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大众传媒与环保NGO对公共性的构建.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9022823
  • 上传时间:2018-05-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论大众传媒与环保NGO对公共性的构 建摘要 在当前环境危机出现的情况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环保组织即环保 NGO 日益活跃起来借助干传媒在近年的民间环保行动中各类环保 NGO 发挥着积极的维护环境生态的作用在大多数的环保行动中,环保 NGO 与传媒联手形成合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既是记者又是环保志愿者的“两栖人”,他们是环保 NG0 的主力军,通过多年的行动,传媒与环保 NGO 共同构建着公共性,为普及环保意识,激发公众实际的公共参与行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传媒 环保 NGO 公共性 当前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环保 NGO(非政府组织)开始活跃,在环境保护中起着积极作用在不少研究者看来,这是公民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从中国的实际看,公民社会发育有 4 个指标体系:一,由传媒及时告知涉及环境公共利益的信息;二,有具体的公共性(指可以公开参与的性质)构建的承担者——环保NGO;三,公众接受环境信息进行公共参与;四,传媒、环保 NGO 与公众共同维护公共利益从传媒的传播实践分析,它在构建公共性过程中带动培育了民间公共参与群体,即月前极为活跃的各类环保 NGO,这种民间组织承担了公民社会的组织角色。

      回顾 10 多年来公共性构建的历程会发现,上有传媒的呼吁,下有民间的响应,主体是精英示范,这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传媒与环保 NGO 共同构建公共性的现象如果从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正式成立算起(1994 年 3 月),环保NGO 已经走过 15 个年头,这是传媒影响的一个可喜成就和重要结果也使传媒有了天然的盟友,为建构公共性协调合作这种民间公共性组织的崛起也得益于2传媒的广泛报道、传播,使它们的声音公开表达,体现影响政府决策、唤醒公共意识、维护公共性的功能:本文将重点分析环保 NGO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传媒与其积极合作,共同致力于构建公共性,促进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从而促进公民社会成长等问题 一、环保 NG0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从环保 NGO 的发展历程即可发现它已成为中国公共性构建的主要参与者中国环保 NGO 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中国的环境保护肇始于世界环保运动蓬勃发展的上个世纪 60-70 年代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最初的环境保护是由政府发起并执行的当时的环境问题是乡镇企业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等,但并没有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公众参与90 年代中后期是中国环保 NGO 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

      1994 年 3 月 31 日,自然之友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在国家民政部注册成立的民间环保团体诞生而主要发起者梁从诫,是当今除了曲格平之外中国最负盛名的环保人士梁从诫系名门之后,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皆为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也由于他创立了国内首家民间环保组织,使该组织成为中国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问环保组织 从 1994 年正式开展环保活动起, “自然之友”就凝聚了一批志愿者为环保奔走呼号值得载入史册的就有 1995 年起持续多年的保护藏羚羊、捐助“野牦牛队”行动,1906 年保护滇金丝猴栖息地而阻止云南德钦县砍伐原始森林行础、保护长江源行动、救助藏羚羊和野牦牛队行动、治理沙漠行动、羚羊车环保教育行动等等自然之友”的活动经由传媒广为传播,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来华访问,就主动约见梁从诫先生商讨环保问题该组织带领环保志愿3者多次登上青藏高原高寒地带,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风沙肆虐的沙漠深处,以及顶住种种世俗偏见压力参与环境治理,其“奋不顾流俗,犯笑讳”的亲历亲为既实践着“天下为公”的士人理想,也感召着怀有公共关怀的其他知识分子的加盟今天, “自然之友”已经拥有众多的分会组织,成员主要是记者和教师等文化人。

      受其影响,其他环保 NGO 也在发展1996 年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简称“北京地球村”)、 “绿家园志愿者”相继成立;在地方上也出现了比较有影响的如“绿色汉江”、“大众流域”等民间环保组织10 多年来它们致力于公众环保教育和环保行动,借助于传媒的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公共决策,推动公民知情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提高 在传媒大量报道和舆论支持下,环保 NOO 已经成为一支显著的社会行动力量据中华环保联合会 2006 年发布的《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蓝皮书》显示,我国已有 276 8 家环保民间组织,人员总数近 23 万人其中政府部门发起成立 1382家,占 49.9%;民间自发组成 202 家,占 7.2%从人员上看,我国环保 NGO 现有人员 22.4 万人,其中全职人员 6.9 万、兼职人员 15.5 万环保 NGO 最普遍的资金来源是会费,其次是组织成员捐赠、政府及主管单位拨款和企业捐赠76.1%的环保民间组织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环保 NGO 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倡导环境保护,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开展社会监督,为国家环境事业建言献策;扶贫解,推动发展绿色经济;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

      环保 NGO 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和世界环境事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总体上看,中国环保 NGO 发挥的作用明显在 2003 年的“怒江保卫战”和 2006年的“26 度空调”行动中,多家环保 NGO 联合起来,借助传媒为保护环境和生态、实现环境的发展目标一致行动中国环保 NGO 已由初期的单个组织行动,进入联合、合作时代环保 NGO 活动领域也从早期的环境宣传、特定物种保护等逐步发4展到组织公众参与环保、为国家环境事业建言献策、开展社会监督、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推动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中国环保 NGO 正在走向壮大阶段 二、传媒与环保 NGO 联手构建公共性 虽然环保 NGO 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们的影响还离不开传媒的大力支持传媒的积极参与和报道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和环保 NGO 的成长,启蒙了中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值得一提的是,在自然之友的倡导下,传媒促动使藏羚羊保护行动轰动一时自 1996 年起,一些“自然之友”的会员到可可西里地区搜集有关藏羚羊的信息后来“自然之友”和《中国林业报》联名邀请野牦牛队(一支民间反盗猎组织、在海内外享有盛名)队长扎巴多杰到北京,使他得以向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林业局汇报工作。

