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学派.doc
6页河间学派1.试述河间学派学术思想的中心答:阐发火热病机、治疗火热病证2.河间学派是怎样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对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是什么?答:刘完素所处,正是金兵入侵,人民大众流离失所,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导致热性病不断流行,且完素生于金时,人情淳朴,习于勤苦,大抵充实刚劲,人们感受风寒之后,也往往容易化生火热而当时墨守仲景成规的保守风气异常浓厚,凡是外感,无问寒热,动辄治以辛温,误人之迹常在,且宋代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盛行,世医轻理论、重方药,用药多偏于温燥,刘完素面对上述种种情况,结合临床实践,深入钻研《黄帝内经》的理论,进行新的探索数十年间,他反复推导《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病机,并以五运六气概括病机19条,进一步扩大推衍火热病机,加深了对火热病证的认识,形成了“火热论”的学术思想体系,提出了辛凉解表、清热攻里、养阴退阳的治疗方法与原则,不仅开辟了论治外感热性病的新途径,而且还引导了后世的医学争鸣刘完素1.试述刘完素“六气皆能化火说”及“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学术观点?答:六气皆能化火说:刘完素在论述病机时,强调风、湿、燥、寒四气在病理变化中均能化热生火,或与火热兼并同化,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
①风与火热:说明风火相生,火借风势则更旺反之,热甚亦能生风风与火热不仅可以互相转化,即风能助火,热极生风;而且在病变过程中,还常常相兼同病,出现兼化的现象刘氏主张治以清凉之剂②湿与火热:刘完素认为湿邪郁滞,不得宣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化生火热,即所谓“积湿成热”反之,火热也能化生土湿湿热可以互生,因此二者亦能相兼为病刘氏提出以辛苦寒药为君的治则③燥与火热:燥邪易伤津液而化热化火,反之热盛津伤亦可成燥燥则液亏而热炽,热则津伤反为燥,故燥热常相兼为病因此,在治疗上则“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④寒与火热:刘完素认为寒主凝滞收敛,若外感寒邪,或内伤生冷,进入体内出现“冷热相并”,皆能使“阳气怫郁,不能宣散,怫热内作,以成热证者,不可亦言为冷,当以成证辨之”在六气之中惟寒与火热之气性异而不融,二者不可相兼为病至于热极生寒者,并非火热化生寒邪、变生寒证,而是“热深则厥亦深”之“火极似水”的假寒之象,切不可误以为病寒也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刘完素对内伤火热病机十分重视情志致病,并提出“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反之,火热亢极,又可扰乱神明,出现神志异常刘氏认为五志化火生热的关键在于心因此,他在治疗上重视清心火。
除此之外,肾水虚衰也是引致心火暴甚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刘氏在治疗上又提出了益肾水、降心火的法则2.何谓“阳气怫郁”?答:刘完素认为阳气郁结,气机阻滞,则玄府闭塞,就会产生多种火热病变六气、五志太过均可导致阳气怫郁,而化生火热反之,火热怫郁亦可导致六气、五志之病另外,刘完素对阳气怫郁的治疗则提出了“随其浅深,察其微甚,适其所宜而治之”的原则其主要使用宣、清、通三法和辛苦寒药,并告诫人们:“慎不可悉如发表,但以辛甘热药而已”3.刘完素对火热病是如何治疗的?有什么创造与发挥?答:刘完素遵循《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论治伤寒病的原则,对火热病证的治疗主要是从表证和里证两个方面来确定的①表证:刘氏认为表证宜汗解由于外感初起,多是怫热郁结,若用辛温,虽能发散,但汗出而热不去,反使热病转甚,甚至出现发黄、惊狂等变证惟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才是正治⑴夏暑季节外感,通常不宜使用麻黄、桂枝等热药发表若系感寒而必须使用时,还应适当佐以寒性药物,以加减用之,否则就会助热而生发斑等病变⑵邪热郁遏于表,虽然亦可出现恶寒战栗等症,实为阳热郁极而产生的假象,不可便以为寒,必须从脉证上详细分辨⑶表证兼有内热之证,通常采用表里双解之法。
