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片“纪实”特性的重新考察.doc
7页纪录片“纪实”特性的重新考察=“news_bd”> 早在汉魏六朝时期,人们就用叙述智慧衡量史学实录的思维和才能如《三国志魏书》赞扬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不虚美,不隐恶,保持中立,不做评价的实录大概就是指最早的纪录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纪:别丝也别理丝缕段主裁注: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统与纪义互相足也梳理丝缕,一个个的理出头绪来可以看出,从这个字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字形成之初,就有对材料进行整理和组织的含义 录,在《说文解字》释为金色也没有直接接近纪录含义的解释但在其他古籍中可以找到与今天意义相吻合的字义源头,记之具也,皆辨其物而奠其录,可以发现‘录最初也指记载言行事物的册籍,或者指对事物的有选择有辨别的纪录纪与录的组合纪录意味着对原始真实材料的整理、选择,并通过将其媒介化加以纪录 纪实是影视摄影(像)的基本功能,它能够把人们所选择的物质世界的三维空间中的形象及活动过程,基本接近原模原样地保存和复现在诸多影视类型中,纪实特性最为典型的当属纪录片但是从纪录片诞生之初,到纪录片多元呈现、真实与虚构混杂的当下,关于纪录片纪实特征的理解愈加众说纷纭,难以统一。
由于纪录片流派各自观点的分歧、创作时期的特点各异,要想对纪录片这个概念进行准确地界定,就像给‘爱’或‘文明’下定义一样困难,纪录片的定义经常表现为一种相关性的或是相对而言的解释纪录片的含义体现在它与故事片、实验电影、或先锋派电影的相对性中学者张雅欣则提出纪录片不需强行定义,她认为,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纪录片的形态和种类繁多,彼此不能说服,难以用公认的准确定义予以概括 在并未经过足够的科学论证和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过程时,强行提出某一个定义也只是得出某一个片种的称呼而己如果将这个强行得出的定义上升至理论的高度去阐释,对于纪录片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创作均有弊无益对纪录片定义的纠结其实质还是围绕于纪录片的纪实特性,而尝试运用符号学理论对纪录片的纪实特性进行新的论证和探讨,研讨纪录片的形成过程和构成机制,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纪录片的纪实特性,不失为理解纪录片本体特征的一种新的理论途径 一、表层伴随文本中的型文本特征 20世纪70年代,英国电视台纪录片编辑戴沃汉(Dai Vaughan)在《电视纪录片小册子》的定义也许更具洞见性,首先,纪录片不是‘实体’(entity),而是人们追求的的一种理想。
此时被认为是纪录片的作品,彼时可能就不是,因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纪录片’概念的认识和期待可能完全不同由于纪录片不是实体,其形式、风格等要素也就构不成其与剧情片相区别的基础,所有纪录片唯一的共性在于它们对‘先在真实’( anterior truth)的主张,即致力于在作品中呈现出现实世界的真相,而这才是纪录片与剧情片的本质区别 纪录片区别于其他影视类型之处,就在于其自身体裁首先就开宗明义,非虚构、真实、忠实于现实、非故事片等型文本特征型文本(archi-text)是文本显性框架因素的一部分,它指明文本所属的集群,即文化背景规定的文本‘归类’方式在表层伴随文本中,最明显、最大规模的型文本范畴是体裁体裁成为约束创作者表意和受众接收的无形框架,创作者的文本表达要符合这个框架的规定,接受者也在这个框架的指引下进行文本的理解二者的文化社会约定,规定了双方的理解路径和符号文本的表现形式 任何一种文本类型都拥有自己的体裁形式,以限定和约束文本内的符号表意,并区别于其他的符号文本形式但是型文本自身没有独立的符号意义,只有型文本内部的符号表意相结合,才能表达意义、传播意义。
