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虾蟹的生活史及洄游(00002)教学材料.ppt
20页甲壳类动物的生活史及洄游 食品科学与工程 二班 苏 琳 1009014213 王思雨 1009014214 高 厦 1009014215 杜雅荣 1009014216 中国“对虾”的由来 古时,渔民在统计自己捕捞多少虾时,不是用重量单位来计算,也不论雌雄,而是每两个为一对,以“对”为单位计算这是“对虾”名字最初的来历在市场上出售时,把两只大小一致的虾放在一起,仿佛雌雄成对,既美观又醒目长此以往,“对虾”这个名字就流传下来了,其实除了现在人工养殖的对虾外,从大海中捕捞的对虾都是雌多雄少,并且两者的数量相差悬殊,并不是雌雄成对生活的 生活在海洋中的对虾有很多种,其中“中国对虾”与“墨西哥棕虾”、“圭亚那白虾”齐名,并称“世界三大名虾”中国对虾又名东方对虾,甲壳薄,光滑透明通常雌体呈青蓝色,体长1824厘米;雄体呈棕黄色,体长1317厘米 对虾生活史 在黄渤海5月前后,雌虾不顾路途的疲劳,把满腹的希望播撒给大海,产下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粒卵对虾卵很小,400粒卵排在一起才有1厘米长 受精卵孵化成为卵圆形无节幼虫,这时它们仅有3对附肢,与成虾毫无相似之处,经6次蜕皮,变为蚤状幼体;再蜕皮3次变为糠虾幼体,再经3次蜕皮变为仔虾,形态构造与成体相似,体长不过5毫米,再经几次蜕皮才下沉到海底生活。
仔虾常大量密集于河口低盐水域和潮间带,并能进入河口内生活,仔虾约18天经过数十次蜕皮后,变成幼虾,于67月份在河口附近摄食成长到体长30毫米以后返回浅海,当幼虾长至89厘米后,便开始移向较深的水域中生活对虾的洄游 对虾的洄游 对虾的越冬回游 对虾的生殖洄游对虾的越冬回游 每年秋末冬初,海水渐凉,渤海湾的水温降到10度以下时,渤海湾对虾耐不住寒冷,成群结队沿着先辈走过的路径,恋恋不舍地告别出生地,开始了向南方即向黄海南部较深海域的长达2000里的越冬洄游,到那里养精蓄锐度过寒冬习惯上,将对虾越冬洄游期间游出渤海海峡称为“出海”;越过成山头(3730N)称为“过山”对虾洄游时,总是雌虾在前,雄虾在后,在没有标志的茫茫大海中以每天约50里的速度准确地按固有洄游路线抵达目的地对虾的生殖洄游 每年,对虾在黄海南部度过严寒的冬季从3月份开始,对虾就成群结队,一批一批北上进行生殖洄游对虾喜欢在河口附近产卵,渤海沿岸是它繁殖发育的好地方产卵期在35月间在此期间,北上产卵的主要虾群,其中一小部分游到乳山和海州湾近岸,大部分游至成山头附近海域后分为两支,一支游到辽东半岛东岸、鸭绿江口,一支(主群)通过烟威渔场至莱州湾、渤海湾和辽东湾各河口区。
5月上旬,雌虾不顾路途的疲劳,把满腹的希望播撒给大海 螃蟹的生活史 胚胎发育 : 蟹一生要经过多次蜕壳,才能长成食用蟹河蟹的一生从胚胎开始要经过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蟹种和成蟹等多个发育阶段河蟹的寿命一般为2年,如果与群众的习惯称呼相结合,河蟹一生各发育阶段的名称依次为:蚤状幼体、大眼幼体(蟹苗)、仔蟹(豆蟹)、幼蟹(灌蟹)、蟹种(4蟹)、成蟹等多种 蚤状幼体在海水中经过5次蜕皮变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开始在淡水中生活,经过5-7天蜕皮1次变成第一期幼蟹,到第三期幼蟹的外形已接近成蟹而为椭圆形幼蟹经过多次蜕壳,体重在5-20克左右称为蟹种,蟹种再经多次蜕壳才长为成蟹 河蟹的蜕壳是其生长的标志,在幼蟹及黄蟹阶段,蜕壳次数多,生长就快,环境适宜,饵料丰富时,每次蜕壳后的增长幅度就大河蟹在性成熟前的壳是黄色的,也叫“黄蟹”,一旦蜕壳就变成“绿蟹”后,即进人性成熟阶段,其后不再蜕壳,个体也不再增大蟹的洄游洄游: 洄游是河蟹等水生动物的一种主要运动形式,它们通过洄游变换栖息场所,扩大对空间环境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种群存活、摄食、繁殖和避开不良环境的能力因而洄游是河蟹等水生动物种群获得延续、扩散和生长的行为特性。
河蟹的洄游 河蟹的洄游 两次洄游是天然蟹生长、繁殖的必需过程 幼小时的溯河洄游 成熟后的降河洄游 蟹的溯河洄游 河蟹的溯河洄游是指在河口繁殖的溞状幼体发育到蟹苗或幼蟹阶段,根据其对饵料等条件的需求,借助潮汐的作用,由河口逆江而上,进入湖泊等淡水水体育肥的过程,也称为索饵洄游蟹的降河洄游 河蟹的降河洄游也称生殖洄游,是指由于遗传特性的原因,河蟹在淡水中完成生长育肥后,从淡水洄游到河口附近的半咸水域中去繁殖后代的过程河蟹的洄游 河蟹的洄游 两次洄游是天然蟹生长、繁殖的必需过程 幼小时的溯河洄游 成熟后的降河洄游 谢谢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