若依上述诸法治之而表证不解,前证别无变化者,通用凉膈散以退其热如果表散之后热退不尽者,宜 “调顺阴阳,洗涤脏腑”余热;若表散之后其证不解,下证未全者,宜用白虎汤清之;伤寒大发汗,汗出不解,反无汗,脉尚浮者,宜用苍术白虎汤再解之②里证刘氏指出:不论风、寒、暑、湿、内外诸邪所伤,有汗无汗,只要有可下之证,就应使用下法⑴表证已解,但有里证者,宜以大承气汤凡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通宜三一承气汤下之⑵病变已经影响到血分,此时不能单纯以大承气汤攻下,必须配合使用黄连解毒汤若病始得之而阳热暴甚,或两感而势甚者,通宜使用此法⑶若大下之后,湿热利不止,热不退者;或湿热内余,小便赤涩,大便溏泄频并,少而急痛者;或下后热稍退而未愈者,皆可用黄连解毒汤清其余热必要时可兼用养阴药物⑷若邪气在半表半里者,则宗仲景之法,以小柴胡汤和解之他的这一套治疗经验,是从临证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刘完素治疗外感热病,开创了辛凉解表、表里双解、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等治疗方法,突破了张仲景辛温解表、先表后里的成规,比起《局方》之温燥用药,亦有发展,刘氏治法更适用于当时的外感火热病,因此,揭开了金元时代百家争鸣的序幕4.刘完素是如何发挥亢害承制理论的?答:刘氏认为运气的相互承制,是维持自然界各种事物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
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亦有盛衰消长的变化,但其盛而不极,亢而有制,制则生化,生命不已而由于五运之气的偏亢过度,往往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因此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情况上述可见,刘完素阐发《黄帝内经素问》“亢害承制”说,为深入分析疾病的病理变化及鉴别病候的疑似真假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后世诊断与治疗疾病以很大的启发5.试述刘完素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其对大运、小运、主气、客气之变之化,均有研究,并运用《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指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体脏腑之间,均具有五行生克之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他运用比物立象的方法,来解释《黄帝内经素问》病机19条中所列诸证,并将五脏病证统归于“五运主病” 同时,以“六气为病”来概括其他诸病,除征引并推衍风、热、湿、火、寒病机病证之外,还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病机及若干病证其创造性地运用五运六气作为疾病的分类纲领,与巢元方的繁复罗列相比,既有较强的系统性,又便于临证时掌握这种分类方法,虽然还不能概括一切疾病,但是能将脏腑病机与五运六气学说结合起来,使错综复杂的诸般病证统归于11病类6.刘完素在杂病证治方面有何创见与发展?答:刘完素辨治杂病经验丰富,涉及内、外、妇、儿各科。
①泻痢:指出其多从风湿热而论,伤于风者为飧泄,伤于湿者为水泄,伤于热者,轻则飧泄,重则下痢从泻痢病因病机的论述,到辨证处方用药的发挥,无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②消渴:开后世辨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之先河,对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十分深刻,尤其是病机的解释基本包涵了“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观点,主张“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其用药不囿寒凉,亦善温补,堪称医学大家张从正1.如何理解张从正“病由邪生”的理论答:张从正认为:无论人体所患何病,均非人身素有,都是由邪气导致,其或由外而入,或自内而生同时具体指出由于感受天邪、地邪、人邪的不同,所中部位亦各相有别,攻邪方法亦应有所区别2.试述张从正汗、吐、下三法的立论根据、适应证及临床应用答:①汗法:⑴立论根据:张从正论汗法源于《黄帝内经》曰:“因其轻而扬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火郁发之”《黄帝内经》中的刺热方法,即开玄府而逐邪气,系汗法的具体运用他如张仲景的辛温解表法与刘完素的辛凉解表法,则在临床中丰富了汗法的内容⑵适应证:凡“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者,最迅速有效的治法,莫如发汗。
