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南部桑蚕丝织经济的历史考察_1.docx
14页太湖南部桑蚕丝织经济的历史考察 内容提要:明代中叶以后,太湖南部的苏嘉湖地区逐步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具有明确结构和合理布局的桑蚕丝织区域 经济 体系生丝的生产和输出中心逐渐整合到了地处湖、苏交界的南浔一一震泽一线;丝绸的生产和输出中心则最终整合到了濒临嘉、苏交界的盛泽一地考察这一区域经济体系形成中行业区位格局整合的 历史 过程,对于思考今天的区域开发与发展不无启发关键词:太湖南部 桑蚕业 区位格局一 太湖南部蚕桑丝织经济系统中行业区位的形成及其动态发展过程与这一地区蚕桑丝织经济在空间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宋至明清,蚕桑丝织业逐渐由西部的湖州向东部的嘉兴与苏州拓展,如嘉兴的蚕桑重地在明前期还弱于湖州一带①苏州吴江的蚕桑业至清前期还只是在与湖州接壤的西南局部较为兴盛即便是湖州的蚕桑丝织业在府属地域内也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表1 统计 了宋至明前期湖州府属六县夏税中丝织品的数额,一定程度反映了蚕桑丝织业在这一地区的发展脉络表中的数据表明,宋代湖州的蚕桑丝织业重心位于地处西北的长兴县,元代移至南部的德清县,明代则移到了东南的归安和乌程县明代以前蚕桑业在地域上的这一发展过程与归安的菱湖和双林最早成为这一地区的丝织中心完全吻合。
人明以后,湖州归安和乌程的蚕桑丝织业也渐次兴盛起来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织,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湖业蚕,捻棉为紬尤工②菱湖镇更是因此而兴盛起来,遂为归安雄镇,“正嘉隆万间,第宅连云,阛阓列螺,舟航集鳞,桑麻环野,西湖之上无隙地无剩水矣③并逐渐由植桑饲蚕发展成为蚕丝生产和销售中心,万历间“丝有合罗丝、串五丝、经纬丝,属县俱有,惟出菱湖洛舍者第一④入清以后,菱湖依然相当程度地保持着这一优势“国朝……,商贾繁凑,丝业尤甲一邑,设有主簿驻扎⑤归安双林镇,在明弘治时就已是“商贾聚集之处,”⑥成化时更是“四方之商贾咸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弘治]《嘉兴府志》卷之2《土产》 ② 《归安唐志》,[同治]《湖州府志》卷29 ③ 《新湖州府志》转引[光绪]《菱湖镇志》卷1《疆域》 ④ [万历]《湖州府志》卷3《物产》 ⑤ 《新湖州府志》转引[光绪]《菱湖镇志》卷1《疆域》⑥ [弘治]《湖州府志》卷之4《市镇》贸易”于双林①双林镇向以生产绫绢与包头纱著称元时已有绢庄10所,自明“隆、万以来,机杼之家相沿比业,巧绌百出,有绫有罗,有花纱、绉纱、斗绸之缎有花有素,有重至十五、六两者,有轻至二、三两,有连为数丈,有开为十方。
②人清以后,绫绢生产继续保持不衰,镇民仍“以织绢为上,习此者多而出息亦巨,机声鸦轧,晓夜不休近镇乡民,“沿双溪左右延袤数十里,俗皆织绢③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清代的双林成为继菱湖之后的又一个蚕丝生产和销售中心,乾隆时“丝有头蚕,有二蚕,有头二蚕粗者多肥丝;细者名扁折,有清水经纬,有浆绫花纱经纬;最粗者名边丝,以其用为绌绢边卫也端午前后,闽广客商聚贸于镇④并且“兼并邻近市镇所出⑤蚕丝的生产已大大超过了本镇蚕茧的供给量,“有往嘉兴曹王(庙)附近买茧缫丝者,亦有载茧来鬻者也有到乌青镇“另买经纬自织⑥周边市镇已成为其生产的原料地终使清代出现了“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吴南诸乡岁有百十万之益”⑦的壮观景象表1 湖府六县夏税(丝、绵、绢、紬)比重表(%)注:①、②、③、④、⑤、⑥分别代表其位次数据来源于《湖州府志》卷8我们再来看嘉兴府的情况嘉兴县南部的王店镇,又名梅里,明万历间就以织绸著称,“所织绸最著名,”有褚绸、褚绫、薛绸等名产⑧清乾隆时“吾乡,……蚕丝之广,不下吴兴⑨城乡都有缫丝,“屋角青桑不复遮,村村轧轧响缫车崇德县的石门镇,在明末也已盛产生丝,“五月新丝满市廛,缫车鸣彻斗门边,沿流直下羔羊堰,双橹迎来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成化十一年]张廉:《重建成化桥碑帖》。
