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防火道路设计规范_4-01综述.doc
72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GB ***—2012森林防火道路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Forest Fire-proof Road2012-*-* 发布 2012-*-* 实施 总 则目 次1 总则 12 一般规定 43 路线 93.1 一般规定 93.2 横断面设计 93.3 平面设计 103.4 纵断面设计 154 路基 184.1 总体设计 184.2 路基排水、防护与加固设计 204.3 特殊路基设计 235 路面 276 桥涵 327 路线交叉 357.1 立体交叉 357.2 平面交叉 357.3 与公路交叉 367.4 与铁路交叉 367.5 与管线等交叉 378 沿线设施及其它工程 38本标准用词说明 45附件 《森林防火道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471 总则 482 一般规定 503 路线 524 路基 605 路面 636 桥涵 647 路线交叉 678 沿线设施及其他工程 70- 49 -1 总则1.0.1 为统一森林防火道路设计技术标准,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化水平,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国有林区和集体林区的新建或改建森林防火道路的设计已批复的林业局(场)总体设计,新建森林防火道路时,必须按本规范规定设计;改建森林防火道路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未开发大片林区,林业局(场)总体设计时应使防火道路达到必要的密度;森林防火道路的设计,必须按本规范规定设计1.0.3 森林防火道路主要由森林防火公路和简易道路两部分组成1.0.4 森林防火公路根据公路在路网中的功能、作用、辐射林地面积及适应的交通量分为林防—级公路、林防二级公路及林防三级公路共三个等级1.0.5 防火公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公路功能、路网规划、交通量,并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远期发展等,经论证后确定1. 林防—级公路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5000~15000辆;或适用于森林防火工程建设规划防火道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防火公路主干线;局际间的防火公路主干线;林业局通往主要林场(所)址(主要居民点)的防火公路主干线;林业局通往航空护林防火林—1级和林—2级机场的进场道路2. 林防二级公路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6000辆;或适用于森林防火工程建设规划防火道路网中起重要作用的防火公路干线;局际间的防火公路干线;林业局通往林场(所)址的防火公路干线;林业局通往航空护林防火林—3级和林—直级机场的进场道路。
3. 林防三级公路双车道,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2000辆以下单车道,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400辆以下或适用于森林防火工程建设规划防火道路网中的防火公路支线、岔线;林场(所)经营区域内的防火公路支线、岔线林业局、林场(所)址通往防火气象站的道路;林场(所)址通往航空护林防火林—临直升机起降点的防火公路4.对于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大于15000辆且具有防火功能的公路,应执行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相配套的规范、标准1.0.6 各级防火公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林防一级、林防二级防火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按15年预测;林防三级防火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 设计交通量预测的起算年应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计划通车年3. 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充分考虑走廊带范围内远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影响 1.0.7 一条防火公路,可分段选用不同的等级或同一等级不同的设计速度、路基宽度,但不同等级、设计速度、路基宽度间的衔接应协调,过渡应顺适1.0.8 采用分期修建的防火公路,必须遵照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使前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其线形标准、路基填土高度、荷载标准及桥涵标准应符合相应等级防火公路的要求。
1.0.9 防火道路建设必须贯彻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并符合以下规定:1.防火道路环境保护应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2.防火道路建设应根据自然条件进行绿化、美化路容、保护环境3.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或因工程施工可能造成环境近期难以恢复的地带,应作环境保护设计1.0.10 位于城市道路网规划范围内的防火道路设计,应按现行的有关城市道路的设计规范执行;位于公路网规划范围内的防火道路设计,应按现行的有关公路的设计规范执行位于上述规划范围外的防火道路设计,应按本规范执行1.0.11 森林防火简易道路的设计规定简易道路包括塔道和防火巡护道路1. 塔道设计主要技术要求塔道分为车行塔道和人行塔道两种1)车行塔道车行塔道通行车型按吉普车、微型小货车设计;路线选设宜选在向阳的坡面上、树根齐地坎平、不宜破坏原地面草皮,减少冲刷,就地取材、整平压实,应符合行车安全的基本要求;道路宽度3.0m;最小平曲线半径10m,设计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5%;2)人行塔道路线选设应尽量设在向阳的坡面上,随坡就势,应符合通行安全的基本要求;道路宽度为1.0m,最大坡度不宜大于45°;陡坡设置梯道时,梯道踏步高度不宜大于20cm,踏步宽度不宜小于30cm;险情易发地段必须设置安全扶手,保证通行安全。
