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五区联考初三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doc
8页天津市五区201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第一次联合模拟练习语文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7分1~3小题,6~8小题,每题2分;4-5小题,9~11小题,每题3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怅然(zhàng) 狼藉(jí) 即物起兴(xìng) B.荣膺(yīng) 朔方(suò) 周道如砥(dǐ) C.沉湎(miǎn) 汲取(jí) 强聒不舍(guā) D.震悚(sǒng) 仄歪(zè) 龙吟凤哕(huì)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灿烂的阳光并不是永远 ,细心地感受,就不会终生后悔;美好的风景也不能时时 ,尽情地欣赏,才不觉万世遗憾茵茵绿草抓住了 阳光,始得坚毅;束束胡杨保留了滴滴水分,变的顽强把握机会,勇往直前,成功就在不远处招手 A.莅临 存留 一簇 B.光临 停留 一簇 C.光临 存留 簇簇 D.莅临 停留 簇簇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简单的,一句平常的问候,都是对亲情最生动的演绎和诠释。
B.交通部门为了优化出行环境,加快了运河两岸道路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C.由于开通了公室绿色通道,使得主城区交通堵塞问题得到了很大的解决 D.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接受《哈哈画报》的约稿,画老上海三百六十行 B.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 C.他的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他的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 D.刘经南说:“我国将重点推动‘互联网+北斗’的空间位置服务产业”5.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戒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这两句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战场,飞越关口高山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这两句先用实笔后用虚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两句好像是诗人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D.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这几句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悲欢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阅读《海啸》一文,回答6~8题海啸 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堆,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千米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米以上,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千米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千米/小时,波长为475千米。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全球的80%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6.下面对海啸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B.海啸是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短波 C.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大 D.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周期是比较短的7.下面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自然段运用下定义、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啸的基本情况 B.第②自然段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啸的成因类型 C.第③自然段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啸是—种重力长波 D.第④自然段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啸多发生在太平洋地区。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自然段总领全文,严谨简略,想象有趣,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自然段中加点词“太多”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④自然段说明海啸只发生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 D.这篇说明文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海啸研究领域的—些科学知识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9-11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B.贤者能勿丧耳 丧:丢掉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更加 D.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人都应该有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 B.作者妙用比喻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巧用排比句加强气势,增强感染力 C.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分析,仅从道理理论证一个方面就透彻的阐明了主要观点 D.作者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社会现象发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警告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12.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8分) (1)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2)谁家玉笛暗飞声,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4)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蒹葭苍苍, 《诗经·蒹葭》) (7)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两句,体现了诗人身处逆境仍关心寒士的博大胸怀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三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①,遇不肯教,而②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③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稍从遇学节选自《魏略》) [注释]①从学者:跟随他学习的人②而:连词,却③苦渴无日:极为渴望(学习),但没有时间苦,极为、极力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 (1)其义自见 见: (2)或问“三余”之意 或: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由是诸生稍从遇学 译文: 15.请根据文意,概括你所获得的学习启示。
3分)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倾听滴水》一文,回答16~19题倾听滴水何羽我常常因幻觉中的滴水声响而惊悸在睡梦中,在清醒的白天少年时为了复习迎考,我想出了一个方法(灵感来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学故事),在洗手间,我将水龙头关至仅能滴水的程度,下面摆放一只水桶滴,嗒,滴,嗒,然后,我跑回房间,练字,背书间或在凝视的瞬间,在绷紧的心思稍一松弛的瞬间,我便听见那滴水的声音在催促我知道,这会儿,水桶底部已铺上一层水膜,且正以极难觉察的速度攀升乃至睡梦中,我也常被幻觉中的滴水声惊醒,猛然坐起,冲进洗手间,胡乱擦了把脸,又坐回书桌前,却两眼发懵,茫然无措只好倒头又睡,总不敢睡深,半梦半醒之间,思维一片沉重的混浊而那滴水的声响却异常清晰,粒粒分明,坚定,固执,扣人心弦这滴水的声音就这样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追逐着我听,这滴水是有生命的将滴水控制在一秒钟两滴的速度,这水声听起来就像十六七岁的我,年轻,矫健,兴致勃勃,勇往直前,滴,滴,滴,滴,来不及看清楚什么,来不及后悔什么,细细密密的日子就这样快速地过去了;稍慢了一些,就像中年的我,矜持,沉稳,稍作停留,但也不及多想,被身后一大摊琐事杂务推着向前;再慢一些,那就是老年的我,慢慢地渗化出来,汇拢,凝聚,像一颗盈盈欲滴的泪,又像一颗思维的结晶体,饱满,丰硕,而后,“咚”的一声,落入耳膜,凝重,庄严,掷地有声,像一句古代的誓言。
这滴水的声音,是存在的宣告而后,一切又归至于沉默的虚无你说,这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是由多少颗这样微弱而真实的水滴汇成的呢?生命投入时间的长河,如一滴水跃入无边的汪洋世间万物的历程,又与一滴水的生命有什么不同?我常常无言以对滴水的责问这滴水工夫,地球上,抑或宇宙间正演着多少出剧目呢?这滴水之舟,究竟承载多少的笑与泪,悲与喜,生离与死别?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谁也无法将一滴水永远留住天地之间,万籁俱寂,惟有滴水声,如珠玑,如佛音,点点滴滴落心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水滴,石穿,更何况是脆如蝉翼的生命?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多少智者,倾听滴水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