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壤分布规律.doc
10页第 五 章 土 壤 分 布教学目的:掌握土壤分布的基本规律;了解世界土壤分布大势教学重点:土壤分布的基本规律土壤地理分布是指各不同土壤类型沿上下左右各方的延伸展布以及随不同地理空间而变异的状况一、 土壤分布规律(一)土壤分布与地理空间的关系由于成土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具有规律,因此土壤的分布也具有规律性土壤分布规律它是以三维空间(按经、纬、高三个方向)形态存在的土壤全球和大尺度分布:广域性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土壤区域尺度分布规律:区域、中域、微域分布规律土壤广域性分布: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致呈连续分布,并与生物气候地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土壤地带性分布是土壤随地表水分和热量的分化呈带状配置的特性土壤带是三维空间成土因素的函数: S=f(W , J, G)S 表示土壤的分布情况, W 、 J、 G 分别表示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其函数式为:S1= f( W )纬度地带性S2=f ( J)经度地带性S3=f ( G )垂直带性相应于这三种土壤地带性的土壤带组合型式,分别称为纬度地带谱、经度地带谱和垂直带谱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共同制约,大地形(高山、高原)对土壤的水平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呈纬度地带性分布的土壤带,并非严格地完全按东西方向延伸,因受其他分异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有些土壤带出现间断、尖灭、偏斜等情况纬度地带性又可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环绕全球延续于各大陆的 世界性土地带 世界性土壤地带,在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明显,如寒带的冰沼土、寒温带的灰化土和热带的砖红壤,不仅断断续续横跨整个大陆,而且大致与纬线平行,土带的分界线也基本上与纬度气候带相吻合另一种是 区域性土壤地带 ,土壤带不是延续于所有大陆,这在中纬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因干湿差异,又有沿海型和内陆型之分: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内陆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位于大陆内部,土壤地带谱主要由草原土壤系列和荒漠土壤系列所组成,如欧亚大陆内部由北而南土壤依次为:弱淋溶土(灰色森林土)—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
2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因海陆分布的势态, 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造成的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使水分条件和生物等因素从沿海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一般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典型,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土类、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类、半干旱的草原土类和干旱的荒漠土类例如在暖温带范围内由东向西(我国从东北到宁夏的温带范围),由东往西土壤地带为:淋溶土(暗棕壤)—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从土壤水平地带的宽度看, 纬度地带为南北宽约 4 — 8 纬度,经度地带为东西宽约 6 — 12 经度土壤水平地带的界线大都与大山地分水岭、大河谷等地理界线相一致这样的地理界线通常最大程度地引起气候、生物、人文景观和土壤地带的分异以我国为例:长城从海边起大多沿险要的分水岭构筑,具有对气候、农业和土被分异的意义,因此,长城作为一条界线,除了最东部需要向北推移 2 — 4 纬度外,恰好是中温带和暖温带的分界,即我国冬作物分布的北界;在沿海地段是暗棕壤与棕壤的分界,往内陆地段,是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与弱淋溶土(褐土)分界。
秦岭 - 淮河界线,是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分界,也是我国水旱二季农作的北界,该线以北是棕壤和褐土,以南是黄棕壤南岭是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的分界天山是棕漠土和灰棕漠土的分界太行山脉使其西面的黄土高原的气候明显变干,出现黑垆土、褐土燕山山脉对东南季风的阻隔,使内蒙古高原面上均为钙积土青藏高原的隆升,影响亚热带、暖温带等土壤水平地带向西延伸此外,西藏的念青唐古拉山、大兴安岭、吕梁山脉、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脉等都是重要的自然地理和土壤地带的界线由上可知:广域的土壤水平分布格局主要受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以及大地形(山地、高原、大江大河)的共同控制(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程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更替的特性1 、土壤的(正向)垂直分布规律是指山麓至山顶,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处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土壤基带:土壤垂直带谱中,位于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土壤相一致的土壤带,称为基带建谱土带 :除基带外,垂直带谱中的主要土壤带称建谱土带,其土类叫建谱土类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有如下几点:( 1)土壤垂直带谱由基带土壤开始,随山体高度增高,依次出现一系列与较高纬度带 (或较湿润地区)相应的土壤类型。
