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恨歌教师版.docx
4页第1课长恨歌(教师版)【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3、激情投入,领会作者对爱情、历史的关注思考,培养高尚的审 美情趣预习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朗读录音、 “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问题标示出来,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 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祈宜太子少傅,谥号“文”, 世称白傅,白文公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 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 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 有着重大的作用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 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 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匠时弊、反映民生 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 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 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 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 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 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 如《卖炭翁》、《红绒毯》等二.了解背景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 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 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 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 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 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 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 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 ,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 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三.整体感知先浏览如下问题,在听朗读录音时思考1、解题:《长,艮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 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是李隆基和杨贵妃 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 位补充:如果学生答“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 情悲剧而遗憾、惋惜;还有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均 需鼓励!2.理清情节结构提示:按照李杨会合、死别、彼此日夜思念等内容将本文划分 成四个部分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 ,李杨会合,眷念宠幸第二部分:自“渔阳颦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 ,安 史乱发,兵变殒命第三部分:自“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 ,李 返长安,思念无尽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仙界贵妃,思念不预习自测@@(g)(g):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对于自己感觉不熟悉的可以整理到典型题本上,以便二次过关1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回里(mou)粉度_( d d) 骊宫(l f )霓裳(n f ) (ch Sg)临邛_ ( qi eng) 鬟鼓(pi)仙送(mei) 衣迪(di cn)千乘_ ( sh eng) 钗壁(bo)马叟(w住)阑干(l m) ( chu o )2 .后小各项对句中丽!用的修辞手京的概括,示这确的一项 [ C)A、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夸张)B、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夸张、借代)C、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比喻、拟人)D、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对偶、比喻)3 . “汉皇重色思倾国”在全诗中有何作用?明确:从内容上而言,它点明了唐玄宗的好色从结构上而言,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独具匠心,统领全诗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探究案质疑探究十一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1 |精句赏析1、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提示:这两句写出了李隆基什么样的神态和心理?明确:前一句写出李隆基眼看香消玉殒,欲救不能、欲罢不忍 的矛盾与痛苦;后一句写出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一步三回头, 顾看贵妃遗体,痛哭流涕、血泪交流的情状,刻画了他的伤心彻骨 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明确:花容月貌的脸上颜情寂寞,泪水纵横,犹如春天一枝带 着雨水的梨花作者用“玉容”、“梨花”、“春带雨”几个意象,创作出太真圣洁的美,与其生前“回眸一笑百媚生”那是娇艳妩媚的 美是不同k “寂寞” “泪阑干” “带雨”写出已经成仙的杨玉环寂 _ 寞忧愁,怀恋玄宗,可见其用情专一,以至永生永世不忘。
