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项目建设方案.doc
342页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项目建设方案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项目建设方案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项目建设方案(一)项目概述1、项目名称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重点的机电技术专业群项目建设方案2、项目组建设机构组长:张江城成 员:黄中玉、熊南峰、王旺生、游敏、徐刚、于宁波、黄莉、汤维华、陈江华、雷波、邹云翔、张淑会、佘昌全、张翼3、服务的产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服务面广,涉及到机械加工、电力生产与运输、汽车驾驶、机电产品的维修与维护、销售、计算机应用等等多个方面4、专业群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汽车应用与维修技术专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为本项目重点建设专业(二)项目建设的背景本专业是为机电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办学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的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市场;二是现在有较坚实的办学基础。
《宜昌“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在未来五年,全力支持宜昌电力产业,支持三峡总公司完成三峡电站右岸12台装机,适时上马建设6台地下机组和葛洲坝电厂80万千瓦扩机增容支持清江公司开展清江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继续有序开发市小水电,新增装机25万千瓦适度发展煤电,支持宜都和枝江分别装机120万千瓦热电联营项目建设围绕输变电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输变电产业到2010年,市域内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建成全国重要的电网支点,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 以船舶制造、工程机械、电工设备为重点,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等形式,提高重大技术国产化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电工设备、机床生产工业以永鼎红旗、长江线缆、经纬纺机、中冶重工、永安车桥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柔性化生产技术,数控激光加工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工业控制技术,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交联电缆、输变电设备、特种电缆、纺织机械、轻型车桥等产品支持长机科技加快发展,建成全国数控插齿机生产基地 机械行业的产值将达到546亿,平均年递增率为12%;而根据宜昌机械工业企业统计表明,从业人数中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才缺口很大,从而制约了机电行业发展;按照中央两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到“十一五”末,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要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人才短缺的焦点聚集到了高级技能型人才上,市场需求给本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专业建设基础建院以来,为机电行业培养了机、电方面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近5000人2002年9月开办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一直坚持服务市场经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探索和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并形成了专业的办学特色,1、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根据三峡经济区域的实际,2004年就开始尝试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组织学生到湖北开关设备厂进行低压配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机拆装实训进行实践课程教学,除此之外,还组织学生到宜昌森德电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长航红光港口机械厂等企业进行实习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初步确立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与金丝烟草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宜昌森德电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广泛的办学模式的探讨,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学生与员工的零距离到2004级又实现顶岗实习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多年努力,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局面,毕业生历年就业率名列前茅, 2005、2006、2007年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1.2%、91.75%和92.28%;据2006年用人单位的抽样调查显示,毕业生工作称职率达95%,社会对毕业生认可度高,吸引更多学生报考我校,2006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报考率达152%,报到率达96%。
2、课程改革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年来随着机械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不断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专业教师与黑旋风机械有限公司、永鼎红旗责任有限公司、森德电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优化,对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把传统的《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公差配合》、《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几门课程整合为《机械基础》一门课程,把《模拟电子》和《数字电路》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彻底改变了过去几门课自成体系,知识重复交叉,理论繁杂的局面课程改革同时,注重教材建设,不断将企业生产实际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来,主编、参编多本教材如:《PLC可编程控制器》、《机电设备维修》、《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电工基础及实训》等等3、建立了一支较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15名,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8人,另从企业聘请了兼职教师14人,师资结构较为合理专职教师中有5人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在本专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4、建立了较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校内开设有金工实训车间、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基地“数控加工实训中心”和正在申报的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