      “自然之友”还安排他和媒体见面,并协同高校的环保组织在北大、北林大、北轻工等高校组织了多场报告扎巴多杰的北京之行激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大量的个人和组织开始参与到保护藏羚羊的活动中 “自然之友”还就保护藏羚羊问题给国家林业局提交专门报告这些活动都直接促成了国家林业局于 1999 年 4 月发起的旨在打击偷猎活动的“可可西里一号行动”随后,环保志愿者组织“绿色北京”联同多家商业网站组建了“保护藏羚羊网络联盟”,到 2000 年底,共有 150 余个网站加入了这个网络联盟从以上案例看, “自然之友”与媒体合作,引起反响,直接促成了国家有关部门采取行动 在以上几个环节中,若把网络算做是第四种大众媒介,那么有三个环节媒体都是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记录者2003--2007 年,中国环保 NGO 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2003 年起,在关于水电开发的争议、圆明园防渗漏工程事件、北京动物园搬迁等一系列环保事件中,环保 NGO 走进公众视野,进入了公共决策方面较为重大和核5心的领域,提高了社会参与能力,初步显示了公民社会的特征而在这些事件的背后,传媒不再仅仅是支持者、同盟军,而且也是直接参与者。

      传媒和环保 NGO 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中国环保 NGO 发展历史上, “怒江保卫战”具有深远影响该事件简单说就是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在世界自然保护区“三江并流”保护区内外沿着怒江、金沙江等建设大坝开发水电,引起广泛争议传媒与环保 NGO 团结协作反对建坝的过程充分表现了环保传播的开拓和公共性构建成果:第一,对拟建的大型工程从一味说“好得很”变为多种声音第二、内容大大超越了简单的“反坝”与“拥坝”的争论第三、传递一种新观念,不仅保护绿色江河,而且保护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第四、呼唤公众参与近一步分析表明,传媒在报道民间环保组织的行动时对某些项目置疑和审慎的态度还有更深刻的含义:通过这些具体案例,它呼吁一种更加民主和科学的决策过程这突出体现在大型工程建设应该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它特别强调不应再忽视公众的参与这些声音早已不限于对某一两个工程的利弊的探讨,而是提出了怎样使决策程序民主化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更是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呼应 环保 NOO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公共性表达与构建有了明确的依托环保 NGO是传媒最重要的公共性表达的承载者。

      前面已经论及,环保 NGO 既是环境问题刺激的产物,也是传媒催生的产物当然,环保 NGO 的行动与声音通过传媒加以放大,影响到社会中的更多人,也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一组织,以组织的示范力量感染更多的普通民众培育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推动公共性构建这当然是一个良性循环但值得注意的是,传媒与环保 NGO 的合作还基于参与者身份的特殊 6三、记者与环保志愿者的“两栖人”角色 环保 NGO 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传媒的突出反映,还离不开一批记者与环保志愿者的双重身份的“两栖人”的参与他们既是传媒工作者,又是环保 NGO 的活跃成员几乎所有在全国较有影响的环保 N60 的领导者都有着媒体工作经历或至今依然从事新闻工作他们不仅率先行动,而且充分利用大众传播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由此带动其他精英(知识分子,包括大学生)参加,形成了群体性力量在推进环保事业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在众多行动者中,汪永晨算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她自 1996 年起就和几位同仁一起创办了绿家圊志愿者协会在中国近年来重大的环保事件中,她都是非常活跃的她在反对怒江建坝中成为关键人物她认为,虽然中国环保 NGO 和媒体的亲密关系从国际视角看太不正常,但在中国这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因为民间环保组织离不开传媒的支持。

      汪永晨还和另一位媒体和NGO 的“双栖明星”——《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兼“绿岛”组织的创始人张可佳一道,创办了一个环境“记者沙龙”,每个月开展一次在京记者编辑的环境交流活动廖晓义系“北京地球村”创办者地球村自 1996 年 4 月 22 日起在中央台 7 套独立制作《环保时刻》这个中国唯一的由民问环保组织制作的电视专栏每周播出一期,持续了 5 年2001 年以来改为在中央台 10 套《绿色空间》和一些地方电视台不定期播出地球村摄制组不仅着眼于中国的公民环保,还以草根组织特有的眼光,到十几个国家进行拍摄采访,介绍国际环保经验此后,她所依托的主要是深入各地实地拍摄的环保教育节月,以此来唤醒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对环保的自觉参与霍岱珊为“淮河卫士”网站负责人,原为周口地区广播电台记者在发现了淮河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后,他毅然辞去公职,奔走呼吁治理淮河污染,还创办了7“淮河卫士”环保网站多年来他扎根淮河,调查走访沿河两岸,向政府提交了多份议案;自己还到处募捐,帮助受害村庄通自来水、打深井,宣讲环境卫生知识,做了不少实际工作 此外还有保护黑嘴鸥的盘锦电视台记者刘德天、原《南华早报》记者、 《中国水危机》作者马军等。

      据统计,自然之友的会员中媒体工作者占有半数,在其他的环保NGO 中情况也大致如此 今天不少记者不仅作为传媒人员,也作为环保人士参与行动,这种两柄现象对环保 NGO 具有积极效果这些记者通过活动本身或者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推出了一系列有着自身特色的报道选题,这些选题使传媒的社会声誉明显提高而对与他们合作的环保 NGO 来说,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其内部凝聚力和对外吸引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和提高,而这对其自身的持续发展势必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合作使传媒与环保 NGO 借助对方的力量事半功倍地实现了各自的不同目者标,但最重要的是,从社会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