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入殓师》观后感5300字.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69701695
  • 上传时间:2022-03-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29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入殓师》观后感5300字    《入殓师》观后感——对“死亡”的艺术处理20xx年2月,一部电影界没有给予太多关注的日本电影《入殓师》,意外地成为了81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上最出人意料的黑马随后,世界各地闻风陆续放映了这部《入殓师》,使得这部原本无人问津的作品成为了那一年最热门的电影之一《入殓师》导演泷田洋二郎的电影理念是“电影是人的艺术和人的工作”,因此在他曾经导演过《阿修罗城之瞳》、《阴阳师》等多部极富日本民族色彩的电影中,表现人物的想法和性格的多面性成为了影片的一大特点,而拍摄《入殓师》也是想要借助这个传统仪式探讨日本人对于死亡的看法影片主要情节是这样的: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由于乐团解散而失业后,带着妻子回到乡下老家小林除了演奏大提琴外一无所长,就在他为找工作而发愁时,看到了一则待遇优厚又无任何年龄要求的征人广告小林被社长轻松地录取后才发现,所谓的“旅行助理”其实是为死人入殓的入殓师尽管小林非常排斥,但最后在社长佐佐木先生的极力挽留和优渥的工资待遇吸引下勉强接受了这份工作通过一次次与死亡的接触和入殓仪式,小林逐渐体会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并且对死亡有了一种新的感悟这部电影的日文片名《おくりびと(OKURIBITO)》的意思是“送逝者到冥冥世界”的人,英文片名是“Departure”。

      从这个名字中我们不难看出电影本身对于死亡的定义:踏上新的旅程正如电影中的台词所说的:“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整部电影对于死亡的态度是怀着敬意为死者送别,可以说是从一个侧面来体现日本人的“死亡观”日本人对于“死亡”有着一种天生的凄美感,追求一种“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境界,正如他们热爱的樱花绚烂却短暂的花期一般,在一夜绽放后迅速凋零因此,“死亡”这一主题在许多日本电影中都得到了极致的体现,例如《共舞华尔兹》、《楢山节考》、《花火》等电影《花火》的导演北野武在拍摄此片前就曾说过:“我要拍一次有意义的死去”,可见日本人对于“死”有种偏执的执着在这些日本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死亡可能是激烈的、暴力的、凄美的,然而在《入殓师》的诠释下,死亡是如此的淡然而优雅,甚至能让人会心一笑那么到底日本人的入殓仪式有何特别之处呢?在影片的一开头,观众便直观地体会到了入殓仪式的全过程首先,我们看到入殓师小林用双手为死者按摩脸部的各个部位,据说这是为了保持死者的面部轮廓接下来,小林用绸被盖住死者的身体,在不露出死者身体的情况下将衣服脱下,之后手持手帕,伸进被子中为死者擦净身体——这个过程的意义是为了洗去死者在生前的痛苦和尘缘,好让他(她)无牵无挂地安心上路。

      随后是为死者打理遗容,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种妆容,以期能恢复死者生前风采最后,入殓师会请家人轮流用手帕为死者擦拭面容,让家人向做最后的死者告别入殓师每进行一道程序,都要向一旁的家属说明并且征求对方的同意,这是对死者最后的敬意,因此过程是极为静谧肃穆的整个入殓过程在影片被刻画得丝丝入扣,每一个蕴含着日本传统含义的仪式细节都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让我们对入殓师庄重优雅的姿态肃然起敬入殓仪式是整部电影在深化主题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场景电影中主要突出了三场完整的入殓仪式,这三场仪式正是电影中各个角色心理变化的三个重要转折点:第一场是小林第一次亲眼目睹佐佐木先生入殓的全过程这一段主要是为了突出入殓师的工作给小林带来的冲击和感动在佐佐木先生开始为死者化妆时,背景音乐响起了低沉缓慢的大提琴曲“Beautiful Dead”,同时配以男主角的内心独白:“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一切的举动都是如此美丽观众可以从这段独白中体会到男主角的内心已经对入殓师的工作有了一番充满审美意味的感悟,再加上背景音乐的烘托,突显了死亡能够使人达到“永恒的美丽”的境界第二场重要的入殓仪式是为澡堂的老板娘山下太太而举行的。

