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日韩文化差异比较.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409790280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日韩语言文化差异比较(2008-12-17 16:41:52) 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天下杂侃     红色中国原色韩国 杂色日本 对中国人来说,红色意味着吉兆和财运,即所谓红红火火过春节时,门框上贴上红对联,过元宵节挂上红灯笼,新娘新婚穿红色的礼服...... 日本人则避免鲜艳的颜色,喜欢灰和淡褐色等中间色我把这种中间色称为杂色日本年轻女性的时装,多为淡褐色的套装和藏青色的制服;日本男性的时装也和女性的一样有同样的杂色倾向 韩国人在服装和色彩感觉上比中国和日本都要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得多比如,赤、橙、黄、绿、青等,全是原色崇尚个人主义的韩国人,是用鲜艳夺目的时装来突出自己的个性,强调自我的主张;中国人没有韩国人那么强烈的个人主义主张,但是却以红色来表达自己的个人意志,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兼顾社会集团的意志;在东亚,日本人最无个性,习惯于集团主义,所以色彩偏于杂色,款式趋于统一 中国的“忍” 韩国的“恨” 日本的“劈” 假如用一个字来概括中、韩、日文化,我的选择如下:中国——“忍”文化;韩国——“恨”文化;日本——“劈”文化 日本人多认为韩国“恨”的文化就是指韩国人对日本人恨之入骨这是很大的误解。

      韩国崔吉城教授在其大作《恨的人类学》中认为,“恨”,决不是怨恨恨”是沉淀在自己本身内心里的情感,没有具体怨恨谁那样的复仇的对象恨”,是对未能实现的梦想的憧憬韩国具有代表性的民谣《阿里郎》,堪称表现恨文化的极致 与韩国文化的“恨”相对的是日本文化的“劈”志向刀堪称日本文化神髓,武士的命根子用刀劈,这一劈的动作,使日本文化“劈的志向”得以完成说日本文化是劈出来的,这也不为过把外来文化“劈”而取之,剖腹文化,剖筷子文化,盆栽和庭院,插花,都是大同小异 中国的文化,是“忍”忍”意味着“心字头上一把刀”,让你感受到剜心绞肺般疼痛,却一定要顶住中国人的忍耐力,恐怕是世界第一它是在贫困的环境和连年不断的战乱中培养起来的“人生哲学” 插花的残忍美 缠足的人工美 庭院的自然美 插花是集中地反映了日本“视觉”美的艺术在这个美的世界里,我渐渐发现了它的残酷性日本插花的美学的核心是“剪的美学”而在中国和韩国,插在花瓶里,却是不加任何修饰地进行观赏日本插花美看起来静默寂寥,但其背后却隐藏着残忍的一面这种寂静美与残忍性的共存是日本艺术的真正面目 中国也有这种违背自然追求人工美的东西,那就是古代中国妇女的缠足为追求“三寸金莲”的人工美,女性从小就被强行用布条颤起脚,使女性的跖骨变形脱臼。

      韩国艺术价值取向最接近自然同时庭院,韩国的却不是缩小自然,切割开来使其再生因为房子本身就是在自然中建造起来的,所以他们觉得没有对其进行再加工的必要坐在房子里隔着篱笆向远处望去,自然总是与人共生共存       韩国人“表现”,中国人“含蓄” 日本人“被动”   我喜欢汉城古色古香的仁寺洞,每次去韩国我总是住在那附近的宾馆或旅馆徜徉在仁寺洞的店铺里,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在店铺的陈列窗里,肯定摆着华丽的、高级的、大的货物,也就是尽摆好东西在顾客出入的地方放着好东西,里边放普通的小东西我喜欢脸谱,经常去的那家店,也是前面摆着最大最贵的,越往里去东西就越小    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去古玩店,最外面象征性地摆一些小东西,不值钱的;店家听客人说想要什么样的货之后,才从最里面拿出藏好的宝贝给你看    从这个现象里,我发现了潜藏其中的民族性差异就是说,韩国人有重表现的性格而中国人则有善于隐蔽、不溢于言表的性格    韩国的招牌美得无与伦比,服装和物品的原色系列设计能够让人一下子过目难忘;日本的[设计稳重清洁,让人感到“寂静”;中国的设计,既不华丽也不清洁,让人感到有一种悠然、留有空白的有待完成的沉重。

         一位做导游的朋友说,在中国,大多认为韩国的旅游者是最热闹的外国人日本人,总是跟在中国旅行社的导游身后,一边静静地记笔记一边配合导游工作;可是韩国人,也许是由于个性强,什么事总是个人意志优先,不守规矩,所以带他们总是很累    韩国人表现激情最典型的是一句口头禅“唉沟”韩国人张口不离的“唉沟”,既是悲痛的时候发出的咏叹,也是感激时发出的感叹让我们看一下飞机遇难者家属的行为,韩国人是捶打地面,放声大哭;而日本人则默默地哭泣   最近韩国出了一本书:《会表现的人最美》书名本身就是这种国民性的最好表达要是日本的话,恐怕书名就会变成《表现慎重的人最美》   比起不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不表现的韩国人,中国人当然具有大陆化的强烈表现力,但却不像韩国人那样为表现而表现中国人控制表现,更注重强烈的隐蔽意识中国成语“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就是这一隐蔽意识的最好说明在著名的《菜根谭》里,有这样的教诲: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这就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想法:出头的椽子先烂,退一步海阔天空,爱叫的狗不咬人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消极地对待人生和缺乏上进心这正是中国人生活的智慧之一。