现有的实训设备可以满足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训要求,同时可以进行职业培训,达到年600人次以上,毕业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率达95%数控实训基地已经面向本市企业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对外承接加工业务多次,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产品加工的实践机会,已具教学、培训、科研和生产服务的功能,同时也为三峡大学提供学生实习培训任务 5、学生校外实训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为了保证“学员制+学徒制”[即“1+0.5+1+0.5”]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在2005年和2006年召开了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模式改革讨论大会,共同拟订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实习方案;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制定实习考核标准与考核方法,安排教师定期下企业检查、指导,落实实习情况,协调实习环节出现的问题;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校企共同实施学生实习的管理与指导,通过实习工作流程与制度的制定,规范校外实习的过程管理在现有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合作的深度与广度6、科研成果丰硕,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增强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办以来,广泛开展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007和森德电工设备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纲丝绳胶带传输自动生产线》已经完成结题,产品已经被广泛使用,使用效果良好。
2008年完成了香港金宝乐器从韩国引进但一直停用的绕弦机设备的改造工作,取得明显经济效益,为企业节省资金数十万元我们还与三峡长江航道管理局密切合作进行了职工培训,与三峡大学科技学校进行教学合作,与宜都职教中心进行教学研究等等,已初步将服务地方服务市场的思想落实到实处四)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1、指导思想以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全面推行“学员制+学徒制”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按职业岗位要求,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构建具有“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四位一体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提升专业的技术服务能力2、项目建设具体目标服务机械制造加工业、机电设备制造业等生产加工行业,满足其高技能人才需求,依托宜昌及周边地区机械制造加工行业、机电设备制造业,成为在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方面具有特色的引领宜昌及三峡区域机电类高职教育发展的专业⑴深化“学员制+学徒制” 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制造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森德电工、长航红光港口机械厂、黑旋风机械有限公司企业紧密联系,深化“学员制+学徒制” 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专业改革与建设,并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求100%的学员学徒学习时间达到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半年以上,毕业生具有“适岗、应用、变岗、创新”的良好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比例达90%以上,一次就业率不低于90%,对口就业率80%以上,用人单位工作称职率评价高于90%⑵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机电产品和生产流水线的装配调试、维护维修及运行管理能力和机电产品的装配、维修及各类机床的操作等岗位,构建以《PLC应用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为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特色教材与课件重点建设《PLC可编程控制器》、《机电设备维修》、《机械制造基础》、《电工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5门优质核心课程、院级精品课程,出版特色教材《PLC可编程控制器》、《机电设备维修》、《机械制图》3本,自编校本教材《机电设备检测》1本⑶建好省级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合作,聘请在宜昌机电类企业行业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的企业能工巧匠14人为兼职教师,使企业兼职教师数与专职教师数的比例达到1:1重点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引进或培养骨干教师7名,按“双师型”要求培养专业教师80%,从而形成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技服务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⑷建成区域内机电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与宜昌机电行业专家共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在财政部支持的基础上,引入体现先进制造技术的加工设备,新建和扩建数控加工实训、电工电子实训基地、金工实训,将其建设成具有 “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四位一体功能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80%,可同时容纳200人实训,每年培训人数1000人以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校企联合、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机制在现有12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建8个,使校外实训基地达到20个五)项目建设内容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⑴建设内容顶岗实习我系与森德电工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国营三八八厂等多家企业合作开展“2+1”的工学结合人才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员工的零距离接轨目标表4.4-1校外顶岗实习主要实习基地及功能企 业 名 称学生实习内容宜昌森德电工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数控机床的操作,普通机床的维修、操作,中船重工国营三八八厂焊接,数控普通机床的操作与维护,上海日月光封装测试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设计,工装,绘图上海华荣集团电气维修,设计,绘图,机床操作,运行管理广东天活松林电气维修,绘图,运行管理,机床的操作宜昌长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产品设计,绘图“学员制+学徒制”分段制。
我系与温洲中讯公司、天河电机等校外多家企业合作开展“学员制+学徒制”分段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岗位和能力的要求,采取“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的交替学习方式,把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放入企业,引入企业标准进行教学,校企联合建立学员考核标准,让企业参与对学员的考核,实现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表4.4-2 “学员制+学徒制”分段制工学交替示意表模式10.510.5学员/学徒(学习地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