文本的体裁本身就是一个指示符号,虽然在接受者的惯常接收行为中,体裁常常被忽略,其实它恰恰应当引起相应的注意体裁就是具体文本与所在文化规定之间的理解契约同样的符号表意,在不同的文本体裁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解读这种类型特质造成了接受者的信任和意义无需外求的丰富感,将纪录片中的符号等同于历史或生活本身,并由此建立起真实客观的期待和认同心理国内学者郝建曾指出,影像类型是一个规则系统,也是一种心理模式,(类型)是一种创作的观赏、反应的程式偏重对其结构形式的整体上的感受与认识它是一种艺术语言的规范和审美创造接受的心理构架,是一种心理模式 著名学者维维安索布切克(Vivian Sobchack)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比较了纪录片、剧情片、家庭录像,得出结论‘纪录片’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与影片对象之间的一种主观性的关系是观众的意识最终决定了影片对象的类型纪实是影视摄影(像)的基本功能,它能够把人们所选择的物质时空世界中的人和物的形象及活动过程,接近原模原样地保存、复现在所有影像类型中,纪实功能最典型的是纪录片因为影视摄影(像)和照相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都是基于光学的反射现象,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生活中的人和物的原始样貌,主观随意性根本无法介入。
在影像文本中,无论是摄影还是摄像,展现出的影像文本内的符号与文本外的对象,二者之间构成了高度相似的关系,从而使得人们对影像有着天然的信任心理情节安排和逻辑展开适应了观众的接受心理和观看经验的文本,观众会因此投入情感和信任,产生入戏的收视效果特别是对于以真实纪录、真实表达为标准的纪录片,观众往往会潜意识地忽略制作者选择、剪辑和拼接事实的制作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人为因素,相对剧情片,接受心理中的信任成分更为突出 这样,纪录片作为己经被设定了客观的纪实影像类型的身份,使得它在被观看、接受、理解之前,就己经与观众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获得了助推真实效果的动力和完满的修辞情境,更重要的是,赢得了观众潜意识中的信任感,在接受纪录文本之前己经被假定为真实但是,纪录片的意义不止是一种纪录方式,更是一种观察生活、思考时代的方式在事实呈现的叙述文本中,传达着制作者的信念、态度和情感,在尊重事实的基本前提之下,无可避免某种人工制作的情节建构意识 学者张雅欣认为,纪录片存在双重存在方式或曰双重性格,这些导致了电视纪录片的多义和丰富性它可以将现实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通过纪录片编导精心筛选、过滤的一系列‘特殊的’生活片段,组合完成后反映到电视屏幕上;与此同时,还能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反映艺术作品的特质。
观众可以由这些经验世界的画面带入一个超越了经验世界范畴的先验领域之中,因为这些都内储存于纪录片的画面深层的主观表达和表层的客观见证互相融合,是纪录片公开的秘密,只是观众们常常被型文本的文化压力所束缚,对影像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随着观众媒介经验的积累和成熟,一部分受众开始多视角打量这个之前无条件信任的影像形态这时候,人们发现:纪录片不可能纯粹地成为人类生存之镜,整个情节性构建大部分都是被其社会接受性所限定的,也就是被社会中的约定性、编码以及现行的象征主义所规定和命名,最终成为一种带有社会性的文化符码,所以,纪录片被视为无限逼近现实的被媒介化、符号化的非纯粹真实的图像形态也许更名副其实 除了虚构和非虚构的真假之辩之外,随着消费思潮在当代传媒文化中的进入,甚至风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性作品泛滥成灾,关于纪录片制作方法的尺度又成为一个鼓荡不息的话题,并直接动摇着纷争中渐趋稳定和开放的纪录片概念 二、纪录片与一度区隔论 纪录片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并不难回答的问题,但多年来,人们仍然在为确定它的内涵争论不休回顾纪录片久无定论,观点纷争的概念史,多数通用概念都将虚构类的故事片(或剧情片)作为不允许虚构的纪录片的对比类型,但是这种区分外延过大,故事片之外的影片类型复杂多样,但这种排除法无疑是最省力便捷的。
