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讲授纲要——陈兴良.docx
23页刑法总论讲授纲要陈兴良引言第 1 讲 刑法方法论一、 立法论的思考与司法论的思考二、 体系性的思考与问题性的思考三、 类型性的思考与个别性的思考思考题:试论刑法的教义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参考书目:1、 陈兴良:《刑法知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 4 章2、 许德风:《论法教义学与价值判断 以民法方法为重点》,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2 期3、 陈兴良主编:《刑法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讲 罪刑法定主义一、 罪刑法定的价值内容(一)罪刑法定的思想渊源(二)罪刑法定的宪政基础(三)罪刑法定的司法理念二、 罪刑法定的派生原则(一)类推解释之禁止(二)事后法之禁止(三)习惯法之禁止三、 我国刑法中的罪刑法定(一)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二)罪刑法定与司法体制(三)罪刑法定与法律解释 思考题:如何理解我国刑法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 参考书目:1、陈兴良:《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载《法学研究》1996 年第 2 期2、彭凤莲:《中国罪刑法定原则的百年变迁研究》(中国人民公安 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案例:李宁组织卖淫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 38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章第1节第3讲犯罪概念与行为论一)犯罪概念的体系性地位二)事实概念与规范概念三)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二、作为犯罪根基的行为(一) 行为论概述(二) 行为论与构成要件论(三) 行为论与违法论(四) 行为论与责任论 思考题:试论无行为则无犯罪这一法律格言 参考书目:1、 陈兴良:《刑法知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6 章2、 陈兴良:《刑法知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7 章3、 王充:《中日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与重构 以行为论与犯罪论的关系为视角》,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6期第 4 讲 犯罪论体系二、 犯罪论体系概述(一)古典派的犯罪论体系(二)新古典派的犯罪论体系(三)目的论的犯罪论体系(四)目的理性的犯罪论体系三、四要件犯罪构成论批判(一) 没有构成要件的犯罪构成(二) 没有违法阻却事由的犯罪构成(三) 没有归责的犯罪构成(四) 没有阶层的犯罪构成四、犯罪论体系的建构规则一) 事实判断先于价值判断二) 形式判断先于实质判断(三) 客观判断先于主观判断(四) 类型判断先于个别判断思考题:四要件的犯罪构成论存在什么缺陷?参考书目:1、(苏)A・H•特拉伊宁:《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王作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58年版2、陈兴良:《刑法知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第 10章3、 陈兴良主编:《犯罪论体系研究》,清华大学出版 社 2005 年版4、 梁根林主编:《犯罪论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5、 肖中华:《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6、 方泉:《犯罪论体系的演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案例:吴晓丽贷款诈骗案,载最高法院:《刑事审判参 考》第15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参见陈兴良: 《判 例刑法学》(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第2 章第 2 节第 5 讲 构成要件论、 构成要件概述(一) 构成要件的起源(二) 构成要件与法律(三) 构成要件与事实二、 构成要件的性质(一) 构成要件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二) 构成要件的记述性与规范性(三) 构成要件的形式性与实质性三、 构成要件的分类(一) 基本构成与修正构成(二) 减轻构成与加重构成(三) 普通构成与特别构成思考题:试论构成要件与犯罪构成的区别 参考书目 :1、 陈兴良:《构成要件的理论考察》,载《清华法学》2008 年第2期2、德)恩施特.贝林:《构成要件理论》,王安异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3、 (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王泰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案例:何起明诈骗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 第 12 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下卷),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4章第6节第 6 讲 实行行为论、 实行行为的概念一) 实行行为的事实性二) 实行行为的规范性三) 实行行为的具体性二、 直接正犯的实行行为一) 亲手犯的概念 二) 亲手犯的本质三) 亲手犯的形式三、 间接正犯的实行行为一) 间接正犯的概念 二) 间接正犯的本质 三) 间接正犯的形式四、 原因上的自由行为一) 原因上的自由行为的概念 二) 原因上的自由行为的本质三) 原因上的自由行为的形式1、日)西原春夫:《犯罪实行行为论》,戴波、江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2、 范德繁:《犯罪实行行为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 年版3、 何荣功:《实行行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4、 徐文宗:《论刑法的原因自由行为》,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 年版案例:邵建国故意杀人案,载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 法律研究所:《人民法院案例选(刑事卷)》(1992 年 -1996 