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债务重组中盈余管理及治理探究.doc
6页公司债务重组中盈余管理及治理探究【摘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允许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 利润,其目的本来是为了如实反映企业重组结果,但是我国 的特别股票退市制度,诱发了救市动机本文重点探讨了债 务重组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 策,目的是防范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关键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盈余管理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 组》(CAS12 )要求将债务重组收益和损失,记入当期损益, 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例如,CAS12规定:债务人 以非现金形式偿还债务的;债务人应以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 与偿还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 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以债务转为资本形式的,债务重组的 账面价值与转增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有差额,计入营业外收 入;以现金支付的,债务人应当将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与所 支付的现金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 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 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但是,由于我国 特殊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背景,债务重组常常被用作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
因此,必须完善会计准则,强化会计信息披III露要求,同时加强债务重组的会计监管,以切实保护投资利 益一、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1)以保“壳”目的,进行盈余管理在我国的资本市场 上,亏损公司的盈余管理非常普遍我国1994年《公司法》 规定,公司最近3年连续亏损,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 暂停其股票上市;被暂停上市的公司在限期内未能扭亏的, 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1996 ,开始出 现连续2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了向投资者提示风险,沪深 证券交易所制定的《股票上市规则》规定对连续2年亏损的 公司实行特别处理(ST )b 1999年,针对上市公司连续3年 亏损的情况,沪深证券交易所《股票暂停上市相关事项的处 理规定》又规定:对连续3年亏损的公司,其股票应暂停上 市(PT )b 2001年,证监会发布的《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 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规定:PT公司经申请可以获得12个 月的宽限期,如果宽限期内仍亏损或被出具否定意见、拒绝 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则终止其股票上市在上述制度背景 下,公司一旦亏损,将面临被停牌甚至摘牌的危险,因此, 我国资本市场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例如,2007年度, 沪市共有15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债务重组信息,债务重组收 益绝对数前10位公司确立为ST公司。
2 )利用对公允价值 的“估计技术”,进行盈余管理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将 债务转为资本,以及修改其他债务条件都涉及到资产或者负 债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存在活跃市场或者存在合理的估值 技术是公允价值得以有效使用的前提条件,由于我国生产要 素市场和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需要大量地采用估值技术 (现值法)来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现值法涉及到 的”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两个参数的确定需要借助于会 计估计因而在现有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对公允价值的 计量拥有相当大的控制权,这就为企业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操 纵利润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企业可以“合法”地进行盈余 管理3 )利用“财务困难”的模糊性,进行盈余管理CAS12 规定: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 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 事项可见,“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是适用该准则的前提条 件但是,对财务困难的界定也需要会计判断,因为CAS12 是以原则为导向的,对“财务困难”的定义只是概括性的,并 没有列举其各种具体的情形,等于说准则将“财务困难”的定 义权交给了企业会计人员企业有可能利用这一机会,故意 混淆“财务困难”的界限,从而滥用债务重组准则,进而达到 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
二、对债务重组中盈余管理的治理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债务重组中的盈余管理主要源于我 国上市公司面临的特殊的制度背景,以及会计准则本身所存 在的对公允价值确定以及“财务困难”的界定的模糊性因此, 治理盈余管理的关键是完善资本市场监管制度1 )健全资本市场监管制度,抑制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 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偏好利润指标,诱导了上市公司为 了规避或者达到监管要求而操纵盈余的行为为了抑制上市III公司操纵利润的动机,证监会制定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 理办法》规定,公司取得上市资格以及获得增发和配股资格 应当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指标依据在现行的监 管政策下,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操纵会计利润将无法达到上!1!市、增发和配股的会计盈余要求但是,证监会对退市并没 有做出类似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给ST类企业提供了操纵 利润的机会因此,建议在退市制度方面引入“扣除非经常性III损益后的净利润”指标,以抑制保壳为目的的债务重组行为另外,还应当完善退市监管制度,将单一的“连续三年亏损” 的退市标准,改革为由资产规模、发展潜力、盈利空间、股 权构成等构成的多指标体系的退市标准2)明确财务困难 的标准,增强债务重组的可操作性。
改革CAS12的制定模 式,吸收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的优点,详细列举“财务困 难”的复种情形,缩小企业对债务重组进行主观判断的空间 同时,还应当将债务重组的时间限定在债务到期日之后,以 防止企业随意利用”财务困难”监用债务重组会计准则3 ) 制定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操作指南,增强公允价值的客观性公允价值既是债务重组准则应用的难点,也是上市公司利用 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驱动力因此,要想提高 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可操作性,防止企业利用估值技术操纵 利润,除了要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之外,还必须完善会计准则, 制定公允价值操作指南,为企业应用公允价值提供必要的依 据和指导例如,在对某一项资产或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时,操作指南应当明确规定什么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估值技术 方法;如果可以采用估值技术,那么还应当对资产或负债的 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方法,以及折现率的选择方法等进行明 确的规定4 )引入全面收益报表1980年,美国财务会 计准则委员会(FASB本原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3 )《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 即,,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 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
它包括这一期间 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全面收 益观要求将收益分区为“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并要求 将已实现收益列入利润表,将未实现收益列入全面收益表 由于未实现的收益,不但不会增加或减少上市公司的现金流 量,而且极容易被上市公司操纵因此,应当将债务重组损 益从传统的“利润表”中移出,反映在“全面收益表”中,这样不 仅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而且还可以增强收益信息的相关性,从而限制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制造”会计盈利, 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明确地了解债务重组收益对上市公司利 润贡献的大小5)加大债务重组会计信息披露力度,消除 债务重组收益的经济后果公开是公平和公正的前提,信息 充分披露是保证会计信息公允性的重要前提和手段,也是提 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债务重组需要主观判断,信III息披露可以让报表使用者监督企业所作的会计职业判断的 依据和方法鉴于债务重组应用中需要借助于较多的主观判 断,会计准则应当加强对线下项目披露要求,以避免被用 作盈余管理的工具线下项目是指损益表中营业利润以下的 非核心收益,它通常包含通过债务重组、财产置换,甚至政 府补贴所获得的收益项目。
线下项目”常常发生于关联企业 之间,因而很容易被用作操纵盈余的工具对于债务重组信 息披露而言,披露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债务重组过程中发生 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债务转换成的股份的公允价值、 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和依据等通过对“线下项 目”的充分披露,报表使用者剔除线下项目对利润的影响,从 而正确评价企业盈利水平参考文献[1]杨旭东,莫小鹏.新配股政策出台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 ( 8 )[2] 魏涛,陆正飞.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 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7 ( 1 )[3] 黄海珍,王虹.务重组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 究一来自扭亏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商场现代化.2009(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