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3.3交通港站与枢纽 课件.ppt
39页第三章 运转设备基本要求1.了解到发线数量的确定方法,有关到发线单、双进路 ,超限货物列车到发线布置,到发线与旅客站台的布 置形式等有关原则和规定 2.了解机车走行线、机待线、机车出入段线以及调车线 、牵出线的数量确定方法 3.理解机走线位置确定方法4.了解咽喉设计方法5. 会分析布置图中各个道岔、渡线、梯线、线路的作 用列车到发线机走线、机待线、机车出入段线调车线、牵出线、驼峰车站咽喉区第一节 列车到发线 一、货物列车到发线 1、数量⑴影响因素 ①列车对数及其性质:占用次数和时间 ②车站位置、衔接线路方向数、相邻区段闭塞方式 ③车站布置图的类型横列式:线路少 纵列式:多 客货纵列式:多④技术作业过程及作业方式:占用到发线时间 ⑤机车交路 ⑥车站各项设备能力是否协调⑵到发线数量的确定Ⅰ、查表法: ①货物列车换算对数②增减规定 ③尽头式正线N换算=[N中+(N区到+N区发+N摘到+N摘发)α]/ 2例 :ACB→5+11+4+2←5+11+4+26+9+3+2→6+9+3+2←3+2+3+2→3+2+3+2←A:6×0.5+9+5×2 +5×2 B:5×0.5+11+6×2 +6×2 C:3×0.5+2+5×2 +5×246.5对Ⅱ、分析计算法⑴直接计算法⑵到达间隔计算法⑶存在问题2、列车到发线的布置⑴单、双进路的设置单线横列式:双进路双线横列式:单进路,部分到发线设为双线路(靠 近旅客站台及调车场)双线纵列式:单进路枢纽区段站:双进路⑵超限货物列车到发线布置除正线外单线区段站:另有1条双线区段站:上、下行应各有1条到发线 ⑶到发线(包括正线)与旅客站台的布置形式①决定因素:正线顺直;客货列车便捷到发,站内 交叉少;跨线设备小;便于货场设置、支线引入及 工业企业线接轨;便于线路保养维修以及便于进一 步发展 ②布置形式a、单线区段站 特点:优点:各方向均可进入1道;有两交会时,可分别接入1、II道,客货分布 正线两侧,利于作业;货场、支线、工业企业线引入、方便;便于向双线发展。
采用条件:一般应优先采用b、双线区段站特点:优点:正线顺直,便于线路养护维修,便于将单线改 为双线,适合于横列式发展为纵列式或客货纵列式站 型,当纵列式办理旅客列车三交会时,正线I道仍可 用来通过货物列车 缺点:夹3条线路,跨越设备费用高采用条件:双线横列式区段站图形中优先采用 二、旅客列车到发线1、横列式或纵列式:客货到发线兼用2、客货纵列式:另行计算第二节 机车走行线、机待线及机车出入段线一、机车走行线 1、设置原因: 2、数量的确定:据每昼夜通过该线的机车次数而定 ①列车对数及机车运转方式 ②布置图类型及机务段位置横列式、肩回运转交路: 纵列式:不设 客货纵列式: ③补机及其作业方式横列式、肩回运转 交路每昼夜通过机 车≥36次,设1条≥100 次,2条3、机车走行线的布置⑴单线横列式区段站减少机车出入段与接发列车 进路的交叉,降低交叉的严 重性与车站布置图、机务 段位置相关站对右:到发线之间站对左:到发场与 调车场之间⑵双线横列式区段站当机务段位于站对右时,机走线设于上下行到发场之间当机务段位于站对左:设有外包机务段第Ⅲ正线时,机走线设于到发场与调车场之间不设有外包机务段第Ⅲ正线时,机走线设于上下行到发场之间二、机待线1、机待线的作用便于出入段机车的停留,保证出发列车能及时连 挂机车,减少机车出入段与车站其他作业的交叉干扰 ,增加咽喉区的平行作业。
2、 机待线的设置 ⑴横列式区段站:设有机车走行线时,在无机务段一 端的咽喉区,应设置机待线 ⑵纵列式区段站:机务段对侧到发场出发端的咽喉区 应设置机待线 3、 机待线的布置形式⑴贯通式机待线:⑵尽头式机待线: DF1DF1L2L1有隔开进路 ,比较安全 一般宜采 用进路比较灵 活,l咽较尽 头式短,无 隔开进路时 ,安全性差 L效=l机+10m+5m=45mL效=l机+20m+5m=55m三、机车出入段线:保证站段间机车出入畅通1、数量:一般设出、入段线各一条当出入段机车 每昼夜不足60次时,可缓设一条 2、长度:第三节 调车线及牵出线一、调车线:集结车辆、解编车列和停放本站作业车等1、影响调车线数量和长度的主要因素⑴衔接线路方向数⑵有调作业车的数量及其性质⑶列车编组计划 ⑷调车作业方法小能力驼峰——溜放调车 平面牵出线——推送调车 调机分工——分区作业——包线作业2、调车线数量和有效长⑴有解编作业的区段站 • 每一衔接方向设调车线一条,l效≥l到发效;有效长应按 该线上所集 结的最大车 辆数确定⑵无解编作业的区段站调车线一般应设2条,主要作为本站作业车和待修 车停留和调车之用。
