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参考资料历史必修一思考题答案.docx
19页高中历史必修一思考题答案(人民版)4 页学习思考: 1、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反映了由氏族部落向国家过渡的特征早期的城是为了适应战争需要而出现的, 不光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而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城的出现出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城内的居民可能是比较富有的民族部落显贵7 页自我测评: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守法制,其主要政治特点是: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形成严格的社会等级7 页阅读与思考: 孔子认为西周在夏商两代基础上,形成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提出要遵从西周的做法,表现出孔子对西周制度的推崇不能以此判定孔子是主张倒退的人从材料看他也肯定了西周在夏商基础上的改革10 页学习思考 :秦朝初期的“朝议”之风很盛,郡县制的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是通过“朝议”形式提出和决定的 “朝议”发挥了大臣们的聪明才智,有利于保证决定的正确性假如没有“朝议”形式,显然不能有效发挥大臣们的作用11 页自我测评: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郡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材料阅读与思考 : 一方面, “挟书律” 是秦朝思想专制和暴政的集中表现。
“挟书律”破坏了文化,激化了社会矛盾,是秦朝短命而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 “挟书律”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而汉代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东汉学者大都是儒学者,因而屡屡把“挟书律”与秦朝的短命相联系12 页学习思考 : 后来的皇帝继承了这一特点, 而且日益加强 一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及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能够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及权力欲望,另一方面,以强权方式来巩固和加强自己“家天下”的统治15 页学习思考 : 18世纪以前的欧洲各国,其官员的选用办法,要么是君主赐官制,要么是贵族世袭制无论哪一种制度,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任人唯亲,进而引发吏治腐败, 而且无论是哪一种制度, 都使广大平民阶级很难有机会参与政治,极大地抑制了人才的发展 其合理性和公正性远远落后于 “公开取士, 择优录取”的科举制 另外, 科举制本身蕴涵的 “政权开放, 机会均等, 公平竞争” 的原则,符合 18 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基本要求即平等与自由,故受推崇16 页学习思考 : “腹里”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在那里设置特别行政区划,主要是因为其战略地位重要,维系着京畿重地的安全,也与元朝的民族等级划分有一定的关系。
西藏和四川、青海等作为宣政院辖地,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具有民族和宗教的特殊性17 页自我测评: 古代帝王集全国行政、经济、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独断专制材料阅读与思考: “分宰相之权“即分散宰相权力唐朝为了分散相权,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三省长官同为宰相,设立政事堂,让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身份等同于宰相18 页学习思考 : 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19 页学习思考 :清代专制政治的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以致无力抵抗外来侵略20 页自我测评: 丞相制度被废除,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材料阅读与思考: 一是军机处总揽了全国军政大权二是皇帝通过军机处把一切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军机处发号施令由此,军机处成为集军政大权及将皇帝旨意直接下达百官的机构21 页问题探讨: 1、 一是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确立皇帝制度,实行独裁统治,并不断变革官僚制度及机构, 强化皇权 二是历代王朝都注重进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削弱了地方权力,将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我国早期文明时代出现了王权,夏商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推行分封制和守法制秦统一后确立皇帝制度,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建立了中外朝制度,并确立了严密的监察制度隋唐时三省六部完善,宁朝设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又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明朝废中书省、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大大加强清雍正时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26 页学习思考: 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政治上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司法主权 经济上中国开始逐渐变成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沭经济的附庸,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7 页学习思考: 对美国而言,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使美国有了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实现了在列强瓜分中国过程中没能实现的目标对中国来说,使中国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 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8 页自我测评: 1 、① 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方式割占;武装侵占;强占租借地 ②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根本原因是列强的侵略原因: 19 世纪以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要求对外侵略扩张列强侵略使中国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困境,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出现材料阅读与思考: 刺激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31 页学习思考: 表中的数据反映了在黄海海战中,中日双方海军装备及兵力相差不大,从战役的结果来看,中国的损失大于日本33 页学习思考: 从背景上看,义和团运动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局势下兴起的; 从斗争的过程看, 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从意义上看,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民族尊严34 页自我测评: 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一方面打击了列强,使其认识到: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反侵略精神, 瓜分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 同时人民的斗争也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打击了清政府的卖国政策,挽救了民族危机。
材料阅读与思考:原因:①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②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 也坚决反对列强把中国变为其殖 民地36页学习思考:①制造了 “南京大屠杀”等许多惨案②违反国际公法,对 中国人实行细菌战和毒气战,用中国人做活人试验③对中国进行掠夺37 页学习思考: 抗日救亡运动:指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掀起的一切抵抗侵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斗争:①组织抗 日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②军队抵抗侵略③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④ 要求抗日民主权利⑤学生运动⑥联合抗敌39 页学习思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组织,包括各阶层人民参加的全民族抗战40 页学习思考: 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取胜由于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 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因此,日本也不能迅速战胜中 国41 史学争鸣: 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对打败日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得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消灭日军最多,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既阻止了日军向北进攻苏联,又推迟了日军南进,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阻止了日军与德军会师的意图,保证了美、苏、英“先欧后亚”方针的实施,在避免两线作战、聚歼德国法西斯、支援盟军太平洋反日作战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的长期抗战拖垮了日本, 1945年日本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再也无力发动大的战役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出兵加速了日本的投降41页学习思考:①中国人民抵抗着主要法西斯国家之一一一日本②中国人 民的抗日战争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同时, 也是反法西战争重要战区之一42 页自我测评: 1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国共两党合抗战;中国人民的正义战争得到国际援助2、 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中国人民进行了全民族的抗战,最终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的 第一次完全胜利42 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 1931 年 9 月即开始对中国武装侵略,形成东方的战争策源地; 1937 年 7 月,日本全面侵华,中国人民举国奋战,单独承担着日本侵略战争的全部压力,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华民族虽然作出了巨大牺牲, 但牢牢阻挡了日本军国主义北上南进的步伐, 破坏了德意日法西斯战场上配合的计划,使日本陆军的近一半( 1942-1945 年平均数) 身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 中国的抗战不仅支持了美英继续贯彻其 “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 而且也是东亚和太平洋战场能够从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的重要因素。
至 1945 年, 57 个师团的日军主力既不能回援太平洋和日本本土,又无力进行大陆决战,只能在中国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43 页问题探讨: 1、 英国在鸦片战争中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 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后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 三元里人民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邓世昌等人英勇抗敌,刘永福等的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抗击了八国联军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组织了四次大会战,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从而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最终推动了抗战的胜利 中国军民的抗战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英勇斗争精神46 页学习思考 :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同时,清政府为偿还战争赔款,加大对民众的剥削,促使中国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因此,鸦片战争激化了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而民族矛盾又激化了阶级矛盾。
47 页学习思考 :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由传统意识向近代观念转变,反映了他们要用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种措施去振兴太平天国,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治理方针上并非是发展关系48 页学习思考 :没有由于清政府与列强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缺乏充分发展的条件,如政策限制、社会意识落后、资金缺乏、市场狭小等49 页学习思考 : 1、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结局往往有两种: 一是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二是被镇压而失败 分散的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农民阶级具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也不可能超越农民阶级的狭隘性, 提出科学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他们用 “拜上帝会”来组织群众,必然导致运动失败,特别是他们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容易骄傲自满、腐化堕落此外,宗派斗争(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力量大大削弱,丧失了革命大好形势,最终必然失败 2、 主要是由于其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