      山下太太是小镇的老住户在小林小时候便认识他们一家人,因此对于小林来说就像是母亲的化身我们在电影中可以看到,山下太太与自己的儿子之间存在着矛盾:儿子一直劝母亲将澡堂卖掉后到城里生活,而母亲则坚持要将澡堂开下去虽然影片中只是一笔带过,但表现的是年轻一辈与老一辈之间理念上的分歧山下太太突然去世,小林前往为她入殓当小林请山下先生为他母亲擦拭面部时,山下先生轻抚母亲的面容,强忍着泪水唤了一声“妈妈”,表现出了对母亲深深地留恋与不舍,以及因为没能在生前理解母亲的心意而怀抱的深深歉疚同时,另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变化是来自小林的妻子美香美香发现了丈夫的新工作是入殓师后坚决反对,在两人的矛盾最激烈的时候传来了山下太太的死讯因此,小林借助这一机会让妻子亲眼见证了入殓师的工作,最终美香被丈夫工作时的专注态度所感动,接受了丈夫的选择而第三场仪式则是在影片的最后,小林为自己的父亲进行入殓小林的父亲是他的大提琴启蒙老师,父子感情深厚,然而父亲因为外遇而离小林母子而去后,小林强迫自己将父亲遗忘自己也即将做父亲的小林怀着矛盾的心情去接回父亲的遗体在为父亲入殓的时候,小林第一次在入殓过程中表现出了剧烈的情绪波动对于入殓师来说,为死者入殓要怀着冷静而敬畏的心情,但面对亲生父亲的遗体,小林却难忍心中的悲痛,反映出他多年来深藏心中的情感。

      望着父亲的遗容,小林记忆中已经模糊的父亲形象渐渐清晰,并与眼前的面孔重叠在了一起,他多年来的心结在这一刻终于完全打开,象征着小林与自己的过去彻底告别,准备踏上新的人生旅途,从另一个侧面深化了电影的主题这三段场景是整部电影中人物心理挣扎与矛盾的顶点,导演运用近景和特写镜头来突出人物的细微心理变化,结合入殓的各个细节,突出了整个入殓仪式的内涵和人物内心的思潮起伏,可以说是在高潮的瞬间用悲伤和肃穆的氛围来化解矛盾——亲历现场来感受死亡之美是非常具有震撼力的,再加上此时此地感伤又庄严的气氛,很容易便会使观者对入殓师、对死亡产生敬意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泷田导演的《入殓师》是用微笑来看待死亡这或许是现代戏剧的“悲喜剧”特点——用喜剧的手法来处理悲痛的题材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在影片开头,小林第一次亲自动手进行入殓仪式便遇到了尴尬的情况——他在为原本以为是女性的死者清理遗体时,竟然发现对方是位男性紧接着,死者的家属开始以为死者化女妆还是男妆而进行了小小地商讨,将原本庄严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可笑这种幽默在影片中无处不在,但它们是轻描淡写的,不会让你捧腹,却成功地将葬礼的悲伤调和成了一种淡然的感伤,将死者背后的那些伤痛一笔带过,达到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意境。

