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个与眼睛有关的古汉字.doc
4页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摘 要:陈寅恪曾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的确,随着历史的演变,许多汉字的字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来一看便知其义的象形字经过字形字义的演变已经很难想象它的本来面貌,去探寻它的本意和原来的字形就变成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本文选取了“目”之一字来看与它相关的几个字的本来面貌,借此来探究它们的演变过程关键字:说文解字;眼睛;目;臣“目”之一字,在甲骨文中便出现了,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以“目”为部首的汉字陈寅恪曾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随着历史的进展,汉字也在进行着改变,许多字的字形变得和本来的样子相去甚远,特别是原来是象形字经过演变乍看下与本意完全无关的一些汉字这篇论文就是来浅谈与“眼睛”有关的几个汉字,来观察它们的演变根据现在的字形来看,很难想象“目”是一个象形字其实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一眼就可以看出“目”字是个象形字的事实甲骨文的“目”字就像一只眼睛,外边的轮廓是眼眶,里面是瞳孔(见图一);而金文中也没有什么变化,仍然可以让人一眼看出这是一只眼睛(见图二)到了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篆体字(见图三),之所以不像了,其实是因为把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竖起来了,表示瞳孔的圆形变成了“目”间的两横,也就变成了现在我们写的字形了。
abc ab 图一 图二 图三可见,“目”的本义就是眼睛在《诗经•卫风•硕人》中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来形容庄姜的美丽,里面的“目”就是眼睛的意思这个意思是经常出现的,如嵇康《赠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眼送鸿雁归去);《韩非子•观行》:“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眼睛无法看到自己,因此用镜子来照脸);《史记•蔺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张目叱之”(蔺相如睁大眼睛呵斥他)……此外还有许多常用的词汇,如侧目、面目、耳目、目中无人、目无法纪、目不转睛等等都是指人的眼睛人的眼睛可以看东西,于是“目”字从名词“眼睛”引申为动词“看”的意思眼睛”二字都是形声字,晚于“目”字出现,“看”是会意字,“从手下目”,这几个字本身也与“目”字有关在古籍中“目”字当做动词“看”的例子也有许多,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数目项王”(范增好几次用眼色示意)还因为人的眼睛都有眼眶,所以有些带框的孔状物也被称为“目”,如郑玄《诗谱序》中:“举一纲,而万目张”(渔网一提,所有的网眼都张开了)比较有趣的是“臣”字,很难想到它也是个象形字而且与眼睛有着直接的联系。
甲骨文的“臣”字就像一只竖起来的眼睛,金文的形体也大致相同(见图四)我们祖先的智慧实在令人惊叹,因为只有人侧面低头时眼睛才会是竖着的形象,而奴隶是不能正面看向主人的,只能歪起头来看,所以这个“臣”字表示的是奴隶的形象《书•费誓》中有:“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孔安国传《书•费誓》时说,凡是奴隶“男曰臣,女曰妾”,说明“臣”指的是男性奴隶图四 甲骨文金文由臣所组成的字有“卧”、“宦”、“临”、“监”等见图五)“卧”,《说文》中说“休也,从人臣,其伏也”,是躺下休息,眼睛还是睁着的;这就与“睡”字相区别了,因为“睡”字的篆文可以看出眼睑垂下,准备入眠了,《说文》中说:“坐寐也,从目垂”,眼睛已经闭上了宦”字是个会意字,金文和篆文中都是宫殿中一个奴隶的形象,“宦”的本义就是帝王的奴仆《说文解字》说:“宦,仕也”,意思是做官,这是后来引申出来的意思,所谓“宦海风波”,指的就是官场了临”繁体字写作“臨”,依草书、行书综合简化成现在的字形《说文》:“临,监临也根据林义光的解释,“品,众物也,象人俯视众物形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也说:“象一竖目之形,人首俯则目竖根据金文的字形确实是一个人在俯视一众物品,所以,“临”原来是俯看的意思,后来才引申出靠近、来到等意。
