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祛湿化浊通心方文献综述.docx
15页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一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的概述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 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甚者可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5]根 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主要与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 )的简称,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 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称为冠 状动脉性心脏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 [6]冠 心病一般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缺血性心肌病、无痛性心肌缺 血等,其中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冠心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类型⑺1. 病名渊源“胸痹”之名,首见于《内经》中《灵枢•本藏篇》“肺小则少饮,善病喘喝; 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作为胸痹最重要的症状,“心痛”之名的 出现早于胸痹,最早是见于成书于公元前11世纪的《山海经》[8]:“其草有萆荔, 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在1973 年在长沙马王堆三 号汉墓出土的,已知的我国最早的经脉学专著《足臂十一脉灸经》中也有记载:“臂太阴脉,其病心痛,心烦而噫”;在《难经》等著作中也有“心痛”一名。
但首次较详细论述胸痹病症的则是《内经》,如《素问•标本病传论》记有“心病 先心痛”之称,《素问•缪刺论》记有“卒心痛”之谓;《灵枢•厥病》用“真心痛” 命名心痛严重并迅速造成死亡者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正式提出“胸 痹"之名,并对其进行了专门论述:胸痹是指胸中阳气痹阻不通之病,胸闷痞塞与 疼痛并存是其特征;胸痹的内涵被大大拓展,不仅指肺系疾患,还涵盖心系疾患, 甚至可能涉及脾胃疾患《诸病源候论》中关于“胸痹”症状描述更为详尽,“胸 痹之候,胸中幅幅如满,噎塞不利,习习如痛,喉里涩,唾燥,甚者心里强否急 痛,肌肉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胸前皮皆痛,手不能犯,胸满短气,咳唾 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背脊,其脉浮而微者是也不治,数日杀人”历代医家对“胸痹”概念、范围及所属的脏腑看法不一以《内经》、《诸病 源候论》为代表的古医籍认为“胸痹”是包括心、肺及胸隔病变的胸部痹阻性疾 病的总称而以《金医要略》、《肘后备急方》、《圣济总录》代表的多数医籍认为“胸痹”主要指“心痹”,即心系疾病可见历史上“胸痹”病名的论述并不统2. 病因病机胸痹心痛的发生责之寒邪内侵、热邪侵袭、饮食失调、情致失节、劳倦内伤、 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而其病机则为本虚标实:本虚指气虚、阴伤、阳衰,肺、 脾、肾、肝亏虚,心脉失养;标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 心脉在病症的发生发展中,虚实相互影响,多因实致虚2.1 病因认识历代医家对胸痹心痛的病因有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学说,一为六淫致病说、一 为情志致病说、一为饮食不节致病说、一为外伤致病说综合以上四种学说,以 下将从寒侵热袭、情志失节、饮食失调和劳倦体虚四个方面认识胸痹心痛的病因2.1.1 寒侵热袭从《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就认为风寒湿燥热诸淫所胜皆能病心痛,并提出 本病与寒凝心脉、热邪侵袭有很大关系寒邪是导致胸痹心痛的重要病因之一, 或外在寒毒直接或间接侵犯心脉,或素体阳虚寒自内生寒为阴冷之物,其性凝 结、收引,且易伤阳气人之气血津液的运行,依靠人体一身阳气的温煦和推动 若人受阴寒之邪的侵袭,或自身阳气虚损而致阴寒内盛,人体失于温煦,经脉气 血运行不畅,甚至凝结阻滞若寒邪侵犯心脉会导致致心脉凝滞不通,不通则发 为心痛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胜寒厥之胃,则内生心痛”同篇“寒淫所胜,血变脉中……病名厥心痛”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心病诸候 凡五论》指出:“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备急千金要方〃心腹痛》亦认 为:“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则发卒心痛胸痹。
