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劳动的经典古诗词赏析.docx
11页关于劳动的经典古诗词赏析古人留给了我们众多关于劳动的诗篇,从这些古诗中,我们能读出诗人对劳动的赞美,更能感悟出辛勤的劳动人民对美妙生活的憧憬下面是我共享的关于劳动的经典古诗词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劳动的经典古诗词赏析一 《观刈麦》 唐朝·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哀痛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赏析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晰,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夫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力倦神疲还不觉得燥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夫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呈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她要来拾麦的缘由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夫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夫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剧烈的讽谕意味,自由不言之中诗人由农夫生活的苦痛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安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怜悯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夫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显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奇妙而委婉,可谓专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务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好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苦痛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实,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诗人的心弦明显是被耳闻目睹的凄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溢对劳动者的怜悯和怜悯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无限的怜悯之感与怜悯之意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状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化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备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和善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夫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苦痛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夫对比,非常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奇精警,难能珍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关于劳动的经典古诗词赏析二 《悯农二首》 唐朝·李绅 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详细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夫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呈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建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夫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找寻,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其次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夫依旧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夫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夫不避寒冷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劝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厚的慨叹之中,凝合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怜悯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尝,其中不是没有缘由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常常接触到的最熟识的事情但是,最熟识不肯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很多熟视无睹的状况,假如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晰,从而加深了相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也许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索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样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每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夫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视察到了,并凝合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化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争论,而是采纳显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简单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纳了显明的形象概括了农夫在广阔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终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状况形成显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索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干脆把观点告知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其次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夫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夫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尝得更加详细、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终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劝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终,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简单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缘由 关于劳动的经典古诗词赏析三 《清平乐·村居》 词牌名:清平乐|朝代:宋朝|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活灵活现、绘声绘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爽”,“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爽”、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运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澄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爽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闲聊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密切无间,那种和协、暖和、满意的老年夫妻的华蜜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异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肯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纳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随意地淘气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显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自由自在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活灵活现,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运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围着小溪,布置画面,绽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运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原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特别清爽美丽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闲聊,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洁的情节支配,就把一片生气勃勃和平安静、朴实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爽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奇妙、新奇,色调协和、显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爽秀丽、朴实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宠爱农村和平安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遇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安静、朴实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切宋朝复原大业来看,他憧憬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状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安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