2. 防火巡护道路的基本要求地面防火巡护道路,分为摩托车巡护与骑马巡护两种摩托车巡护道路,应尽量利用已有道路巡护,不宜另设专用道路骑马巡护道路,一般在管辖巡护区域内无固定巡护路线,宜尽量在已有道路、林间毛道、兽径的基础上择路而行,不宜设专用道路1.0.12 森林防火道路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一般规定2 一般规定2.0.1 森林防火公路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规定如表2.0.1表2.0.1 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车 辆 类 型总 长(m)总 宽(m)总 高(m)前 悬(m)轴 距(m)后 悬(m)小客车61.820.83.81.4载重汽车122.541.56.54鞍式列车162.541.24+8.822.0.2 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 各种车型车辆折算系数规定如表2.0.2表2.0.2 各汽车代表车型与车辆折算系数汽车代表车型车辆折算系数说 明小客车1.0≤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t的货车中型车1.5>19座的客车和载质量>2t~≤7t的货车大型车2.0载质量>7t~≤14t的货车拖挂车3.0载质量>14t的货车注:① 畜力车、人力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在设计交通量换算中按路侧干扰因素计。
② 林防一级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按路侧干扰因素计③ 林防二级、林防三级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每辆折算为4辆小客车④ 通行能力分析所要求的车辆折算系数应针对路段、交叉口等形式,按不同的地形条件和交通需求,采用相应的折算系数2.0.3 森林防火公路的设计车速度规定如表2.0.3表2.0.3 森林防火公路设计车速防火公路等级林防一级林防二级 林防三级 设计车速(km/h)8060403020注:林防一级公路位于地形、地质等条件复杂的山区,经论证该路段的设计速度可采用40km/h2.0.4 森林防火公路的建筑限界,应符合图2.0.4的规定在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设施的侵入1.当设置有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慢车道、错车道时,建筑界限应包括相应部分的宽度2.当桥梁设置检修道、人行道时,建筑界限应包括相应部分的宽度3.一条公路应采用同一净高林防一级公路的净高应为5.0m;林防二级、林防三级公路的净高应为4.50m4.检修通道、人行道与行车道分开设置时,其净高应为2.50m图中: W—行车道宽度;H—净空高度;L—侧向宽度:路肩宽度减去0.25m;E—建筑限界顶角宽度:当L≤1m时,E=L;当L>1m时,E=1m。
图2.0.4 建筑界限图 一般规定2.0.5 森林防火公路设计时,汽车荷载的计算图示、荷载等级及其标准值和加载方法等应符合以下规定:1.汽车荷载由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组成桥梁结构的整体计算采用车道荷载;桥梁结构的局部加载、涵洞、桥台和挡土墙土压力等的计算采用车辆荷载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的作用不得叠加2. 汽车荷载分为公路—I级和公路—Ⅱ级两个等级各级森林防火公路桥涵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应符合表2.0.5-1规定表2.0.5-1 汽车荷载等级防火公路等级林防一级林防二级林防三级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Ⅱ级公路—Ⅱ级公路—Ⅱ级注:① 林防一级公路重型车辆多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I级汽车荷栽② 林防三级公路重型车辆少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Ⅱ级车道荷载效应的0.8倍,车辆荷载效应可采用0.7倍3.车道荷载的计算图示如图2.0.5-1图2.0.5-1 车道荷载1)公路—I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为qK=10.5kN/m;集中荷载标准值PK按以下规定选取:桥涵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m时,PK=180kN;桥涵计算跨径等于或大于50m时,PK=360kN;桥涵计算跨径大于5m、小于50m时,PK值采用直线内插求得。
计算剪力效应时,上述集中荷载标准值PK应乘以1.2的系数2)公路—Ⅱ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qK和集中荷载标准值PK,为公路—I级车道荷载的0.75倍3)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应满布于使结构产生最不利效应的同号影响线上;集中荷载标准值只作用于相应影响线中一个影响线峰值处4.公路—I级和公路—Ⅱ级汽车荷载采用相同的车辆荷载标准值车辆荷载的平、立面布置图如图2.0.5-2,主要技术指标规定如表2.0.5-2图2.0.5-2 车辆荷载布置图(轴重力单位:kN;尺寸单位:m)表2.0.5-2 车辆荷载主要技术指标项 目单位技术指标项 目单位技术指标车辆重力标准值kN550轮 距m1.8前轴重力标准值kN30前轮着地宽度及长度m0.3×0.2中轴重力标准值kN2×120中、后轮着地宽度及长度m0.6×0.2后轴重力标准值kN2×140车辆外形尺寸(长×宽)m15×2.5轴 距m3+1.4+7+1.45.车道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应按设计车道数如图2.0.5-3布置车辆荷载进行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