      在我的故乡沈阳,两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独身老人,每天靠卖“十三香”(十三种调料)维持生活他穿着破烂的黑上衣、破破烂烂的裤子,腰上系着破布条当裤带可是,老人死后,在他家的床底下竟发现了130万元巨额人民币这位百万富翁每天都睡在如此多的人民币上,并通过他的死告诉了我们中国人不溢于言表的隐蔽意识   听说在中国的一个大城市,有一个韩国人的社长,在酒吧里拿出100美元,趾高气扬地对女招待说:“你们没看过这种钱吧我们韩国人都是大款话音未落,让旁边喝酒的另一位朝鲜族大款给揍了一顿,在医院里躺了一个多月表现欲太旺盛,就有飞来横祸的可能    和韩国人的表现意识、中国人的隐蔽意识有所不同的是,日本人具有一种“被动”意识日本人没有韩国人那么旺盛的表现力,也没有中国人那种控制表现的能力但是,不善于自我表现的日本人,在善于接受对方这一点上确实很优秀   在世界上,大概极少见到像日语这般“被动”表达方式极发达的语言吧れゐろれる”这一表现,对外国人来说,是很难的表达方式我一直使用表达自己立场的韩国语和中国语,所以很难习惯这种“被动表现”    在自我介绍时,韩国人总是在如何幽默地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上下功夫;中国人也极善于推销自己。

      而日本人却总是为了不显示自己而表现慎重,并以此为美德 我刚来日本时,接触到的尽是些彬彬有礼的日本人那时我就想,这般优雅柔弱的民族当真统治过韩国36年,侵略中国犯下了那么多滔天罪行吗?从而受到了难以置信的冲击    归根到底还是民族性的差异,所以与其过分强调“是有差异”,不如首先加强相互间的理解 三国序列和历史感觉 从列岛国家日本,再到半岛国家韩国,最后到达大陆国家中国,人们的优越感越来越强    哺育了中华文明的中国,人们的优越意识根深蒂固,时至今日绵延不断这种大国意识在几千年里傲视群雄,蔑视所有的外国文化中国现代化迟缓的根本原因就是这种大国意识在起着负面作用中国近代,在朝廷的文书里,公开统称外国为“夷蛮”,极尽轻蔑之能事比起世界文明中心的中华文明,所有外国的东西都不过是雕虫小技但是随着欧洲列强无情地打破了这个世界文明中心的神话    清朝与西人开始国际交往时,曾要求英国使节在中国皇帝面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但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洋人先进的武器和文明面前,“大清帝国”不得不屈服,割地求和    在中国人眼里,韩国人和日本人不过是小毛孩,充其量也就是幼稚园大班因此,朝鲜半岛才不断受到大陆文明的影响。

      日本由于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能利用朝鲜半岛这个天然的桥梁,贪婪地接受中华文明    从东亚三国的文明发展史看来,“中国是父亲,日本和韩国就是中国文化的两个儿子这一说法反映了东亚文明发展史上的部分事实问题是儿子有时要吵架    日本人极端歧视旅日韩国人,而韩国人对日本也极尽轻蔑之能事就仿佛中国人对韩国人有文化上的优越感一样,韩国人也以文化上的优越,不把日本人放在眼里日本人吃饭时不用汤匙,只用筷子,韩国人就笑话他们说:“这是我们的老祖宗没有教他们这一招韩国知识阶层也有极强的源于“小中华”意识的对日优越意识有人说,日本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只不过是些咸萝卜咸菜什么的   在汉城的巴哥达公园里,我跟一些老年人聊天一位老年人说:“日本这个岛国,现在在经济上有点儿富裕就趾高气扬的,其实当初只不过是我国孙子辈的国家中国的皇帝造龙的时候,特意为中国造了五只爪,决定了中国的最高地位;我们韩国的是四只;日本的才只有三只这龙爪就表示国家的地位高低日本人说到底是文化程度极低的野蛮人从那以后,好好观察一下韩国的龙,确实是四只爪    在历史上,中国的先进文化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去的,所以韩国是日本文化上的恩人但是日本在讲述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时,总是有对韩国只字不提的倾向。

         有的民族可以对历史漠不关心,有的民族却是刻骨铭心    从韩国人的立场说来,对历史上的恩人犯下的侵略罪行是不可饶恕的而日本人则认为,“韩国人为什么总是对过去纠缠不休呢?未来不是更重要吗?”日本人总是缺乏深刻反省的态度,这是亚洲和世界人民所不能忽视的    只有在深刻反省历史的基础上,再思考未来,这才是至关重要的行动只要没有对过去的真挚反省,就不可能有相互理解和面向未来其中相互尊重是最最重要的 (《东亚三国志》 金文学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