2)在相似的纬度上,从湿润地区经半湿润、 半干旱地区到干旱地区, 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先是趋于复杂,最后又趋向于简单,而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则逐渐升高 3)在相似的经度上,从低纬到高纬,土壤垂直带谱有由繁变简、 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4 )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置, 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 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5 )山地坡向对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组成有明显影响, 特别是作为水平土壤地带分界线的山地两侧尤为明显,其总的特点是山地下部建谱土壤类型各异,向上逐渐趋于一致,但带幅高度仍然有别例如海南岛五指山,其北坡为湿润热带地区,基带土壤为砖红壤,西南坡处于半干旱地区,基带土壤为燥红壤,两坡建谱土类均为山地黄壤,但其分布下限有明显的差异云南哀牢山迎风坡黄壤下限为 1600 米,而背风坡则上升到 1800 米6 )山地形态对土壤垂直带谱的展布形式也有明显影响高原边缘地区,多出现“镶边式”(又称“单面山式”)垂直带谱,位于同一水平地带内的山体,两面具有类同的垂直带谱,则形成“猪背式”的垂直带谱2 、土壤的负向垂直分布规律指从基带土壤向下(由高原面向谷底)随生物气候变化,土壤也依次发生变化的规律这里的“负”和“正”的意义是相对的,按所选基带而定。
高原谷地中的土壤是在河流下切加深过程中在谷坡发展起来的, 因此河谷地段最下部的土带是不稳定的,而广大高原面上的土壤是较稳定的,达其作为垂直地带的起点(基带),符合发生学原则下垂谱有两种情形:(1 )一种是自高原上下沉的气流具有焚风效应, 在谷中出现一系列干旱类型的土壤;灌丛草原土,燥红土2 )另一种是季风能随谷地进入高原, 则就有比较湿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类型,如黄壤棕壤等,同时也因河流流经不同地带,其导入季风的能力,由下游而上逐渐削弱如雅鲁藏布江谷地,(四)土壤的区域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区域性分布,是在地带性的基础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状况以及人为耕作影响,使土壤发生相应的变异,土壤表现为区域性分布1 、土壤的中域分布规律是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亚类)和非地带性土类(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通常又称土壤组合一般所常用的中域分布和中地形等概念,由于没有精确的定义,只定性地指那些未能发生垂直分异的起伏 <500 米的丘陵地形中的分布规律, 涉及的空间尺度较大, 土壤单元较高级,分布的规律性也较明显构成中域分布的土壤类型,因不同地带而异。
土壤中域分布常表现为枝形、扇形与盆形等组合形态①枝形:广泛出现于高原与山地丘陵地区,由于河谷发育,随着水系的树枝状伸展,形成一系列树枝状土壤组合,这种土壤组合由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壤与水成土壤共同构成高原、丘陵、地带性—半水成—水成)②扇形 :主要是不同土壤类型沿洪积 - 冲积扇呈有规律分布洪积扇)由于沉积物的分选,随地形降低而由粗变细,地下水位抬升,同时由于地球化学沉积作用,故形成一系列的扇形土壤组合③盆形:出现在湖泊与盆形洼地周围,由于地形由四周向中心倾斜,在地表水、地下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水成与半水成土壤,以湖泊水体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这种组合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尤为常见干旱地区)2、土壤的微域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微域性, 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 在短距离内土壤的土种、 变种、甚至土类、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区与中域分布相比,其涉及的空间尺度较小(地形高差一般小于 10 米,土壤随地形变异的空间距离约数十、数百米为一个重复;土壤分类单元级别较低;分布形式也较多样,在平面上多为花斑状3 、耕作土壤的微域分布规律耕作土壤的分布规律,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又受人类活动的制约,大致有以下几种规律:同心圆式分布以居民点为中心,愈近居民点,受人为影响愈强烈,土壤熟化程度愈高。
阶梯式分布在山岭或丘陵地上的梯田,不同部位采取不同耕作措施,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