一*自由鉴赏请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做赏析精句:赏析: .探究点2提炼概括1、为了突出杨玉环的貌美,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明确:正面描写,如“回眸一笑百媚生” “侍儿扶起娇无力” 对比衬托,如“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 在一身";比喻,如“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2、李隆基在失去爱妃后,作者怎么抒写他刻骨的思念愁苦?提示:结合文章的第三部分分析概括明确:①蜀中的寂寞悲伤一一酸楚动人“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纤登剑阁” ,以悲凉景色烘托人物悲 思;“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透过美景写哀情,面对 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玄宗内心的痛苦②还都路上追怀忆旧一一缠绵哀婉“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 门信马归途径赐死贵妃的马嵬坡,玄宗内心又苦痛一次,泪落 湿衣③还宫之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一回肠荡气“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 何不泪垂池苑依旧,芙蓉绽放,杨柳依依,可是爱妃已故,所 以李隆基睹物思人,日夜垂泪④冷落孤寂、彻夜相思从黄昏到黎明到夜间,玄宗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探究点 3鉴赏评价1、如何评价诗中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人物形象?明确:⑴“汉皇重色思倾国”一一点明其 好色。
从“求不得”到“夜专夜” ,从“不早朝”到“看不足”一一表 现其贪色荒政马嵬坡兵变贵妃陨命之后,诗人极力刻画人物揪心的思念愁恨 小结:虽是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而作为一个人,却也有 着重情痴爱的真情⑵不仅是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还是个 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女子诗最后一节描写“闻道汉家天子使”,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泪阑干) 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足见其钟情拓展:本诗中的人物形象能与历史人物划等号吗?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诗人只是借历 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俳恻 的艺术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 2、如何评价本诗的主题思想?明确:① 讽喻主题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情爱的描写,对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进行了讽刺和暴露②爱情主题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③双重主题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 3、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 写作技巧使你感动?明确:①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李隆基荒淫重色,对爱情真诚执着;杨玉环美貌和忠贞②故事情节生动曲折a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b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③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 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 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 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 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 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出.文本拓展永远的经典《长恨歌》《长恨歌》的横空出世,使中国古代诗歌缺少叙事巨构杰作的 说法成为偏颇叙事经典的缺席,对于唐代诗歌来说是不可想象的《长恨歌》使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获得全面成就而雄视百代作为 经典,其文学性是穿越文化性的,是超越历史和时代的 “虽然这一切并不一定那么有意识和自觉, 然而历史的必然性总是通过个体的非自觉活动来展现文化史也不例外” 作为叙事诗的经典之作,《长恨歌》的诗艺精灵像不倦的舞者,穿越广袤的空间,历经千年 岁月,仍活跃在审美舞台,其“坚奥的美”从古典出发却情动现代, 产生于一个时代却拥有所有的世纪, 属于一位诗人所创造却认同于整个人类。
《长恨歌》的创作在审美范畴突破了传统的樊篱:1、疏远“载道”、“言志”、“明理”的诗学传统,在古代文人最 有心理障碍的题材中,挑落了君臣纲纪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纱 在《长恨歌》大胆纵情的书写中,耽入爱河的帝妃与世俗红尘男女没有本 质区别男女主人公情的痴绝乃至性的沉湎, 在毁灭中的无可奈何,在心灵创伤中难以自拔,在幻灭无助时憧憬超自然的力量, “生命情调”的体验尽显于诗人笔下把“生命情调”表现得如此大胆、 坦率、执著、真实,这在中国古代叙事诗中是前无古人,也是后无 来者的2、走出“红颜祸水论”,颠覆历史本事,使女主人公在人性和 情感的坐标中获得正值的定位新唐书?玄宗本纪赞》代表了典型 的传统看法:之呜呼,女子之祸于人者甚矣 !自高祖至中宗,数十年 间再罹女祸,唐祚既绝复续,中宗不免其身,韦氏遂以灭族,玄宗亲平其乱,可以鉴矣,而又败以女子 ”这里既把安史之乱归罪于杨妃,又对玄宗没有汲取所谓的历史教训充满惋惜 而白居易在《长歌歌》的创作中,则与“红颜祸水论”彻底划清了界限白居易以 崇高的诗美祭奠杨妃,是因为这位风华绝伦才艺超群的女性,在个 人生死存亡家国兴衰续绝的关头,以身殉国,以死殉情,以女性的 牺牲换取男性生命的拯救,在神化成仙后又以女性的宽宥实现了对 男性心灵的拯救,充满了自我牺牲的圣洁感情和人生选择智慧的痛 苦。
3、没有结局的结局天子使者对蓬莱仙山的拜访是全诗的高潮玉妃托物致词之 后,按叙事的逻辑和惯性承接而下的应是天人相见的盛会白居易 却在读者延颈眺望之际, 让叙事戛然而止,留下“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绝响,陷翘首以待大团圆结局的读者于惊愕震 撼和困惑费解之中这就在读者心中刻满了问号:作者为什么要这 样安排人物命运和情感去向 ?为什么要生生扭断情节,在不该结束 的地方截止叙事?为什么置读者乐见大团圆结局的期待心理于不顾 呢?这种没有结局的结局,也是意味深长的结局4、接近乃至认同世井传说的价值判断,使得《长恨歌》的叙 事具有某种平民化书写的风格关于李杨故事在民间传说中的原貌,我们只能从零星材料和 《长恨歌》、《长恨歌传》的追溯中略知大概在世人的传唱中,历 史远去留下的深刻背影,不是五千年前那场浩劫的罪魁祸首,而是 兼具动乱的当事者和受害者双重身份的传奇人物时过境迁五千 年,时空的距离效应蒸发了历史的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