⑶临床应用:“飧泄不止,日夜无度,完谷下出”,亦可使用汗法诸如:“破伤风搐,牙关紧急,角弓反张”、“小儿之病,惊风搐搦,涎潮热郁”、“风寒湿痹,腰脚沉重浮肿,夜则痛甚”、狂病、酒病,仍可使用汗法,或与吐法、下法连用,或与吐法兼用②吐法⑴立论根据:《黄帝内经》首先确立了吐法的治疗原则:“其高者,因而越之”又如:“仲景《伤寒论》中,以葱根白豆豉汤,以吐头痛;栀子厚朴汤,以吐懊憹;瓜蒂散,以吐伤寒六七日,因下后腹满无汗而喘者……孙氏《千金方》风论中数方,往往皆效近代《本事方》中稀涎散,吐膈实中满,痰厥失音,牙关紧闭,如丧神守《万全方》以郁金散吐头痛眩运头风,恶心,沐浴风近代《普济方》以吐风散、追风散,吐口噤不开,不省人事;以皂角散吐涎潮《总录方》中,以常山散吐疟《孙尚方》以三圣散吐发狂,神验方吐舌不正《补亡篇》以远志去心,春分前服之,预吐瘟疫”⑵适应证:凡病变部位在胸膈上脘的疾涎、瘀血、水饮、宿食、酒积及其他邪气皆可因势利导,使上涌而出之⑶临床应用:先用小剂,未效遂渐加量,配合人工探吐③下法⑴立论根据:《黄帝内经》奠定了下法的理论基础 “因其重而减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土郁夺之”。
王冰注曰:“夺,谓下之,令无拥碍也”《难经》谓:“痛者为实腹中满痛,里壅为实,故可下之”张仲景更丰富了下法的内容,所创大承气汤等方剂流传至今,广为应用⑵适应证:用于中下二焦的实证,如:热实、水湿、寒湿、痰实、瘀血、宿食,及脾胃病变⑶临床应用:备多种剂型,急则用汤,缓则用丸,或以汤送丸,量病之微甚3.张从正的血气说包括哪些内容?答:张从正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十分重视血气的问题,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学说①血气流通,祛邪安正告诫人们要经常保持气血通畅,使其运行无碍,此为祛病延年的重要条件②血实决之,急刺出血4.如何理解张从正的补益观答:①虚者当补,药尽其用他在回答那些讥笑自己“好用寒凉”的人时说到“予岂不用温补,但不遇可用之证也”②虚实相间,攻补兼施其认为不少疾病是有虚必有实,因此在治疗上则宜攻补兼施③损其偏亢,以求其平他认为制其偏胜则其不胜者自平,因此损其有余即是补其不足5.张从正怎样发展了《黄帝内经》的情志疗法?答: 张从正精于情志疗法,以《黄帝内经》的理论为基础,不仅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前人的理论,而且大大扩充了情志疗法所治疾病的范围特别是运用《黄帝内经》五行相胜之理,采取以情胜情的方法,治愈了一些因情志变化而引发的疾病。
并予“惊者平之”以新的涵义,即“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朱震亨1.试述丹溪学术思想的渊源及其对中国医学的重要贡献答:①渊源:⑴受理学的影响⑵渊于《内经》,旁通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之学②贡献:创造性的提出了“阳有余阴不足论”与“相火论”等新的医学理论阐明人体阴精难成易亏、相火易于妄动是引发疾病的关键在治疗上,朱氏敢于纠正时弊,一扫宋代之后滥用《和剂局方》温燥的积习其论治杂病,主要责之于气、血、痰、郁,尤其重视湿热内蕴与相火上炎;谴方用药,多具清、泄、利、散、疏调之功他大力倡导滋阴降火法,奠定了滋阴降火学说的理论基础其相火之论,成为探讨命门学说的重要理论依据2.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的依据是什么?答:①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自然界天、地、日、月的运行状况而得出“阳多阴少”的结论②再联系到人体的生理变化加以推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③结合人体之阴精迟成而早竭的生理现象来说明阴精的难成易亏④根据人体相火易动的病理特点,指出人的阴气既难成于前,又易亏于后3.丹溪所言相火,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答:①相火的生理:认为动为生之象,天地间任何生命的运动都是相火作用的结果,人的生命活动也是“相火”为之主。
②相火的病理:指出“相火妄动为贼邪”,系为相火的异常之动4.丹溪论治杂病有何。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