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doc
20页常州贝斯特教育培训中心文言文阅读专题【考点简述】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几乎可以包括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考查的主要内容有:①朗读、断句、停顿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③重点语句的理解和翻译④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主要观点内容中心句等)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段中心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⑦分析写作特点一.常用实词:中考考查的保守考点之一,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文言实词的重点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别现象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1.常见通假字例释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曷:通“何” 5、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熙:通“嬉”,开玩笑。
2.一词多义: 使① 命令,派遣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② 出使晏子将使楚《晏子使楚》③ 致使,让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④ 假如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少年中国说》⑤ 使者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4.古今异义:左右 楚王闻之,谓左右(《晏子春秋》) 身边跟随的人二.常用虚词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二十多个,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若、乎、夫、焉、遂、盖、虽”这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作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存下来了那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解释时,应准确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代替,借助归类进行比拟,掌握各类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通过反复训练,熟记各类虚词的基本用法三..翻译句子: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是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正确理解词义及文言句式,需掌握关键性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依据各类句式的特点,正确掌握文句的意思,着眼点放在对课文核心句、文眼句及其判断句、倒装句、主动句、省略句式的理解及翻译上今后的中考中,句式的理解和翻译,仍是考查的重点1.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2.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3.省略现象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四.基础知识考察: 主要会以填空题或选择题的方式考察对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以及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感悟五.开放性简答题:回答此类试题,一要读懂原文,准确理解其文意;二要着眼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三要认真审题,扣紧题意作答;四要密切联系自己的经历、社会生活、历史,谈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尤其要利用综合试题提供的材料,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作探究性思考知识点详解】一、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安 (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8.国 (1)国防。
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9.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10.见 (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
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12.尽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13.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