② [乾隆]《湖州府志》卷14 ③ [同治]《双林镇志》卷15《风俗》 ④ [乾隆]《东西林汇考》卷4《土产志》 ⑤ [民国]《双林镇志》卷17《商业》 ⑥ 《双林镇志》卷15《风俗》 ⑦ 唐甄《蚕教》,《皇朝经世文编》卷37 ⑧ [崇祯]《嘉兴县志》卷17 ⑨ [乾隆]《梅里志》卷7⑩ 郑融《田家词》转引陈学文《明清时期王店镇的 社会 经济结构》,《浙江学刊》1991年第3期桐乡县的濮院镇是当时丝绸生产的销售中心早在元大德间濮鉴出万金建四大牙行,收购丝绸,为永乐市,成为桐乡一带的绸市明“弘正间,……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巨商,贸资争委①万历十九年(1591),“迩来肆廛栉比,华厦鳞次,机杼声轧轧相闻,日出锦帛千计远方大贾携橐群至,众庶熙攘,于是集往,亦嘉禾一巨镇②自明万历改土机为纱绸机后,织绸业蒸蒸日上,“濮绸之名,遂著远近”③人清以后,织绸持续发展,近镇村落,“皆务于织④乾隆时“日出万绸”,“终岁贸易不下数十万”明代以来,湖州的长兴、德清、归安和乌程,以及嘉兴的崇德、嘉兴、桐乡等地已普遍植桑饲蚕;一批市镇已具有了一定规模的丝织业,其中以菱湖、双林一线的蚕丝生产和销售最为兴盛图1 明代以来蚕丝生产中心的区位图 我们先分析菱湖和双林作为蚕丝生产中心的区位因素。
首先应该对当时蚕丝的输出线路有一个大致了解,虽然湖丝最终的消费地是全国各地乃至于海外,但是我们似乎更为关注它在本区域内的输出口径,因为这可能更接近区位分析中消费地的含义明清时期,湖丝出境主要依靠頔塘(又名荻塘)、苕溪、烂溪和运河这几条水道,以湖州府城、嘉兴府城以及嘉湖交界的乌镇为出口,运往苏杭等各地根据区位因素理论,我们可以认为,蚕丝的原料产地分布在湖州的长兴、德清、归安和乌程,以及嘉兴的崇德、嘉兴和桐乡等地,这是一种多处原料产地散布的情形;而頔塘、苕溪、烂溪和运河这几条水道所经过的湖州城、嘉兴城以及乌镇段一带则是蚕丝产品的消费地根据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关系,我们可以在地图上画出三个区位图(见图1:区位图A,是以长兴、德清、石门、双林、湖州为角的多边形;区位图B,是以长兴、德清、石门、乌镇、南浔为角的多边形;区位图C,是以长兴、德清、石门、王店、嘉兴、南浔为角的多边形)不难发现,无论从那个区位图看,菱湖和双林均位于其中菱湖之所以先于双林成为蚕丝生产和输出中心,是因为湖州地区的桑蚕植养早于嘉兴地区,区位图A更接近这一时期原料产地与消费地的实际情况,而菱湖恰好更符合这一区图中生产区位的要求随着嘉兴地区桑蚕业的兴起,区位图B和C更接近于这一时期原料产地与消费地的实际情形,而此时双林则更符合这两个区位图对于区位的要求了。
菱湖正位于东苕溪之旁,而双林也邻近頔塘,可能与这一时期蚕丝出境以这两条水道为主有关,这就造成了这一时期的区位图向这两条水道方向的变形因此,从区位的角度观察,明清时期这一地区蚕丝生产和销售中心由菱湖向双林的发展,与作为蚕丝生产的原料产业一一桑蚕业的发展方向完全吻合 ① 濮侣庄:《濮川志略》卷1转引陈学文:《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 市场 网络》,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② 李培:《翔云观碑记》转引陈学文:《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6页 ③ [嘉庆]《濮院所闻记》④ 沈廷瑞《东畬杂记》原料加工成产品的性质对于区位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缫丝主要原料是蚕茧,“通常1斤鲜茧缫丝2.13两,最高为2.47两,最低为1.75两①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把蚕茧作为缫丝的唯一原料,实际上缫丝的过程还需要其它辅助性原料,水和柴薪是不可缺少的柴薪的问题将在后面一部分谈到,先来看水不同的水可缫出不同性能的丝,“山水性硬,其成丝也刚健;河水性软,其成丝也柔顺;流水性动,其成丝也光洁而鲜;止水性静,其成丝也肥泽而绿;山水不如河水,止水不如流水②因此色泽优良的丝还须以好水为原料。
