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ppt
40页通史复习,第四部分 现代世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一、阶段特征 二、考纲要求 三、五年高考真题 四、涉及教材,阶段特征,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体世界不断发展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等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伴随着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上:两种模式借鉴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市场的作用不断加强;同时,世界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科技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0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第一节,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本节涉及教材页码:必修一:P152-168 主要考点:两极格局;冷战;多极化趋势,全国卷考题统计,概念解读,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1)雅尔塔体系:起止时间是19451991年,雅尔塔协定内:容包括制裁战败国、划分美苏势力范围和一些国家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2)冷战: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之间的冷战,起止时间是1947-1991年,是美国率先发动、苏联针锋相对的,使用除直接战争之外的手段进行的对抗 (3)美苏争霸:起止时间是19551985年,以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放弃争霸而结束 三者关系:雅尔塔体系包含冷战、美苏争霸;冷战是雅尔塔体系的调整和演变;美苏争霸是冷战的集中体现;冷战和美苏争霸导致雅尔塔体系崩溃2.冷战与“热战” (1)“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美苏“冷战”的重点是争夺欧洲控制权 (2)“热战”是指在“冷战”的大环境中采取的军事行动,不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冷战”的扩大例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热战”,但又均属于“冷战”的范畴这是因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都有美苏的身影,但是,美苏没有直接交战,对于美苏而言是“冷战”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上,美国与中国、朝鲜、越南均直接交战,对于中美、美朝、美越是“热战”概念解读,3.第三世界 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1973年9月不结盟国家在阿尔及尔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这个概念。
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同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谈话中曾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概念解读,4.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由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倡导,于1961年9月成立,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1992年,中国成为其观察员国概念解读,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教材补缺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规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即雅尔塔体系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2)评价 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1.原因 (1)基础框架:_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 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美苏关系:美苏两国在_上的矛盾日益加剧;美国全球扩张,苏联扩大在东欧的影响;美苏两国领导人互不信任对方雅尔塔体系,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一、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9451955),2.形成过程,美,1946铁幕演说,1947杜鲁门主义,1947马歇尔计划,1947马歇尔计划,苏,1947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1949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华沙条约组织,德国分裂:1949年, 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_ 朝鲜分裂: 1948年,分裂为大韩民国和_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3.“冷战”下的国际关系,(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越南战争:19611973年越南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局部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2)导致国际局势紧张,(1)总体上: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和它的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2)积极方面: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诉诸战争,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亚非拉国家结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促进科技竞争和经济政治多极化发展 (3)消极方面: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加剧世界紧张局势;推行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破坏了全球化进程,妨碍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4.影响,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援助资金由只能用于私人企业扩展到政府控制的企业;援助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这一调整 A .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B.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衰退 C .扩大马歇尔计划的范围D .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对点训练,A,2.(2016全国,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对点训练,D,认知深化,1.“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背景:都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2)不同点,2.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思考:美苏两极对峙的启示?,(二)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法德和解是前提实现欧洲稳定和发展的需要逐渐摆脱美国控制,实现欧洲的独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欧洲有相似的文化传统 (2)进程 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_,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后成立 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_ 1973年提出“用同一个声音说话”,75年“欧洲议会”成立,巴黎条约,欧洲共同体,(3)作用 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整体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为摆脱美国控制创造了条件:一些主要国家开始推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西德、法国等;迫使美国调整对欧政策,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2.战后日本的崛起 (1)原因 进行_,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_使美国在日本进行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民主改革,朝鲜战争,(2)表现: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开始谋求 _的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独立 两极格局影响主权和发展 万隆会议的推动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政治大国,(3)政策 初期奉行非集团、_的政策 20世纪70年代把_作为重要任务,以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_的崩溃 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_ 4.中国的社会主义探索: (见中国现代史部分),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体系,两极格局,3.1974年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
这表明 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 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 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对点训练,B,4.(2017课标全国,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对点训练,A,(三)两极格局结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1.东欧剧变 (1)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3)表现 1989年,_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波兰,2.苏联解体 (1)过程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1991年底,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宣布成立_ (2)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瓦解独立国家联合体,【图示构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选修3) 一、“冷战”局面的形成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为“冷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元气大伤;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加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渐成均势格局 (3)矛盾激化: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冷战” 链接选修 ,2.表现 (1)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苏联:政治上建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组建华约组织 (3)高潮:出现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德国最终分裂 3.影响 (1)美苏“冷战”,大搞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2)美苏控制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局部冲突争端不断 (3)因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4.特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2)在美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