热邪导致胸痹心痛相关的一记载 首见于《内经》,并指出火热之邪炽盛,灼伤血脉或经气厥逆,均可发为胸痹 如《灵枢•厥论》中有“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的记载;《素 问•刺热》又曰:“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 痛面赤无汗,壬癸甚, 丙丁大汗, 气逆则壬癸死, 刺手少阴太阳”2.1.2 情志失节七情内伤,五志化火,逆犯心胞,可致心痛,严重者甚至可以发展为“真心 痛”《证治准绳•心痛胃脱痛》中说:“心统性情,始由休惕思虑则伤神神伤脏 乃应而心虚矣,心虚则邪于之,故手心主包络受其邪而痛也忧思伤脾,脾失 健运,津液聚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滞不行;气滞或痰阻均可使气血闭阻, 不通不荣发为胸痹心痛沈金鳌《心病源流》有云:“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 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常,闭阻不通而发心痛”,并指出七情除“喜之气 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2.1.3 饮食失调饮食因素在胸痹心痛发病占有关键地位,合理饮食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防治冠 心病心绞痛的一个重要方面过食肥甘厚腻或烟酒成瘾,酒食有伤脾胃,运化失 常,聚湿生痰,上犯心胸,发为痹痛《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甘,心 气喘满。
《素问•五脏生成》云: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 于食,名曰心痹 意在指明过食肥甘,痰浊内生,痹阻心脉,或者饱餐伤气,推动 无力,气血运行不畅而发本病《儒门事亲》云:“夫膏梁之人,起居闭逸,奉养 过度,酒食所伤,以致中脘留饮,胸闷痞隔,酢心”之记载《寿世保元》曰: “酒性大热有毒,大热能助火,一饮下咽,肺先受之,酒性喜升,气必随之,痰 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不生肾水,水不能制心火,诸病生下焉……或心 痹痛以上均说明有部分心痹得之于脾胃薄弱,饮食不节2.1.4 劳倦体虚内伤劳役、年迈体虚是胸痹心痛发病原因之一,久劳体虚及中老年人之人多 亏及先天之本,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心胸,或累及后天之本,脾阳不 振,运化无能,不能滋养心胸《素问•举痛论》指出心痛的发作,与气血不足有 关,曰:“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圣济总录》曰: “虚极之人,为寒邪所客,气上奔迫,痹而不通,故为胸痹”《玉机微义》中也 指出本证辩证属于虚者“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 明•戴元礼说:“房劳肾虚之人,胸膈多有隐痛此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 之故2.2 病机阐发2.2.1 心脉痹阻论胸痹病位在心。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因寒凝、痰浊、气虚、气滞、水邪 等均可致血流凝滞而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发为胸痹《内经》认为“心痹者, 脉不通”,如《素问〃举痛论》有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稽迟, 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提示寒凝血脉;《素问〃脉解论》认为“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 中,故胸痛少气也”,提示水邪客脉;《医林改错》也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 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可见气滞血虚也可阻痹心脉结合冠脉造影 结果可看出,气滞相当于冠状动脉痉挛,血虚相当于血液动力学异常,痰浊相当 于冠状动脉管壁斑块,其所造成的心脉痹阻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病机2.2.2 阳微阴弦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中说:夫脉当取太过 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 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始将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仲景指出且 疾病发生都离不开邪盛和正虚两个方面,“阳微阴弦”也是胸痹心痛的脉相太过 与不及的反映阳微是寸脉微弱,上焦阳虚之象;阴弦为尺脉弦,阴寒内盛之征, 故胸中阳气闭阻,下焦寒饮上冲,凝聚于心胸痞塞阳气而发病,此乃胸痹之病机。