非虚构是纪录片的底线,但是随着纪录片手法和观念趋于多元,虚构和非虚构的概念还需要详加探讨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内容的纪实和客观是纪录片文本类型的基本要求,由于内容的真实完整,形式的客观程度的高与低往往被观众所宽容或忽略人物纪录片、人文历史纪录片等纪录片的创作常常面临真实的原有时空、情境、人物的缺失,如何呈现这一部分真实存在过的物质空白,是创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此外,出于对市场和受众的迎合,纪录片戏剧性情节编织与剧情片般的特殊技术画面的呈现也源于纪录片叙述者打造具有视觉冲击力文本的创作意识文本中的影视技术有着明确的实用价值和功利目的,对技术的崇拜正在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某种悲观情绪 面对日益平庸、从众和惯例化的现实生活,艺术就是理想的生存目标受到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的刺激,包括央视在内的国内许多影视文本创作都开始学习这种商业化、奇观化的叙述模式,非常注重用悬念吸引和引导观众,更加注重表现不为观众熟悉的、浪漫、新奇的情景和画面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和文化观念的包容多元,纪录片创作出现了大量的情景再现、人物扮演、场景还原等借鉴、吸收虚拟影像创作的方法,但是回归到纪录片内在的内容与形式的纪实型要求,是拯救当下纪录片创作过于自由,甚至纪实、虚拟混杂的拼凑乱象。
真实发生的事件及事件中的人物这些纪录片的对象题材中充满了元符号,这些元符号只有经过媒介化形成文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文本有边界,形成整体结构任何文本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内容选择和组合的双轴运作过程通过聚合轴的选择,组合轴的组合,产生出最后的叙述文本,这个文本及其内部的构造符号们共同传达着制作主体预设的某种意义,在这个意义传达的过程中,因为接受主体的可预见性,甚至是精确锁定的针对性接受主体,所以,纪录片文本充满着特定意向性 在符号的能指定义中,它和所指如硬币的两面是一体两面的,能指为感知层面,它的存在价值是指向对应的所指,赋予其对应的感知内容或意义人类具有追寻意义,探索事物本质的求知本性,只要进入认知过程的能指,必然会获得某种所指在纪录片中,能指通常表现为通过情节、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等不同手段构成的声画形象,依托画格、镜头、镜头句、段、解说词和其他声音形式,所指则通过符号能指们生成一个意义的空间,并表达制作者的某种观念或情感在电影观看过程中,人们不仅经验到电影所表达的真实,也可以感觉到他们自己内心的真实对纪录片而言,这个论断更为恰切符号由能指所指构成,能指是被感知部分,所指则是概念,认知过程中的感知。
在原始现实之上建立一个被主体认知所承认、接纳的充满真实感的感知,正是纪录片所要表现的真实世界 学者赵毅衡提出了一度区隔和双层区隔的相对概念,认为所有的纪实叙述,不管这个叙述是否讲述出‘真实’,可以声称(也要求接受者认为)始终是在讲述‘事实’虚构叙述的文本并不指向外部经验事实,但它们不是如赛尔说的 ‘假作真实宣传’,而是用双层框架区隔切出一个内层,在区隔的边界内建立一个只具有‘内部真实’的叙述世界卡勒对框架的理解为某种己经多少自然可知的话语类型或框架,框架为媒介接受者提供了解读意义的文本话语类型的规定性接收边界观众面对纪录片叙述,因为对这一类文本的文化训练和模式化认知,会自动产生对文本叙述的认可心理在这种接受心理之下,即便纪录片创作者的思维把经验事件材料,转换成文本再现,再转换成虚构文本,这中间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经过认知学的过程,把符合心理模式的细节加以组接,构成一个有意义的符号文本,观众也会欣然接受 任何经验事实只有经过媒介化才能予以再现,即通过某一种媒介再现,感知的经验才能形成具体。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