好水并不是处处都有,也存在着一个原料产地的问题,而水在缫丝的过程中基本上属于极端的“失重原料”根据区位理论,我们知道失重原料倾向于将生产地引向原料产地,也就是说,缫丝地应该位于有优质水的地方事实上,太湖南部但凡产丝地区都具有优质水源例如双林附近水质优良,利于缫丝的洗涤,凤凰泉在镇西五里,“水深而冽,乡人取以缫丝,洁润异常因此“汲得凤凰泉畔水,一堆白雪晃新丝③东林以“龙山泾之水瀹之,其水清,丝绵特肥白④濮院镇作为早期这一地区丝绸的生产重地,其中的人为因素较重,不仅其起始原因具有十分明显的人为因素,而且其衰败的原因也有十分浓厚的人为色彩,因此,单纯用区位理论去分析似乎不太适合,暂且将它作为一个例外搁置不论二入清以后,随着桑蚕业继续向苏州府吴江地区的发展,以及由于政府政策的调整所导致的湖丝销路的变化,这一地区生丝和丝绸的生产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桑蚕业向该地区的东北部推进地处苏湖交界的南浔,清代已是遍地植桑,“乡间隙地无不栽桑,”⑤“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⑥蚕事之盛已大大超出了本地桑叶之供给,因此常常向邻近地区购买桑叶以补不足,称为“做叶”、“顿叶”吾乡(南浔)则栽桑地狭,所产仅足饲小蚕,曰小叶,叶莫多于石门、桐乡,其牙侩则集于乌镇,三眠后买叶者以舟往,谓之开叶船,买卖皆曰稍,吾镇之饶裕者亦稍以射利,谓之作叶,又曰顿叶。
⑦苏州南部的震泽县,在清乾隆时已是“邑多栽桑以畜蚕,故西南境之农家颇善治桑⑧桑蚕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近代丝绵日贵,消费品蚕利厚,植桑者益多,乡村间始无旷土春夏之交,绿阴弥望,通计一邑,无虑数万株云⑨吴江的黄溪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吴江县震泽、严墓蚕桑 调查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 农村 调查》,1952年 ② 高铨:《吴兴蚕书》 ③ [民国]《双林镇志》卷2《水道》 ④ 吴玉树:《东林山志》卷21转引陈学文:《明清时期双林镇的社会经济结构探索》,《浙江学刊》1986年第5期 ⑤ [同治]《湖州府志》卷24《物产》 ⑥ [同治]《南浔镇志》卷21《农桑》 ⑦ 董蠡舟:《稍叶》,[光绪]《乌程县志》卷28 ⑧ [乾隆]《震泽县志》卷25《生业》⑨ [乾隆]《吴江县志》卷5《物产》带,“溪民在明时多不习蚕桑,国朝乾隆初,凋字圩、梧字圩一带颇有养蚕者①桑蚕业的发展带动了这一地区丝织业兴起我们先来看看生丝生产和销售的情形南浔人善于缫丝,故有“缫丝莫清于南浔人”②之说手工缫丝的技术很有讲究,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丝质和出丝率,“丝之高下出于人手之优劣,同此茧,同此斤两,一人良工之手,增多丝至数两而匀称光洁,价高售速,故不可不慎择其人也。
③成丝品种不一“丝,头蚕为上,柘蚕次之极细而白者谓之合罗,稍粗者谓之串五,又粗者谓之肥光④震泽县“丝,邑中盛有,西南境所缫丝光白而细,可为纱缎经俗名经丝,其东境所缫丝稍粗,多以织绫细,俗称细丝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后期,这一地区的“辑里丝”崭露头角,“湖地宜蚕,。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