“阳微阴弦”言胸痹心痛总病机,通过仲景在该篇所论诸条文可以看出,“气虚”、 “阳虚”属于“阳微”,“痰”、“饮”、“寒”属于“阴弦”之邪同时《金匮要略》 中讲“胸痹”、“心痛”合篇,除因二者病机均是阳微阴弦之外,还由于脾胃与心 肺胸部位臵相邻,经络相通,关系密切,发病易互相影响《症因脉治》也有分 析说“胸痹之症,即胃痹也”,因此情志失常、饮食不节对脾胃造成影响,也是“阳 微阴弦”病机的重要过程2.2.3 痰瘀互结论虽然胸痹心痛的致病机理绝大部分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然而因瘀 血与痰热互结而发心痛者也大有之《内经》有“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的论述,《圣济总录•伤寒统论》 中有“毒热内癖,则变为瘀血”的论述,可见寒、热等邪气均可造成血瘀,不通 则痛,发为胸痹心痛《仁斋直指方•附遗》中曰“果为气血痰水所犯,则其痛掣 背”, 《类证活人书》中记“(心)包络之痛,有痰涎停伏,窒碍不得通而痛”,说 明痰涎痹阻不通是胸痹重要的病机特点胸中阳气有推运血脉之功,而其由脾之 五谷精气于肺之清气于胸中相合而成,若因饮食失节,过食辛辣厚味,或嗜食烟 酒,使脾运失健,痰浊内生,上犯心胸,阻遏心脉而发为心痛。
直到明、清时代 出现了“污血”、“癖血”、“痰瘀同患”等论述, 痰瘀互结的理论才逐日完善《医 林改错〃隔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有云“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古今医鉴•心痛》指出“其有真心痛者,……或污血冲心而痛极,……夕发旦 死”,《证因脉治〃痹症论》也认为“胸痹之因, ……痰凝血滞”由此可见,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病邪(风寒、 痰饮、热、等)阻滞,二是阳气虚弱,三是气血郁阻此三点互为因果,共同导 致了胸痹心痛的发生发展[9]3 辩证分型辨证论治是一种中医所特有的治疗思想,辩证分型是准确建立治法和方药的 关键在临床施治的时候,医家常在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的同时,结合各自在临 床实践中的体认,总结并提出各自的辨证要点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 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将胸痹心痛证候分类为心血瘀阻证、心气虚弱证、心肾 阳虚证、心肾阴虚证、痰浊内阻证、寒凝心脉证等 6 个证型2011 年,中华中 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制定了《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胸痹心痛可有如下 7 种辨 证分型:实证:痰阻心脉证、气滞心胸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虚证:心 气亏虚证、心阴不足证、心肾阳虚证。
近年来,现代中医学对胸痹有了更加深入研究和认识,胸痹心痛的辨证分型 也出现了百家争鸣之景:梁秀香[11]将胸痹心痛分为 7 型: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痰浊内阻证,心 脾不足、痰阻经络证,心气虚弱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黄存垣[12]将胸痹心痛分为 6 型:心血瘀阻证,痰浊壅塞证,阴寒凝滞证,心 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黄永生[13]将胸痹心痛分为 3 型:阴虚气滞证,气虚气滞、寒热错杂证,气血 两虚、肝气郁结证张明雪[14]认为,胸痹心痛发生发展各阶段的证候演变依照构成比由高到低依 次是:早期: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发作期:心阳不振证、气滞痰阻证、瘀 血阳微证、寒凝心脉证,缓解期:心肺气虚证、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证,恢复 期:阳虚气滞证、气阴两虚证、心气不足证邹澍宣[15]认为,胸痹心痛胸痹心痛发生发展各阶段的证候演变依次是:急性 期: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胸证,痰浊闭阻证,瘀血痹阻证;缓解期:心气不足证, 心阴亏损证,心阳不振证尚宪敏[16]认为,胸痹心痛可分为:虚证:心气虚证、心脾气(阳)证、心肾 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俱虚证,痰证:实热痰证、虚寒痰证、痰瘀兼挟,滞 证:寒邪凝滞证、肝郁气滞证、食积壅滞证,瘀证等 4 大类 12 个证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