      每一场葬礼都是一段故事,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家庭和人物,他们在面对死亡时有的愤怒,有的悲伤,有的迷惘,正如世间所有的人在面对死亡时都是无所适从的然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家人为去世的爷爷送别时,孙女、媳妇、女儿和奶奶分别在爷爷的脸上吻上了一个鲜红的口红印,象征着她们对爷爷深厚的爱与感激这个相当有趣味的送别方式包含了一种坦然面对死亡乐观心态,以及希望死者能欣然离世的深情为了达到突出“死亡之美”的效果,导演在电影的艺术处理上也是别出心裁的首先从角色的设计上,男主角小林本身就是艺术的化身小林大悟原本的职业是大提琴演奏家,他的性格特征所突出的是典型的艺术家气质他性情温和,曾经对于自己的才华有着一定的自信,但却过于理想化而有些不切实际——这一点我们从他为了购买高级的大提琴而导致家里负债上千万就可看出也正是他的艺术家特质使得他更容易体悟出入殓师这份工作的内涵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他第一次目睹完整地入殓过程时,便对入殓师的工作有了一番美化的想象和感受,原本对尸体的恐惧也随着这种艺术化的感动而消散也正因为如此,小林在自己进行入殓时也会将自己的审美融入到他的工作之中,进而更加突出入殓的美感 另一方面,音乐家与入殓师这两份职业是某种意义上的对立,因为一个是被认为高尚而优越的,另一份确是低下而肮脏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小林的妻子美香身上充分认识到:一开始,小林为了购买大提琴而负债一千多万,再加上失业,家中的经济负担全落到了妻子的身上,然而妻子非常体贴地原谅了小林并义无反顾地随丈夫来到了乡下但当她发现小林从事入殓师的工作后,却一反以往柔顺的形象,激烈地提出了反对,甚至在小林拉住她时大喊“肮脏”后拒绝他的触碰,表现出了对入殓师这份职业极度厌恶和抵触的态度然而,《入殓师》一片成功地将原本在观念上对立的两种职业进行了艺术上的融合,让入殓师焕发出了一种高尚的艺术情操,从而赋予了这份职业一种圣洁感,让观众更容易接纳它正如片中社长佐佐木先生说的:“我们是怀着平静尊重的心情向逝去的人告别……这是一份庄严的工作”同时,由于男主角是大提琴演奏家,大提琴的旋律便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电影的音乐效果中最重要的部分整部《入殓师》的音乐创作是由日本的音乐大师久石让一手包办的,大部分都以大提琴曲为主大提琴的音色低沉悠缓,搭配电影中所表现的淡淡的忧伤与优雅的气氛相得益彰大提琴演奏也成为了剧中人物心理变化的重要衬托例如在电影的后半段,有一段典型的蒙太奇叙事场景:小林在空旷翠绿的田野上拉着大提琴,在优美的乐曲为衬托下,穿插着小林穿梭于各种丧葬场合的情节,象征着他内心一方面对入殓师这份职业的释然,一方面又因为妻子的不理解而产生的孤独感。

      苏联电影评论家普多夫金曾经说过:“电影像其他艺术一样,对主题的选择是没有限制的,唯一的问题是它对于观众是否有价值”这部以日本传统仪式和观念为主导的电影之所以能感动全世界的观众,就在于它选取的“为死者送别”这一题材能够引起全人类的共鸣美国的动画片制作人RAUL Garcia在评论这部电影时说:“虽然以前不知道日本有这样的仪式,但送走自己所爱的人时,那种心情是共通的,非常理解尽管东西方在处理死亡的观念上略有不同,但是对死亡的敬畏是共通的 除此之外,电影中也探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矛盾:对死亡的崇敬与对从事丧葬行业人士的歧视两种观念的冲突电影中也多次提到,入殓师是“赎罪之人”的工作日本驻华新闻发言人井出敬二在谈到《入殓师》这部电影时就曾提出:“对处理遗体这种工作的偏见是与怀着敬意送走逝者的意义相悖的”,这种现象在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整部电影在情节方面没有太多的悬念和大的冲突起伏,突出了一种在死亡面前一切归于平淡的氛围,而影片中时常出现的意象——成群白天鹅更是象征了死亡是优雅而又纯洁的除了对死亡的艺术化,我认为《入殓师》一片也揭示了人们面对死亡时的脆弱:有太多太多的人,面对死亡时,是悔恨。

      后悔自己没有善待活着的人,后悔自己没有了解活着的人,后悔自己没有诚实地面对活着的人佐佐木先生在影片中说过:“被留下的人是很痛苦的”,唯有活着的人才会思念和感伤——死亡这扇门,跨过了便是另一段寻找自我的旅程的开始让我们怀着对逝者的崇敬之心,来感悟《入殓师》这部作品所揭示的生命真谛参考资料参考书目:? 陈卫平:《影视艺术欣赏与批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10月第一版?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8月第三版? 侯克明主编:《多维视野:当代日本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xx年5月第一版? 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5月第一版 ? 苑媛主编:《光与影——意象对话看电影》,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3月第一版网络资料:? 井出敬二的博客文章:电影《入殓师》与日本人的生死观,20xx年4月7日(网址:.cn/jingchujinger/art/566219.html) ? “伙伴”在日华人资讯论坛文章:死生亦大矣——《日本人の死生观》,20xx年12月19日(网址:/viewthread.php?tid=4661)? 中华网电影频道文章:感受极端的两边 看日本电影的变态与纯洁,20xx年6月21日(网址:)? 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