年合订本),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7 年版,参见 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 3章第1节第 7 讲 不作为论、不作为概述) 不作为的概念二) 不作为的分类 、不作为的作为义务一) 形式的作为义务论二) 实质的作为义务论三、不作为的认定一) 纯正不作为的认定 二) 不纯正不作为的认定思考题:试述保证人说 参考书目:1、(日)日高义博:《不作为犯的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2、黎宏:《不作为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3、栾莉:《刑法作为义务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社 2007 年版案例:宋福祥故意杀人案,载中国高级法官培训中心、中国人民 大学法学院:《中国刑事审判要览》(1996 年刑事审判卷),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2章第1节第8讲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论、因果关系概述(一) 因果关系的体系性地位(二) 哲学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三) 归因与归责、条件说(一)条件说的概念(二)条件说的价值(三)条件说的适用三、原因说一) 原因说的概念(二) 原因说的价值(三) 原因说的适用四、 相当因果关系说一) 相当因果关系说的概念 二) 相当因果关系说的适用五、 客观归责(一)客观归责的概念(二)客观归责的价值(三)客观归责的适用思考题:试论刑法上归因与归责的区分参考书目:1、 陈兴良:《客观归责理论研究 从归因到归责》,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 5期2、 陈兴良:《刑法因果关系:从哲学回归刑法学》,载 《法学》2009 年第 7 期3、 张绍谦:《刑法因果关系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8 年版4、 吴玉梅:《德国刑法中的客观归责研究》,中国人民 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案例:赵金明故意伤害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55集,法律出版社 2007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2章第3节第 9 讲 违法性论、 违法性概述一)违法性的体系性地位二)形式违法性与实质违法性三)客观违法性与主观违法性二、 违法性的本质) 规范违反说与法益侵害说(二) 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三) 物的违法论与人的违法论三、 违法性的阻却(一) 违法阻却的根据(二) 法定的违法阻却事由(三) 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 思考题:试述刑事违法性与违法性的区分 参考书目:1、 陈兴良:《刑法知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8章2、 周光权:《违法性判断的独立性 兼及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改造》,载《中外法学》2007年第 6期3、 王安异:《刑法中的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4、 肖吕宝:《主、客观违法论在刑法解释上的展开》,黑 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5、 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6、 王骏:《超法规的正当化行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案例:周某某非法行医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 考》第40集,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2章第6节第 10 讲 责任论、 责任概述(一)责任的体系性地位(二)心理责任论与规范责任论(三)社会责任论与人格责任论二、 责任的形式(一) 故意(二) 过失三、 责任的阻却(一) 责任阻却的根据(二) 责任无能力(三) 违法性认识错误(四) 期待不可能思考题:试述从心理责任论向规范责任论转变的意义 参考书目:1、 陈兴良:《从刑事责任到责任主义 一个学术史的考察》,载《清华法学》2009 年第2期2、 冯军:《刑事责任论》,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案例:彭崧故意杀人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 考》第55集,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3章第1节第 11 讲 故意论一、 故意概述(一)故意论的演变(二)故意的体系性地位二、故意的构成(一) 故意的认识因素(二) 故意的意志因素三、故意的形式(一) 故意的法定类型(二) 故意的理论类型四、 错误论(一) 错误的概念(二) 错误的分类(三) 错误的判断思考题:如何认定间接故意参考书目:1、 姜伟:《罪过形式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2、刘明祥:《错误论》,法律出版社 1996年版 案例:沈某某盗窃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 第40 集,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刑法学》 (上卷)3章第 4节 第 12 讲 过失论一、 过失的概念(一) 过失论的演变(二) 过失的体系性地位二、 过失的构成(一) 过失的认识特征(二) 过失的意志特征三、过失的形式(一) 过失的法定类型(二) 过失的理论类型 思考题:试论监督过失 参考书目:1、 林亚刚:《犯罪过失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2、 高铭暄、赵秉志主编:《过失犯罪的理论基础》,法律 出版社 2002 年版3、 赵慧:《刑法上的信赖原则》,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案例:梁应金交通肇事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第13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参见陈兴良:《判例 刑法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3章第6节第 13 讲 未遂犯论、 未遂犯的概念(一)主观的未遂论(二)客观的未遂论(三)折中的未遂论三、未遂犯的特征(一)着手(二)未得逞(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