科文的同时,又将这些科文适当的删补,然后抄写在书眉上,疏记内容一目了然此外还撰有《行事钞略科》、《删补随机羯磨疏略科》、《含注戒本科》、《含注戒本疏略科》、《事钞戒业疏科别录合册》等 17,对三大部作了简明的分判,为我们今天掌握南山律疏的组织结构,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三)、略释:南山三疏与灵芝三记,文字古拙,义理深奥,戒相繁琐,没有具备相当高的文化修养者,只能望而兴叹,不敢问津大师在弘扬三大部的同时,也着手编写简易注释,撰有《含注戒本随讲别录》、《含注戒本略释》、《删补随机羯磨随讲别录》、《律钞宗要随讲别录》18,这些注释将律疏中重要或难懂的名相提出,依南山灵芝诸撰述,作浅易的解释,有些则列表画图说明,清晰易懂,是研究三大部最好的入门书。
四)集释:大师曾从日本请得《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通释》和《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济览》,珍逾拱璧,据以校勘钞记在南山律苑丛书出版预告中说:“日本古德钞记者有数家,原书为古写本,罕有流传,都三十六册,今删其繁芜,挈取精萃,辑为十卷,曰《行事钞资持记扶桑集释》19 可惜大师还没编完此书,就圆寂了幸有妙因法师继承遗志,使此书得以圆满完成妙因法师说:“集释一书,诚中、日诸祖,注释演绎事钞之总汇也,多人智慧,辨才结晶也时历千数百年,地经日、中几万里,主要引用典籍近四百种其中所引古书,多有今已佚失,可益见其珍贵且通释、济览,作者均未署名,以其引书推测,当我国清初之时,手写之本,存藏三百余年,抑亦幸矣弘一法师曾自扶桑请经万卷,留意斯典,得以不废,功德巍巍,叹莫能尽焉 20《集释》一书,是学习《行事钞资持记》最好的辞典,全书共有十卷对钞记中重要或难懂的名相,广引三藏典籍及世间经史子集,一一作了注释该书的编排体例,是按钞记的内容、顺序,在每个条目的顶线上,标出钞记的页数、行数;又在每页的偏右边,标出会本钞记的卷数,钞原分卷及篇次学习钞记时,查阅起来非常方便五)表释:大师以表记形式撰述有《四分律戒相表记》、《行事钞资持记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