监”繁体字写作“監”,《说文》:“监,临下也据林光义的解释,“监”是“鉴”的本字,意思就是镜子唐兰《殷墟文字记》:“象一人立于盆侧,有自监其容之意《说文通训定声》也说:“假借为鉴,实为镜这些都说明“监”本意是镜子,后来才有了其他的引申义篆) (金)(篆) (金)(甲骨)(金) 卧、睡 宦 临 监 图五同样字形变化很大的与“目”有关的还有“民”字,而且,“民”字的本义和公民完全没有关系民”是个会意字,甲骨文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上面是一只眼睛,下面是一把锥子的形状,象征用锥子刺瞎眼睛,到金文锥子的形状更加实体化(见图六)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中说的很明白:“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周代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亡其左以为奴征远古部落战争中对待俘虏十分残忍,那些侥幸没有被杀掉的俘虏就会被锥子刺瞎一只眼睛,作为他们成为奴隶的象征,从此低人一等,称之为:“民”这就是为何“民”也会和“目”扯上关系 见视看望相图六 图七 再来看一组与“看”这一意思有关的字:“见”、“视”、“看”、“望”、“相”。
见图七)“见”的繁体字写作“見”,显而易见是个会意字,上半部分是“目”,下半部分是个人,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人形或跪或立,有各种形态,相同的一点就是都强调突出了上面的“目”隶变后的“见”下面人形变成儿,渐渐演化成现在的字形《说文》说“见,视也”,这就是“见”的本义这个义项一直沿用到今天,“见闻”、“见义勇为”、“见多识广”、“司空见惯”都是用的这个意思见”还因这个义项被引申为对事物的看法、意见,如现在常用的“真知灼见”、“固执己见”等等事物都是“被”看见,所以“见”字可以表示被动,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视”字从见示声,是个形声兼会意字视”和“见”的意义相似,有细微的差别视”字表示看的动作,而“见”字强调看的结果,表示看见了看”字出现的较晚,“从手下目”,是个会意字,“看”就是把手放在眼睛上方来帮助人看得更清更远,更注重于“看”这一动作望”《说文》说:“从亡,朢省声甲骨文是一个人上面一只大眼睛的形状,金文加了个月形,作举目望月之形,后来才变成了现在从壬、从月、亡声的“望”,实则也是目部字《说文》说“相”(xiàng)是“省视也从目从木。
相”是个会意字,这个字在甲骨文中的组合有很多种,有的是上下结构的“目”和“木”,有的是左右结构的“目”和“木”,意思都是仔细地观察树木,到小篆才规范成左木右目相”的意思渐渐扩大成对客观事物的仔细观察,乃至对看不见的时态、形势的审视,前者如“相马”,后者如“相时而动”甲骨文中还有一个字与眼睛的形象十分相像,就是“面”字(见图八a)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外面一圈是一张脸的轮廓,中间突出了眼睛,可能我们的祖先认为人的脸上特征最明显、最引人注意的一个器官就是人的眼睛吧面”的本义就是人的脸,只是在古代“面”和“脸”的含义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脸”本来指的是眼睛下脸颊上的一部分,范围要小于“面”,后来才发展为现在的“脸”、“面”的范围,两个字才有了相同的意义现在词语中的“面色”、“面纱”、“面红耳赤”、“面不改色”都是用的本义《列子•汤问》中有“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这里的“面”的意思是面向、面对,这个意思是由本义面目引申来的,“面”还可以作副词用,意为“当面”,现代汉语中的“面谈”、“面议”就是这个意思眼睛上方就是眉毛,甲骨文中的“眉”字(见图八b)就是“目”字上面多了一条波浪线或者几根标志性的眉毛,这样眉毛的意思就一览无余了。
在书的上部加上批注称为“眉批”就是由于眉毛的位置生在眼睛上方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中有个与“眉”字形极其相似的字,就是“省视”的“省”(xǐng)《说文》:“省,视也见图八c)a b c 图八此外当然还有很多与眼睛有关的汉字,笔者在这篇文章中列举的只是在研究过程中引起自己较大兴趣的几个,才疏学浅难免有所偏颇,但是也让我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丰富了我的眼界在这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发现古文字的演变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许多现代汉字看上去和它的本义没有任何关系,或者根本难以想象它的本来面貌以及与本义之间的关系,如“臣”,很难想象它和“目”是同源,是字形的横竖变化了而已由这一个字又可引申出包含这个字的许多其他字,如“临”、“监”,它们经过简化,现在看来似乎和眼睛一点关系都没有,却实实在在是由眼睛这个意思发展来的探究这些汉字的起源和变化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通过阅读继而查证,最终引起自己的兴趣并发展、完善自己的想法,是我此次写作这篇论文最大的收获参考文献杨敦伟.现代常用汉字溯源字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左安民.汉字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流沙河.流沙河认字[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0李兆宏,刘东方.说文解字全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张闻玉.汉字解读[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