• 本站作业车停留线一条; • 待修车和其他车辆停留线一条; • 工业企业线车辆,增加一条; • 危险品车辆停留线一条二、牵出线1、 影响牵出线数量和长度的主要因素⑴有调作业车数量的多少⑵改编列车的编组要求 ⑶调车作业的方法⑷站内调机的台数及作业分工⑸货场与工业企业线的位置及其作业量2、牵出线的数量①调车场两端应各设一条牵出线 ②每昼夜实际解编作业量≯7列,次要牵出线可缓设 ③利用运量较小的线路或工业企业线作次要牵出线( 平、纵断面适合调车) ④纵列式区段站,换挂车组的部分改编列车不能利用 正线调车时,在旅客站房同侧的一端设专用牵出线 ⑤货场取送车作业,一般可利用调车场牵出线进行 如货场位于站房同侧,装卸作业量较大且区间列车对 数较多时,宜设专用的货场牵出线 3、长度 主要牵出线:l效≮到发线的有效长 次要牵出线:l效≮到发线有效长的一半第四节 车站咽喉设计一、车站咽喉设计要求 1、保证必要的平行作业——一定条件下平行作业组合①主要平行作业项目②主要平行作业数量 2、保证作业的机动性、灵活性 ①调车场直接发车 ②到发场反向接发车 ③到发场部分线路有列车到发与牵出、转线的平行进路 3、尽量减少敌对进路交叉,尤应避免到达进路交叉。
4、尽量缩短咽喉区的长度二、车站咽喉区设计步骤1、选择区段站参考详图 2、确定咽喉区平行进路的数量 3、确定线路间距①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②单、双进路;超限货物列车到发线③线间距 4、到发场线路分组 5、合理布置道岔和渡线:通、活、紧、省 6、计算咽喉区的长度和到发线的有效长4. 线路分组⑴作用: ①保证必要的平行作业 ②调整线路的有效长 ③增加平行作业线 ④形成隔开进路,有利于保证作业的安全 ⑤与渡线配合,解决部分交叉 ⑵要求: ①每组不少于2条 ②分组必须与相应渡线配合,成排铺设 ⑶举例(图3-3-4)5、合理布置道岔和渡线:通、活、紧、省⑴按作业要求设置一定数量的平行进路,保证必要的 作业畅通 ⑵设置必要的渡线和道岔,增加平行作业,增加咽喉 的机动性(图3-3-4) 如:保证上行到发场能反方向接发列车;上(下)行到发场部分线路接发列车时,其余线 路可以进行转线调车作业;调车场能直接向区间发车 ;旅客列车到发线与牵出线有直接通路 ⑶布置紧凑 ⑷避免不必要道岔、渡线、线路分组,减少l铺6、计算咽喉区的长度和到发线的有效长⑴计算方法同中间站 ⑵调整①线路分组②变更线路连接③移动渡线: 例(图3-3-4)f →f ’区段站设计区段站设计包括从列流分析到比例尺图绘制的 全过程,主要内容如下: 1.分析原始资料; 2.车站类型的选择; 3.区段站五项设备相互位置分析; 4.第三方向引入方向确定; 5.各项运转设备数量确定; 6.咽喉设计及计算; 7.比例尺图绘制;8. 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第三篇 小结1、区段站在路网上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2、区段站的分类 3、区段站的主要作业及设备,与中间站有何异同? 4、列车及机车车辆在站内的作业流程 5、能够分析区段站主要设备的合理配置方案 6、布置图分析:⑴目的和方法⑵双线横列式区段站(存在问题、产生原因、措施)⑶布置图的选择依据和评价指标⑷各种区段站的适用条件(采用纵列式、客货纵列式 的原因)第三篇 小结7、枢纽区段站:车流分类、作业特点、设计特点、第三 方向 接轨位置的确定 8、运转设备:⑴列车到发线数量的确定方法,有关到发线单、双进路 ,超限货物列车到发线布置,到发线与旅客站台的布置形 式⑵机车走行线数量和位置的确定方法⑶机待线的布置形式、位置⑷机车出入段线、调车线、牵出线数量的确定方法 9、咽喉设计方法能够分析布置图中各个道岔、渡线、梯线、线路的 作用1/91/121/121/121/121/121/12 1/91/121/12 1/121/9双线横列式⑵疏解:改变性质,减轻负荷,消除交叉①技术组织措施:变更到发线固定使用;活用线路;变更机车运转制②改建措施:变更图形; 变更设备位置; 设跨线桥; 线路分组; 设渡线、梯线、机待线⑴进路交叉①作业性质行行>行调>行机>调调>调机>机机 ②进路性质敌对:重合、交叉、会合 非敌对:平行、分歧 ③交叉负荷:T=Σn占t占+Σn妨t妨平行重合交叉会合分歧1 23ab双线纵列式双线客货纵列式区段站客货列车换 算对数(对 )双方向到发线数 量(条) (正线及机车走 行线除外)客货列车换 算对数(对 )双方向到发线数 量(条) (正线及机车走 行线除外)12及以下337~486~813~18449~728~1019~24573~9610~1225~36696以上12~14区段站到发线数量单、双线铁路三个方向横列式枢纽区段站机待线ab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